时下,集邮界有个流行的说法,那就是“集邮无大款,大款不集邮”。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集邮界的现状:真正爱好集邮的人大都是“工薪族”和离退休人员以及少数的青少年集邮爱好者。但要想收集齐我们国家全部的邮票,对于工薪阶层来说,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暂且不说清代的“大龙”、“红印花”等高档邮票,即使新中国的邮票,能全部收集到手,也是难上加难——光是“文票”(新票),没有个六七万,肯定下不来,这还不包括几枚重量级的珍邮——大小“一片红”(小“一片红”新票市场价为8万元以上)、“黑题词”等。所以说,要想多集些邮票,还真得精打细算。
就拿笔者来说吧,是一个近20年的“配票迷”。十几年来,采用配票的方法,配成了T2《杂技》、T7《武术》、T12《医疗卫生科学新成就》、T16《带电作业》、T43《西游记》、T44《齐白石作品选》、T54《荷花》、T75《西周青铜器》以及编号票《白毛女》、文5《革命文艺》、文7《毛主席诗词》等重点邮票,成本投入相当于邮票市场价格的1/4。比节省投资更重要的是,收获了一次又一次的快乐和惬意,享受了难得的“配票乐”。
你想想,把那些分散在许多人手中的散票,重新汇聚在一起,改变“妻离子散”的现状,使他们来一个“大团圆”,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不过,这需要付出许多的代价,跨越重重阻隔。为了配到需要的邮票要肯于吃苦,风里来,雨里去,不畏严寒酷暑,腿勤口勤,而且要耐得住寂寞,要相信好事多磨。
十多年前的一个周末,笔者在红钢城邮局门前的集邮市场上发现一位邮商正在出售T54《荷花》的那枚70分的高分值票,共有两枚,他开价每枚8元。当时觉得眼前一亮,如获至宝,马上就想买过来,可不凑巧,当时身上的钱不够。于是,我就跟那位邮商恳求:“我也不还你的价了,这两枚70分的荷花你帮我留下来,我回家取钱,一会就来!”于是,我骑上自行车,风驰电掣般赶回两公里之外的家里,取了钱,赶快返回,如愿以偿得到两枚高分值的荷花。那位邮商说:“亏你下手快,刚才还有两个人非要我卖给他们,但你有言在先,我就没有答应。”
之后过了两个多星期,碰巧又在另一个经常卖散票的摊位上采购到《荷花》的另三枚低分值票(面值8分),正好凑成一套,算起来,这套《荷花》新票一共只用了14元,与当时的价格相比,只花了全套价格的1/2还不到。后来,和另一枚高分值荷花实现了“团圆”,成本不到20元。今天的《荷花》已达180元。
说到底,那些稀有票种,你就是十年、八年恐怕都难得集齐。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体验和享受配票过程中的艰辛和乐趣,至于最终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这是因为,对于一个集邮爱好者来说,还有什么比尽情享受集邮的乐趣更重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