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流通纪念币是国家为纪念历史及当代重大事件,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人民银行以公告形式发布发行的一种流通中的货币。那么,国家为了纪念重大题材,为何要以流通中的货币来体现,而不仅以非流通币或其它方式去表现呢?这就说明题材本身的重要性,有重大影响的题材必须告知民众,且需深入人心。而流通货币的使用途径具有广泛性和实践性,通过该形式来进行具体的宣传和落实,有利于确保纪念意义及目的的充分实现。
我国自发行第一套流通纪念币建国三十五周年以来,至今已有二十三年的历史,先后共发行53套计75枚,其中品种最大发行量为3000万套,最小发行量仅为156万套,大致可分为政治、文化、人物、体育、珍系动物、贺岁等系列。目前已发行的整套币,可谓内容广泛,题材丰富、意义深远,她较为典型地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方成果,体现了祖国欣欣向荣、民族团结、国富民强的时代背景,也是当代文化进步与发展的真实写照。流通纪念币的发行方式,从理论上来讲,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按计划通过其下设的三级分支机构层层下发,然后由人行的各分支机构分发给当地的各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最后再由各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通过对外服务窗口按面值兑换给广大群众和居民。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由于中国整个银行及金融机构的数量庞大,拥有的员工众多,加上部分友好或业务往来单位的优先照顾性兑换,以致最终到窗口兑换的份额已是微乎其微了,有时只是象征性的兑换而已,这也说明了中国现行体制下大众群体参与并享有文化资源的有限性,或者说是资源分配形式的不完全平等性,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也是许许多多行业或领域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不断改进及市场的反复磨合中去加以解决。
一、历史的回顾
流通纪念币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总体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启蒙阶段——收藏意识的产生
该阶段的时间大约为84—92年。随着我国第一套流通纪念币的发行,伴随着后期逐年多套币的面世,人们经历了从好奇、疑惑到认知、接受并喜爱的过程。由于当时国人长期受封闭思想的影响,眼界不开阔,新生事物难以接受,对流通纪念币的流通属性将信将疑,甚至有抵制思想,经过金融部门对宣传政策的贯彻落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思想上有了基本的认识,市场上出现了少量的流通购物现象,每逢春节,许多人托熟人到银行兑换,用作赏给孩子们的压岁钱,这样,通过千家万户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间的把玩和传递或购买流通,人们对其印象不仅加深了,还从其与众不同中逐渐变得喜欢起来,由于数量的有限,大家都争相拥有,自然持有流通纪念币就变成了时髦。广泛的参与及不断的流通交换,造成的币品分散和磨损,也为后期的收藏及投资升级奠定了基础和埋下了伏笔。
当时我国邮票市场处于初级发展时期,人们对艺术文化品的收藏投资意识刚刚形成或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流通纪念币因数量的有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邮商成了纪念币互通有无者的中间人,邮票市场附属地成为了想拥有纪念币而又无法如愿者的最佳也是唯一场所,从此纪念币出现了高于面值的现象。随着当时参与收藏人数的逐渐增多,朦胧市场的形成,纪念币的供需矛盾也漫漫显现出来,其中的量少稀有品种的收藏价值紧跟着浮出了水面。
2、发展阶段——投资价值的突现
该阶段的时间大约为92年底—97年6月,其中出现了三个不同的高潮。收藏群体的不断扩大,艺术品价值观念的形成,流通纪念币版块在收藏品市场中的投资地位也得到正式确立和延伸。
第一波行情为92年底至93年6月。起初是由建行、五个自治区等量少品种价格的异军突起,吸引了大量邮市资金的介入,从而引发并击活了人们的收藏投资热情,促使并带动了低价品种的全面启动,形成了整个版块全面开花的局面,建行从5元上升至70左右,五个自治区全套从20元上升至120元左右,一般的低价品种也从面值附近上升至6元左右,整套币的平均涨幅约200—300%之间,单个品种的最大涨幅超过了10倍。93年6月,由于国内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国家及时有效地采取了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遏制了市场需求的过快增长,在此大环境的影响下,流通纪念币的第一波行情就此宣告结束。此波行情虽然早逝,但流通纪念币在我国收藏品市场中的投资地位却得到了正式确立。
第二波行情为95年8月至96年7月,史称为迎接香港回归行情。由于第一波行情结束后,建行币经过1年的调整,在整个大环境尚未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于94年8月开始呈现一枝独秀、慢牛上扬的走势,从60元起步,于95年8月上涨至200元,从而再次引爆了流通纪念币的第二波行情,也是上涨幅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波行情。随着经济环境的转好,场内场外资金的大量介入,所有品种的价值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尤其是中低价品种的价格出现了更加意外的惊人涨幅,市场投机气氛令人担忧,截止96年7月,新疆、广西等中价品种最高为近100元,宋庆龄、宪法等低价品种最高达36元左右,涨幅都超过了10倍,龙头建行时价约580元,涨幅也近10倍,整套币的平均涨幅约500—600%,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叹为观止,甚至有种难以接受这活生生现实的感觉。巨幅的上涨,积累了大量的获利筹码,也同时孕育了巨大的风险,下跌调整是必然的选择,也是其自身的需要和市场的内在规律。这波行情的结束及伴随的调整,是下波行情的过渡和休整,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属于同一波行情中的两个不同阶段,但由于这波行情的第一阶段完成后,毕竟经历了一定的调整期,从明显的大波段角度出发,也为了让我们对流通纪念币的市场历史走势了解和区分的更清楚,故特将此同一波行情的两个不同阶段分别视为两波行情。
第三波行情为97年2月至97年5月,史称为迎香港回归的最后冲刺行情。通过半年左右的市场调整,经过阶段性底部的反复震荡整理和从新蓄势,随着香港回归日的不断临近,在宏观经济形势进一步转好,国家连续降低存贷款利率的重大利好刺激下,流通纪念币会同邮票、磁卡一起,走出了历史上的最后一波牛市行情。导致这波行情过早过快结束的直接原因是,当时由于利益的驱使,铤而走险者竟炒起了流通中的货币,严重影响和扰乱了我国经济金融秩序,为制止和打击这一严重违法行为,国家及时出台了“关于严禁买卖流通人民币的通知”和相关措施,在强大的政策高压下,人气瞬间散尽,本已积累的巨大风险陡然释放,价格飞流直下,无人问津,让中后期介入者损失惨重。这波行情的特点为,启动比较突然,涨势非常凶猛,涨幅比较可观,时间最为短暂,参与群体及人员极其广泛众多,投机气愤达到鼎盛,各品种的投资投机价值得到了最后的彻底挖掘和宣泄,整套币的最大平均涨幅约150%左右,其中品种的最大涨幅为200%左右,主要是以低价币为主。
3、调整阶段——历史的创伤和不灭的希望
如果将流通纪念币92年至97年的整个过程看作是价值发现而展开的牛市之旅的话,那么,97年至2005年就是牛市之后所必须经历的漫漫熊途,道路之悲壮,情景之惨烈,令人不堪回首。可以说,所有牛市中偿到了甜头的投资者,只要是在后来的熊途中稍有了幻想、存有了侥幸,只要是向市场伸了手,那么不仅使曾经的利润丧尽,甚至是弄得血本无归,一次次幻想,一腔腔热情,换来的总是无情的失望,残酷的现实给收藏投资者的心灵带来了严重创伤,对收藏投资者再次参与的热情给以了沉重打击。在长达8年的市场调整中,只有2001年3—4月份在新品敦徨的带领下出现了一次相对比较象样的反弹,但走势之怪异,时间之短暂,又有几人能够有幸把握,相反,反弹的结束,换来的是更加深幅的下跌调整。
再愁眉的苦脸中,也孕育着希望,再悲观的市场中,也留有希望的火种。建行币,属于万绿丛中一点红,始终鲜艳夺目,不知令多少人陶醉而又迷惑。她的调整是短暂而有限的,自99年以来,她不仅将97年形成的850元的牢固顶部掀起,而且累创新高,至今达到了近1500元,依然气势不减。建行为什么能够走出独立行情,与其说是人民银行独一无二的本位主义题材使然,倒不如说是量的根本原因所在。首先206万的发行量对纪念币而言是个绝对小的数字;二来88年在全国范围发行时,人们还丝毫没有集币观念,筹码大量地自然随机分散;三来全国众多的银行员工又普遍按面值持有留作纪念,造成大量筹码沉淀,随着其价格的逐年上升,他们多余的复品该流入市场的早已流入了市场,手中剩余人均1—2枚的藏品,无论价格多么的诱人,是再也不会回到市场中来的,因为他们是一个在国内属于相对比较富裕的群体,这么几千元的经济收入对他们来说根本就是无足轻重,面对这样的品牌,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拥有,所以说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沉淀,也是彻底的沉淀,所以其市场的流通筹码非常的少,是建行能够独立走强的根本原因。而宁夏币156万的发行量,可谓创下了中国流通纪念币的量小之最,为何目前价格却只有300多元,相比建行要逊色的多呢?由于该币88年当时只是在宁夏自治区当地发行,随着全国集币热欣起,价格的不断上升,通过炒币(邮)者大量将其贩运到全国的几大邮市,然后再分销到全国的各中小城市的市场,而全国银行员工这个特殊的纪念币 收藏群体,因为受传统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高于面值的品种自然不能接受,甚至还有等待全国发行的思想,后来价格不断上升,他们普遍就都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最终与其彻底无缘,所以其市场流通筹码还是相对较多的。因此,每当配册时,建行远比宁夏难得,供需关系就决定了其各自的价格基础,这也是建行币反倒强于宁夏币的客观原因所在。不过,宁夏币随着市场的走好,由于绝对量少的优势,今后不断地价值回归是其市场走势的主旋律(西藏币的情况就不具体谈了,她更具有特殊性,还是留下一点空间与朋友们自己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