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写给T2(6-6)登伞错色票
2010-10-05 19:4
一九七四年的一天,你从邮窗中漏出笑脸。是寄信人把你带走,把你的美丽珍藏到今天。一九八九年的一天,有专家为你立案。经过了数不清的岁月,邮坛上众专家为你争辩,“来历不明”怎能登世界之巅?
“自然褪色”又怎能成为珍邮一件?经历了近40年的风雨考验,有哪位专家学者拿出了科学的令人信服的“变色”答案?
你一出生就与你的众姐妹不同。身后是一片蓝蓝的天......。你的与众不同,决定了你的珍罕,你的美丽,又决定了你的价值不凡。朝思暮想的邮人,为能欣赏到你的容颜,夜不能寐,已到了疯狂的边缘。谁还记得,20世纪70年代的一天,你带着灿烂的笑容来到邮人面前。时间是验证你的最好答案:是错误造就了你的美丽,是错误了造就了你的罕见,是错误造就了你的珍贵,是错误造就了你的不凡......。
赞T2错色票(蓝色红娘) 2010-09-17 10:20[编辑][删除]
样票发行有证明,
珍贵程度赛片红。
欲登世界珍邮榜,
为国争光露峥嵘。
迷一样的T2杂技错色票
发布者:junpub 发布时间:2010-4-22 20:08:53
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曾听说过T2(6—6)杂技登伞一枚存在错色票。
后来,有声音说是人为作假的,利用化学方法而成。
但好像在1990年代,肯定的声音又出现了。权威的集邮杂志(记不得是哪一期)曾发过一篇文章,内容涉及该枚错色票,且称出自北京邮票厂有关人士,给出了肯定的结论,说是当时厂里的试印票。但怎么就流入了邮市,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后来又鲜见关于此票的消息。
在2006年全国专题展时,由于在展场中一些邮集中见到有变体票的使用(当然免不了也有一些邮集,包括获得最高奖的邮集中使用假变体票的情况),我曾与号称辨伪专家的一位北京资深邮人聊天,其中说到这枚T2错色票,他认定是人为的,且言已知该错色票“炮制”的化学方法。本来要与他联系继续探讨,但后来因为工作忙却忘了此事。但时至今日,仍没有在集邮报刊上见到该位专家,或其他专家,关于此错色票有些研究深度或有说服力的文章出现。
客观地说,无论我们怎么自称世界第一集邮大国,也无论有多少人集邮,其实我们的集邮研究水平与集邮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简单地,可以我们的主流集邮报刊(如集邮等)和集邮先进国家的(如英国的吉本斯月刊)比一下,看看人家发什么文章,我们发什么文章;看看人家发的文章的研究深度,再看看我们的,又有几篇可称得上研究?倒是许多民刊,上面的文章不乏真知灼见,令人耐看。只可惜在官本位体制下,真实的声音往往不能进到主流的台面上。
我是集专题的,和许多其他专题邮友一样,想在邮集中用些较好的东西,比如变体票品。但是,邮集中使用自己国家的,特别是近期的变体类票品,却有许多说法。这些说法的正确与否,无人判定,而且是笼而统之,不管你是泥沙还是宝玉,你不用为好。似乎是谁的嘴大,谁的调门高,谁就是正确的。显然,集邮者的嘴不会大,声音也不够高。反观其他国家的参展者,对中国的变体票的使用倒很洒脱。就以去年洛阳世展为例,君不见有多少获得高奖的专题邮集中使用了中国近期的错变体票,那么多、水平那么高的FIP评审员,又有谁提出什么来呢?
还是回到这枚杂技错色票上吧。过去提出此票错色的,论据好像是旧票,不怎么硬气。旧票当然不好说事了。这里展示的图片,却是一枚品相非常好(包括背胶)的新票。让人看不出是如何作了手脚让票变色(我是没有能力看出)。还有一点,如果这是人为作假,那么应该是有较多存世的。但该错色票却极少面世。
错色票是变体票中最为严重的错误之一种,重要性当然很高。所以,十分希望能有专家和有识之士,潜心研究,追踪求索,把这枚错色票的身份查个清楚。也不枉我们集邮大国之名。
走出迷茫.估.释T2(6-6)登伞错色邮票
张 玉
一枚邮票,虽然很小,但是它代我们表了一个时代。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它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在他的身上能够把一个时代囊括其中。那么我们在分析一枚邮票的同时,
不得不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做一个了解。这样才能走出小圈子,从而了解一个大世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邮票虽小,包罗万象”,不辜负国家名片的美誉。
T2(6-6)登伞错色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为其争论不休,其真实意义不在于邮票本身;而是在于这枚邮票载体所包含的历史。邮票本身固然珍贵,那么它所囊括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
乃至人们生活中的内容;更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去思考。
1974年的中国政治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林彪事件刚刚发生过,由于政治斗争中国的经济不能不受到影响;因此在各个领域人们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是可想而知的。过来的人都知道,当时
没有什么文化生活,非常简单,因为收入不高,什么又都是计划供应,买邮票都是用来邮寄信件,集邮对于那时的人是多么生疏,也没有经济能力来承担集邮所应该支付的费用。在那个年代一毛
钱可以在饭店吃上一顿饭,八分钱的邮票也是不便宜的;因此说那时的邮票能流传到今天大都是1978年恢复国内集邮业务后由国家库存售往民间的(因为改革开放中国的老百姓有了积蓄)。在改
革开放前,没听说有人在公开场合谈论邮票收藏,一般搞收藏的也都是背着人私下搞;不然的话,谁敢肯定过几年不再打烂“封”“资”“修”了。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早已
根深蒂固的深入到人们的心里。所以我说:在改革开放前搞集邮的人少之又少就原于这一点。我们分析那时发行的邮票,没有出错的就不提了;出了错的谁会理会呢?严重的设计问题‘一片红’
是因为地图不标准,又是单枚票容易被人发现;那么六枚一套的大套票,底色又各不相同,在窗口购买邮票的人绝大多数又都是为了邮信,怎么能去细心观察一枚邮票的底色对与错呢?再者,又
没有新邮预报,购买者根本无从知晓正确的邮票是何种颜色,没有比较又如何鉴别呢?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使买到了错色邮票也不知道是错。后来,改革开放了使得人们眼界大开,知道了珍贵
邮票的产生.发现过程,这都原于文化开放。今天我们说这是进步是成熟,那么在过去那个年代如此的封闭,就T2(6-6)登伞错色邮票而言,今天我认为错就错在对信息不了解,也不可能
了解,错就错在文化生活的匮乏,所以过了好多年人们才发现这枚错误的邮票;也就不奇怪了。
既然有错误,它的成因在那呢?我们在一个时期内相当迷茫。没有依据,用我们今天的思维来回答历史问题是不客观的,那么怎么来回答这个问题呢?我们还是回到那个封闭的年代来回答这
个问题;1974年前面提过那时的历史背景,不论什么问题都离不开当时的背景,我们的文物工作者在考古研究古文物的时候也是要参考历史背景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当然我们在研究这枚邮票
的成因也不例外的要参考我国七十年代中期的时代背景,七十年代中期正直我国文革十年,由于我国头些年的混乱,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影响,在各行各业由于混乱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
’
位管理上的混乱是一样的,我判断邮票厂无论是印刷还是发行部门可能与其他行业一样不可能不受到影响。这里引用荆州集邮报文章:“兼论‘文革’邮票发行特点”中的一段:“据邮票设计家
万维生回忆,军代表坐阵指挥,调动大家革命热情,画什么题材,构图选用,什么票型,没有什么程序.行文.审批,都由军代表口头指令”。由此可见,在文革中军代表住厂时是这样;那么军
代表走了以后也不可能马上走上正规。这套邮票的设计是万维生下放湖北农村回城后的作品;“万维生带回来一把锯,一把刨,把装行李的木箱卸开做成家具,却迟迟没有报到,因为他不知道要
画什么,文革制造的大破还没有大立,过去的邮票题材大都被扫除掉。......万维生灵机一动,拿着报纸走进局长室,建议发行杂技邮票,领导也正在为没有邮票题材而发愁(摘自:T
2邮票的设计与吴桥杂技).从上面引证不难看出,作为有价证劵设计.生产厂(北京邮票厂),在设计上竟然没有题材,而且局长大人都为没有题材而发愁。虽然是文革后期也重新编排了邮票编
号,可是管理上还是一个人说了算与军代表在时一样,正像前面所讲:“大破还没有大立”应该有的管理程序还都没有建立,所以我说生产上也是一样,管理是不完善的,是混乱的,由于设计上
没有计划因此生产上就必须临时安排,由于生产上的临时安排所以产前准备(包括:纸张.油墨.设备检修.人员安排)工序安排(如:制版.排版.试印刷.印刷.检验.产成品堆放.运输)等等
一系列管理上的不协调必然发生,由于管理上的不协调必然造成产成品的质量降低。才可能出现原本颜色错误的邮票通过发行渠道进入流通领域。因此我说,T2(6-6)登伞错色票的产生与
这个时期的管理有着紧密的关系。不然的话是不可能将一枚本来颜色错误的邮票从邮政窗口售出的,这样的错误发生是极不应该的。我认为当时发行此种错色票,可以确定的说不是一枚两枚,可
能是几版,或者几十版也说不定。但是,由于像前面所讲;当年人们的文化意识浅薄,更准确的说,由于生活拮据只能每天为了吃穿犯愁,那有闲情逸致去搞文化欣赏呢?因此,凡是到邮局购买
邮票的人,基本上100%都是为了给远方的亲人邮封信。当年的通讯手段只有写封信,没有其他的通讯手段,更不像我们今天拿着手机电话想怎么聊就怎么聊。因此,即使有一版几版或者再多
也都在通信领域消耗掉了,到了今天这票所剩无几也就不要见怪了。就这样人们在研究它的时候如果不回顾历史是很难想通的。再者,当年在发行邮票的时候也不像我们今天这样,在邮票公司定
一套,拿到手上的邮票都是全套的,可那个年代;根本不知道所发行的邮票是多少枚一套,买到了一枚再去找其他的,这是指收藏者,那么老百姓邮信就买到什么是什么了谁管它什么颜色呢。所
以,今天当我们看到这枚邮票的时候应该感到万幸,感谢当年的邮信人能够将此票保留到今天;使我们能够欣赏到她的芳容。如果一枚都没有存世的话,我们今天就谁也欣赏不到了,那样的话也
就不存在我们今天的研究讨论了。因此说我们今天很幸运,能够欣赏到我国首枚大错色邮票,并且是从邮政窗口正式售出的,也就是说是我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正式发行的经过若干年后发现并且证
实颜色错误的邮票。同时我们更幸运,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一个与世界同步前行的时代。在集邮领域有着好多值得我们为之研究的题材,又有着好多值得人们为之学习发展的空间,我国是世
界大国之一,我国集邮也应该成为世界集邮大国,因此,我大声疾呼:不要让珍品流失,给她一个合理的定位。
以上我们对这枚邮票进行了发行时期的历史背景等内容的分析,那么我们接下来对这枚邮票的珍贵程度及其在珍邮中应该所占有的位置以及其价值进行一下推理分析。对于我国历史上各种珍
贵邮票的发现形成都有着不同的原由,各枚珍邮都有它一段传奇般的故事,那么就这枚邮票而言,目前发现就这么几枚都有着一段平常与不平常的故事,当人们发现她时候也就是这个故事开讲的
时候。如此这般,我们对这枚邮票的故事还不是太了解,因为,本身在中国的错票形成历史上我们的认知度还不是很高,对于一枚颜色错误的邮票,在我国邮史上还是首次发现,并且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得到权威部门的认定,但是在民间认知度还是比较高的。这里面有两个原因:1.官方没有记载。也就是说没有档案,这里有一个关键原因,文革混乱是主要因素。2.官方没有收藏。这枚邮
票就这几枚,又都散落民间,其主要原因是这票在当时印刷时由于颜色多样又是大套票使得工作人员马虎没有注意颜色变化的原因,因此,将错票与正常票品同时发往各地落到哪里也就不清楚了。
情况属实的话(当然有待于国家专业人士调查),在我国珍邮发现研究史上意义重大。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在我国历史上珍贵邮票的发现大都存在人为因素,有人为为之的嫌疑。那么就这枚邮
票而言,没有一点人为因素,完全是由于我国邮票印刷发行部门疏忽大意造成的。由此说来,是真正意义上的珍邮。又经过了几十年人们对此票的研究不断深入,确定此枚邮票在中国邮史上历史
地位,我想为时不会太远了.目前就此票通过种种手段的研究还没有能够达到此种色彩的方法,也就是说否定了人们以前推测的变色答案。那么既然如此就只有一种说法是令人信服的,那就是前
面所讲的是由于颜色使用错误,使得此枚邮票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名票,十分珍罕。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既然十分珍罕那么她的价值应该是多少呢?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市场定位,在今天开放的年代,货币是衡量一件物品的标准,有几种方法来确定其价值,1.存世
量。物以稀为贵这是千古不破的真理,就目前我国各种珍邮每个品种的存世量来看,“红印花小一元”旧票的存世量是最少的只有一枚,那么它的价值是千万元的级别。如此比较,我们这枚邮票
存世量不过几枚其中有新有旧它们的价值应该评估为200万为它的级别,是符合价值规律的。但是这里还有一个市场的知名度,可能这个数值高,可能达不到,不论达到达不到只是时间问题。
它的真实价值应该不仅仅是这些。2.知名度。比如一个人出了名的身价高,这个人再有本事没出名就只好慢慢来,是金子总要发光的。讨论到这基本上该讲的都讲了,这就是由一枚邮票所引起
的争论转变为讨论之后变为研讨。最后,我们所有朋友都来关心这样一枚中国历史上的珍邮的产生以及历史价值.珍贵程度及价值评估等一系列问题,在今天基本上都做了简明的分析,那么到底
我们的分析还可能有不全面及不科学的地方请朋友们商榷。
2010.12.8
注: 1976年10月“文革”宣告结束。
1978年6月邮电部发出“关于恢复国内集邮业务问题的通知”
1978年7月1日邮电部决定将中国邮票出口公司改为“中国集邮公司”
T2 杂技
发行日期
发行总量 1000
整套枚数
制作材质 影写版
面值金额
原画设计
制作出品
详细介绍
整张枚数(1)(2)(5)(6)35(7×5)(3)(4)35(5×7)
齿孔度数:11
邮票图案(1)舞狮(2)叠椅(3)抖空竹(4)顶坛(5)转碟(6)蹬伞
1974年1月21日,为了展示中华民族精彩的杂技艺术面貌,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杂技》特种邮票,全套6枚。 T·2·(6-1)图案描绘了杂技演员表演舞狮的情景。舞狮是一种最富中国民族色彩的舞蹈形式,也是杂技表演的传统节目;T·2·(6-2)图案描绘了杂技演员表演叠椅的情景。叠椅要求演员利用力学原理,把握着力点,将椅子叠得很高而保证不倾倒,然后在顶端做优美的造型动作;T·2·(6-3)图案描绘了杂技演员表演抖空竹的场面。空竹古称“空钟”,中间为一轴,两头各安装挖有空洞的竹轮。表演时,用两根短竿,系上绳子,将空竹扯动旋转,做串绕、抡高、对扔、过桥等动作。T·2·(6-4)图案描绘了杂技演员表演顶坛的情景。顶坛也叫“顶花坛”。表演时,演员将各种大小不同的瓷制花坛、大缸或酒甏轮番用头顶、手扔、脚踢、臂滚等动作,使之翻滚旋转;T·2·(6-5)图案描绘了杂技演员表演转碟的精彩场面。转碟也叫“耍花盘”。演员双手各用两根或三根细竿,各顶一个碟子的底,借腕力使之飞快转动,要求在做筋斗、背剑、叨花、单壁倒立等难度很高的动作时碟子不能跌落;T·2·(6-6)图案描绘了杂技演员表演蹬伞的情景。蹬技要求演员仰卧在特制的凳上,双足向上,用脚尖、脚底掌所蹬物体,使之上下翻滚或急速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