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上世纪60年代,台湾有一批文学家和导演发起了“乡土运动”,很多电影和文学作品都充满着“复古”和“怀旧”情调,知识分子中间弥漫着怀旧、复古热潮。
当时的徐政夫是一所大学的教书匠,受到“乡土运动”的影响,他对台湾原住民文化很入迷,开始收藏与之相关的艺术品、手工艺品。
当经营百货公司、同样对收藏很感兴趣的蔡辰洋邀请他负责筹办“寒舍”---台湾第一家大型古董店的时候,爱好和独特的商业敏感,让他嗅出了一个收藏“大时代”在台湾即将到来的气息。
90年代初的“寒舍”,玉器、书画、瓷器⋯⋯什么都有,可以说是台湾最大的古董店。当时知识阶层和上层社会的人,如果没去过寒舍,都会被笑话没有水准,不够时尚。
而徐政夫与大陆收藏界打交道,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2008年,徐政夫的观想艺术中心在北京成立。30年的艺术品投资经验,让他成为大陆企业家的艺术品投资“经纪人”;学者的背景,使他和大陆文物界专家的关系非同一般;拥有价值过亿的收藏品,也让他成为国内外许多知名博物馆的策展人、供货商和座上宾。
正是这种收藏家、学者、经纪人和策展人重叠的“四不像”身份,让他对两岸以及国际艺术品市场,能够冷静地对比和分析。他把当下中国的这股收藏热,称为收藏业“热烈竞争”的繁荣。
中低档的收藏品是最易破碎的泡沫
笔者:现在大陆的艺术品收藏和投资非常热,在大陆收藏家中,是否存在一些共同的认识上的误区?
徐政夫:首先,我把购买艺术品分为投资和收藏两种形态,大陆和台湾最大的区别,就是投资大于收藏。收藏分三种类别:学术类的、装饰类的和艺术类的。如果要用收藏品投资,只能投资到艺术类的收藏品中,而什么是艺术品,这是需要鉴定的。
曾有很多大陆的收藏家请我到家里去“喝茶”,其实就是让我去欣赏藏品。但是我很少应约,并不是没时间,而是实在“不忍心”揭穿。现在中国的收藏家,100个里只有不到10个人收藏的东西是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剩下的90个人,不是买到赝品,就是买到“装饰性”和“学术性”的藏品,投资价值几乎没有。
“学术类”的藏品,就是在考古中发现的,类似于史前陶器和北京猿人骨头之类,有学术价值但是不美观的东西,“学术有价值,市场无价格”。
“装饰性”的藏品就是类似于山西家具、徽州砖雕、木制门窗、民窑瓷器、奇石等等,可以放在家里做摆设,美化环境,但是不要希望它能赚钱。
值得投资的收藏品有一个共同点:人见人爱。现在许多专家把投资收藏品说得很复杂,其实最核心的要看它是否有足够的艺术性。唯有艺术品才能可长可贵,毕加索、梵高如此;张大千、齐白石如此;青花瓷、珐琅彩如此;商周铜器、北魏石刻亦如此。
笔者:大陆的拍卖会中,越来越多的藏品拍到亿元天价,这是否标志着收藏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期,是否有泡沫存在?
徐政夫:真正的艺术品,不管是现在的还是过去的都很贵。当代名家的画作,一张也要几千万,古董卖到上亿元也就不算奇怪了。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