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世博故事多 充满邮和乐

1楼
cjiyou 发表于:2010/12/31 15:10:00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纪事
作者:李锦林  文章来源:集邮报
 

 编者按:明天,邮票上的“斗拱”,将用不舍的温情点亮告别的夜晚,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划上圆满的句号。184天里,世博会,让我们经历了多少集邮的激情和快乐;184天里,世博集邮,为我们呈现了多少精彩故事。在世博会闭幕的时刻,本报刊发特约记者李锦林的专稿,以飨读者。

    故事一:《集邮报》走进浓缩的世界

    距离世博会闭幕还有10天,抢搭“末班车”再次入园,这已是我第四次来世博园了。

    春末与夏初,我先后来到这里。那时候,我是“漫游之旅”,走马观花般地参观了A、B、C等三片区所有国家馆外貌;第三次,我“下马赏花”,遍访各馆;这一回,金风送爽,我“双马”并驾齐驱,既“走马”又“下马”。

    《集邮报》是中国集邮传媒业中的主流报纸。她与《集邮》杂志、《中国集邮报》一起,并称为集邮界的“两报一刊”。《集邮报》长期坚持“关注集邮民生、服务集邮大众”的办报宗旨,走集邮平民化的路子,因而广受欢迎。作为《集邮报》的特约记者,我决定借末次观博之际,携带《集邮报》走进世博。

    我先在地球村设立的“上海市报业协会推荐阅览”架上,展示了《集邮报》的形象。中午时分,抵达列支敦士登馆。该馆位于C片区1号欧洲联合馆内,自东至西依次为列支敦士登馆、塞浦路斯馆、圣马力诺馆、马耳他馆等四家。其中的列支敦士登和圣马力诺,不但与卢森堡和梵蒂冈并称为欧洲四个珍袖国家,而且都是“邮票王国”。两国所发行的邮票,向以选题丰富、设计新颖、印刷精美而著称于世。所以,他们双双成为广大集邮爱好者向往的世博集邮之旅的必到之地。

    步入列支敦士登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幅由5万枚邮票拼成的油画《乌瞰瓦杜兹城》。这幅山水画有一人多高,展现了列支敦士登瓦杜兹河谷像是一把锋利闪亮的宝刀,劈开了“邮票王国”崇山峻岭飞奔而来;又像是一条滋润无比的玉臂,环抱着我们这美丽的上海世博园。

    列支敦士登馆馆长马莉茵亲切会见来自中国的《集邮报》特约记者。她不但在这幅邮票拼贴画前跟我手持《集邮报》合影,还为明年更加精彩的《集邮报》题词。经过列支敦士登馆馆员苏立申小姐德语翻译,让我看懂了题词的内容。

    从列支敦士登馆出来后,我又去紧邻圣马力诺馆。一进集邮圣地圣馆,一幅融圣马力诺白色古城堡与蓝天和大海于一体的美景画展现在我眼前。画上印有展馆主题“圣马力诺:城邦国家——世界最小与最古老的共和国”这两排大字。画下面置放着一小广告牌,牌的两侧对称写着:“购圣马力诺限量版世博邮票两枚八折优惠”;中间则是该国发行的上海世博会小全张邮票主图自由女神像。她与矗立在展厅中央的那尊自由女神像,一小一大,相映成趣。

    登上二楼,我以《集邮报》特约记者身份采访了圣马力诺馆的馆长,她递给我的名片上写道:“曼钊绨·玛丽馆长”。采访很顺利。因为,她是真正的“中国通”,不仅普通话好,对《集邮报》也能看得懂。

    她赠送了我不少的集邮文献,尤其是那本印刷精美、厚近300页的《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圣马力诺共和国国家馆图录》。一册在手,尽览圣马力诺发行中国题材邮票史。我请她向贵国转达《集邮报》读者对圣马力诺所发如此之多的中国题材邮票的感谢之情。

    告别时,我与曼钊绨·玛丽馆长在贵宾室圣马力诺国旗前合影留念。

    在世博园里,有邮政信箱呈黄色的立陶宛馆,有墙上悬挂着邮票放大图的阿尔及利亚馆、图瓦卢馆,还有柜里陈列着世博会邮票的所罗门群岛馆、摩纳哥馆、卢森堡馆,等等。上一次即8月20日,我每入一馆就盖一次展馆章,送一份《集邮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故事二:文献会“三U”游进地球村

    世博会的精彩前行,催生了一个个“集邮观博团”。下面讲述的是我在上海亲历的一次观博活动:

    带了一架数码相机,还带了三块备用电池,6月15日上午,我第二次来到世博园。这一次,作为领队带文献集邮研究会“观博团”近百名会友前往,显得轻车熟路。

    在入园之前,我提议,“观博团”全体团员于此合影留念。于是,在世博会2号门外世博鼓前,我和江苏常州沙正华手持一面上书“‘三U’,您好!——集邮、旅游、交友”文字的“三U”旗,林轩则手持数码相机为大家拍了一张稍纵即逝的观博团体照。

    “三U”游进世博园,处处感受到游乐邮乐热潮。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献集邮者,哪个不在“集邮、旅游、交友”?哪个没有“三U”的集邮攻略?限于篇幅,我仅从文献集邮网上采撷一束“攻略”花,献在爱“三U”的读者的面前:

    观博最牛的当推河北邢台张建伟的沪上走单骑。为了实现东方之冠“票中游”,张建伟从老家把自行车竟然托运到上海。网上爆出,大家都异口同声说:“牛!”经过凌晨骑车去排队,终于中国馆的预约券拿到了。这天,他如愿以偿地进入中国馆,看到了邮票上的《清明上河图》;同时,还加盖纪念印32枚。从次日起,他又骑车将散落在申城7处邮政网点的56个民族服饰海宝纪念印一一集齐。

    心态最好的应数辽宁大连王威的随遇而安游。他说,一天内将世博园所有展馆“一网打尽”,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王威和罗玙璠夫妇好象一对恋人逛公园似的,只是随意走。走到哪里算哪里,甚至连“园区导览图”都不看。随意尽管随意,目标还是瞄准世博园内那些与邮相关的展馆和邮局。其中,他们进入了邮票上的世博文化中心。登高环廊一周,南浦大桥、卢浦大桥、黄浦江和世博园尽收眼底。

    邮味最浓的当属江苏盱眙宋冀平的邮政网点游。是日下午,他偕同江苏南京张光祖开始世博之旅。根据兴趣爱好,他们选择了邮政网点游。用宋冀平的话来说,“世博行,我的主要收获是去邮政服务处盖邮戳。世博园共有8处邮政支局和邮政服务处。我在三天内去了7处,收集到5个纪念戳、4个邮资戳和12个邮政日戳。”;同时,还参观了三个馆,即世博会博物馆、城市足迹馆和列支敦士登馆。

    故事三:我家也成了“世博接待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批又一批,六个月的世博会,我以每月一批的“频率”,先后接待了六批来自山东、陕西、北京、湖南、甘肃的文献集邮研究会师友。在六批来宾之中,文献会会员、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荣誉会员和顾问,正巧各占一位!

    我家也成了“世博接待站”我忙并快乐着。

    我的集邮文献收藏馆是一座“书城”。我在书房里研邮刊、写邮文,也是与邮友们切磋研究心得、写作经验的所在。但是集邮写作的“恶性循环”,却使书房里乱得像锅粥。为对远道而来的邮友表示欢迎,我馆实行参观预约制。如此一来,我便可提前几天集中整理乱糟糟书房了。于是,一本本邮书,放回书架上原来的位置。散乱的邮报,也一一归档。书房变得井然有序。然而,“好景不长”。客人一走,我又要陷入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虽然整理书房非常辛苦,但我这个“世博接待站”站长,也从中找到了快乐。

    首批来到我馆的,是6月4日中午抵达的文献会理事、山东淄博伊林集邮工作室室主伊林。在泰和新城姐妹坡饭店,我用上海菜招待来客。吃罢,即上我家交流。因他又是邮刊与主编联谊会秘书长,故藏馆展出该会会刊《邮刊与主编》、《伊林邮刊》和“文献”文化衫。他的参观留言为:“大开眼界,不虚此行”。观后,我送他去网邮会“观博团”驻地报到。

    第二批,是6月13日早晨抵达的文献会常务理事、陕西西安集邮文献交流收藏馆馆主黄剑波。他担任陕西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和编辑顾问,共编辑出版28种集邮图书,我馆展出的藏品有18种,占了三分之二!他的参观留言为:“收藏贵在研究,文献重在利用”。下午,我们满怀兴致地游了千年古镇南翔双塔和古猗园;同时,还品尝了百年名产南翔小笼。傍晚,他去文献会“观博团”驻地报到。

    第三批,是文献会观博次日上午抵达的文献会副会长、北京王世龙集邮文献收藏室室主王世龙。因他又是北京文献会会长,故藏馆展出该会会刊《文献集邮简报》和《北京文献集邮》。他的参观留言为:“文献集邮大有可为,共为文献集邮做贡献”。6月16日正逢端午,又适值张包子俊逝世16周年纪念。于是,京沪两馆主吃粽子、忆张包,共同度过那难忘的世博集邮端午节。

    借暑假之机,文献会会员、湖南长沙南雨集藏文献收藏馆馆主邓立荣一家三口来沪观世博。8月12日下午,抵达我馆。他既是我第四批接待对象,又是我家乡的邮友。藏馆展出了二三本与他编辑有关的集邮书刊,其中有我和他参与主编的由中国邮史出版社出版的《走近郭老——邮坛大家郭润康》一书。他的参观留言为:“文献集邮,大有作为”。

    第五批接待的是来沪观博的文献会荣誉会员王宏伟。8月21日下午,他在杨浦邮协常务副秘书长邹家荣、副秘书长韦长杰以及东方会会长邓志锋等陪同下,参观了我的藏馆。他的参观留言则为:“文献收藏,惠及邮人”。

    9月15日上午,我馆荣幸地迎来了最后一批看世博会的客人。他就是来自甘肃兰州的全国集邮联会士、文献会顾问赖景耀。赖顾问莅临指导,先后参观了我馆的书房、书库和会议室,对我馆17年来的工作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我向赖顾问汇报说:虽然取得了点滴成绩,但和兄弟藏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恳请顾问留下宝贵意见,从而促使我馆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于是,赖顾问欣然在留言簿上写道:“集邮重在收藏文献,文献重在整理研究”。

    行文至此,我的手机又响了起来。原来是文献网网友、贵州遵义岑忠健集邮文献收藏馆馆主岑忠健打来的,他也要来我馆参观交流,并约定了见面的时间为11月初。看来,我家的“世博接待站”,也得相应更名为“世博后接待站”了。

    我是一位普通人,是一位普通的文献集邮者。我家也成了“世博接待站”的经历,是世博开幕以来,上海集邮者接待浪潮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是,透过这朵小小的浪花,却折射出上海世博会的邮和乐之光。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800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