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报
日前,山东菏泽市首届新春集邮文化节开幕。而前不久,由青岛市集邮协会和邮票公司举办的“青岛市首届生肖集邮文化节”也刚刚落下帷幕。
其实,集邮文化节近来已经渐渐取代了集邮展览,成为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又一大新平台。然而,看似规模和内容都要比集邮展览更大、更广的集邮文化节却离人们的想像还有些远。
集邮节遍地开花
据悉,山东菏泽的首届新春集邮文化节现场展示的部分邮品和邮集主要包括:中国生肖邮票的发展历史和全部实物,菏泽市集邮爱好者制作的邮集,以及近年来菏泽邮政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制作和发行的各类邮品和邮集。首届新春集邮文化节一开幕便吸引了众多集邮爱好者和市民前来参观。
而在青岛市首届生肖集邮文化节上,主办方推出了由岛城集邮名家提供的21部、36框生肖专题邮集,还通过国内外邮票、纪念封、明信片等对生肖文化做了进一步的诠释。
去年,令邮人印象最深的要属上海集邮节,67部共138框的珍贵签名首日封在集邮节上集中亮相(图1),其中以世博为主题的珍贵邮品成为邮展主角,受到集邮爱好者的热捧。
缺乏全国性集邮节
每年一届的上海集邮节始于1986年的集邮活动日,1998年升级为上海集邮节,至今已成功举办12届。早在2009年10月16日天津也举办了首届集邮节,期间进行了观邮展、集信封、盖邮戳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集邮节并非我国独有,日本从1947年起确定每年10月的第一周为 “集邮周”,后来改在春季的4月20日至26日。韩国也从每年的第三季度中挑出一个星期来开展“集邮周”。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则把每年的10月定为“全国集邮月”,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设立全国性集邮节并非某个国家的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国际集邮联合会在1926年卢森堡会议上就曾提出,每个会员国应该将每年的某个星期日定为“邮票节”,以促进本国集邮活动的开展。
令人遗憾的是,我国虽然拥有数量众多的集邮者,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全国性集邮节,这与我国集邮大国的地位实不相符,让许多集邮者为此扼腕叹息。尽管上海、天津等地设立了集邮节,但毕竟属于地方性质。
多年来,集邮者奔走呼吁,可是我国的集邮节始终是“千呼万唤难出来”,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通信技术的网络化,集邮已从大众娱乐蜕变成小众娱乐,集邮队伍逐渐减少,能响应集邮节呼声的人数自然是越来越少;其次,集邮活动固然高雅,但它对社会风气的净化、民众精神的熏陶无法像经济活动那样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相关部门对集邮节的作用和意义缺乏相应的认识;再次,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推动集邮节的创立。
如何创办全国集邮节
在当下各地纷纷开办集邮文化节的风潮中,有识之士再次发出呼吁,希望全国集邮联牵头发起设立全国集邮节的行动。
举办全国性集邮节的好处显而易见,不仅能为全国的集邮爱好者创造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也能以节日的形式推动集邮走入更多寻常百姓的生活,提高集邮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推动我国集邮事业的大发展。
如何把我国的集邮节办成集邮爱好者的盛会呢?将一年一度的全国最佳邮票评选活动定为集邮节不失为佳选。佳邮评选已经举办了30届,与“中国电影百花奖”、“全国十佳运动员评选”并称为三大群众性评选活动,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集邮者心中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全国集邮节完全可以借助佳邮评选积累的基础和影响力顺势举办。同时,“佳邮评选”特供邮品还可以作为集邮节邮票每年发行,形成一个新的邮票系列。
另有集邮者建议,每届集邮节要做到固定时间、变换地点。为了显得正式隆重,集邮节应该有自己的主题、会徽和吉祥物,比如天津集邮节就设计了以展翅高飞的信鸽为象征的会徽(图2)和以邮票为原型的吉祥物“邮票宝宝”(图3)。除了必不可少的邮票展览、邮品交换等常规活动外,集邮节要着重强调“邮味”,大力开展主题征文、知识竞赛、集邮讲座等活动,比如上海蜀陵邮学研究会、海军集邮联友会、上海邮戳研究会就在2010年上海集邮节期间举办了“弘扬民间集邮传统文化,迎接上海世博会”集邮论坛,为上海集邮节营造了许多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