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经济减速,二是通货膨胀。从短期来看,通货膨胀问题更为突出。造成通胀的原因多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资本市场里的资金过剩。应该如何应对呢?当我们把资金比作流水,把资金过剩比作洪水泛滥时,就能很自然地想到参照治理洪水方法去解决资金泛滥的问题。如果把国家近期一些列的货币、税收调控政策(显然有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之意)看成是“截流”的话,那么启动邮市这个天然的“蓄洪区”对资本市场过剩资金进行“行洪”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一、中国邮市颇具规模。在股票市场,人们常以总市值来衡量市场的规模,邮市同样也可用总市值来衡量。只不过邮市的总市值永远是个谜,因为邮品的存世量委实无法搞清楚。邮品存世量的大小只能根据经验估值。比如:若估计金猴的存世量是200万枚,市值就是220亿(200万*1.1万);若估计金龙的存世量是2500万套,市值就是25亿左右;若清明上河图存世量是800万枚,市值就是6亿左右等等。
笔者没有时间和能力去逐一估算每一个邮品的市值和邮市总市值,只能粗略地毛估一下。如果综合起来按照每年平均30亿的市值计算,总市值就是将近1800亿(新中国邮票发行了60年,平均每年几十到数百个品种不等,早期的邮品存世量小但价格高,中后期的邮品数量大但价格低,有的年度的邮品受到追捧,市值很高;有的年度邮品倍受冷落,市值较低)。如果再算上与邮票“骨肉相连”的钱币和磁卡及相关票证,估计目前整个邮市的总市值应该在4000亿以上。
当然,这个估值是没有什么依据的,而且邮票市场流通盘子要比总盘子要小很多,但无论如何,邮市都是个不可轻视的、有相当规模的市场,九十年代“第二大投资市场”并不是浪得虚名。
二、邮市蓄洪能力强大。最近频频见到媒体报到邮市的信息,总体上感觉,这些报到现场采访部分比较真实、客观,但结尾总结部分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恐高预警”的误导。中国经济十几年上涨了多少?2010年的GDP是1996年的多少倍?这么多年邮票不仅没涨,反而下跌,许多十几年前的有邮品还在打折!邮市这种绝无仅有的长时间的“剪刀差”现象正常吗?对这一些列现象都不加了解、分析、解剖,仅仅看到少数品种几倍或者更多一些的涨幅就去预警,当然难失偏颇!笔者认为这轮行情中,整个邮票价格体系在现价基础上整体上涨3—5倍毫不过分,如果有“蓄洪”需要,整体上涨8--10倍也有可能。现在的邮市就像一个被挤干水分的海绵,“蓄洪”能力超强,运作得当的话,容纳数百、数千亿资金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三、邮市“蓄洪”次生灾害最小。治理洪水选择蓄洪区时既要考虑蓄洪的可行性又要考虑蓄洪所带来的次生灾害不能过大。资本市场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而使用邮市为资本市场“蓄洪”不仅可行而且所带来的次生灾害几乎没有。房、油、食品、日用品、生产资料等都是国计民生之物,动一发而牵全身。而邮票是一类相对独立的收藏品,与生产、生活没有直接的关系,邮票市场是完全封闭的,不受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影响,邮票价格过高对市场经济的影响极其微小,就像这十几年来邮票价格一直过低却对市场经济几乎没有影响一样!中国邮市可以成为中国政!府调控经济的独特武器。
四、邮市“蓄洪”可促进集邮文化产业的发展。这轮邮市行情的脉络现在已很清晰,就是超级主力一手导演的,起于2008年或者更早的时候。其目的从大的方面看:一是弘扬集邮文化事业;二是盘活邮市,走集邮产业化之路。本来要实现这个目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极其费力、费财、费时,而且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但是如果国家要把邮市作为资本市场的“蓄洪区”时,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看来超级主力的运气有可能也是超级的!
五、启用邮市“蓄洪区”只需“吹灰”之力。国家不用花一分钱,只需要跟主流媒体打声招呼,正面适当引导就能达到目的。当邮票行情在主流媒体上“天天播报”时,邮市的“蓄洪”功能也就真正开始发挥了!需要提醒媒体的是:股票投资栏目离不开专业股评人士,邮票投资栏目也同样需要专业邮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