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在西部重镇重庆,离繁华中心解放碑不远有一条街名叫中兴路,中兴路的旧货市场是这座城市人气最旺的旧家电与古玩跳蚤市场。这里卖古玩的商人分两种,一种是租一间铺面,天天开门;另一种是租地摊位,周六周日摆摊卖。
47岁的李先生是记者一位好友的亲戚,在中兴路一带做古玩生意已有10多年,1999年政府组织起旧货市场,他就租了铺面。他从小喜欢收集邮票、钱币、工艺小品,积累了几十年的收藏经验,从工厂下岗后很自然地干了这行。
李先生说,谈古玩首先必谈大环境。这个圈子有句流传最广的话叫“乱世黄金,盛世古玩;乱世温饱,盛世收藏”,如果将“乱世”与“盛世”放在一条直线的两端,中间标上刻度代表时局走向,那么越靠近“乱世”一端,古玩市场越萧条,反之越靠近“盛世”,古玩市场越繁荣。
中国商人历来对政治气候相当敏感,单说古玩这一块,大批渴望“捞一把”的心萌动于2002年左右。那时,“盛世”二字频繁地见诸于媒体;那时,有人看到,“重庆旧货市场”的大招牌旁边,悄悄地多出了两块“重庆古玩城”的招牌;接下来,2003年,中央电视台将其《艺术品投资》栏目的30分钟周末版《周末鉴宝》,扩大成了后来收视率狂飙的《鉴宝》;200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起用了一个再直白不过的主题—“盛世大联欢”;2005年,由重庆市文物局批准的三峡古玩城开业,投资巨大,坚持走高端路线,试图打造一流的古玩交易市场。
古玩市场伴随着“盛世”的到来日渐升温,但其中是否含有泡沫,高温虚热?一年多以来,三峡古玩城的人气远远比不上中兴路旧货市场,前者的绝大多数店铺主要销售的是民间工艺品、奇石杂件等,或从事书画装裱代售,甚至还出现了一家拍卖公司的门面,并没有浓烈的古董气息。李先生一语道破:在中兴路还可以找到一些“旧货”,而三峡古玩城基本上都是“新货”。
旧货与新货,是古玩最基本的分类,而大部分交易的微妙之处正在于此。
古玩历来不打假
在记者与李先生聊天之时,有位中年人带了一小包东西来卖。李先生站起身,打开小包,见其中有两枚铜印章和一枚鼻烟壶,便戴上眼镜,拿在手中看了一会,说了句“新货”。中年人点头,说:“一共卖60元,要不?”李先生说:“40”中年人摇摇头,包好玩意,转身走去。
李先生告诉我,内行买卖都很简单,话不用多,先给东西定性,是新货就按新货的价说,谈不拢就算了。那个铜印章仿制得很好,如果冒充汉代的可以卖几千块甚至上万,但内行能很快辨别出来,因为见得太多了。古玩商人每天都在接受考试,见过形形色色的赝品后,才能尽量避免“打眼”。
但如果李先生出1000元把那枚铜印章买了又会怎样呢?消费者协会显然是不会过问此事的。除开没有收据不说,这其中既没有强逼强卖,也不存在欺诈(中年人从头到尾完全可以一言不发),你李先生完全有可能是因为这枚铜印章好看,才花钱买下的,因为每个人心中的艺术无价嘛,所以出再高的价钱都不算高。
在这个行当,只有旧货与新货之分,没有“假货”一说。仿制品从古至今都是合理合法的,徐悲鸿纪念馆也在卖仿制的大师国画,现在到互联网上搜索,还能查到2003年一位德国人约翰因买了“假画”,向在徐悲鸿纪念馆做书画生意的文之杰文化艺术服务中心索赔的消息。
所以,不法商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李先生给我讲了他隔壁铺子谢先生的故事:谢先生有次将只值几百元的玉件说成是汉代的,卖给了一位从台湾到大陆做生意的老买主,收了8000多块。后来台商拿去鉴定,专家说不值那么多钱,他便派了几个“马仔”来退货。本来这行的行规是不换不修不退,但不要脸的遇上不要命的,行规也就起不了作用,谢先生只有将钱退回。但谢先生不会承认是故意欺诈,只说自己也“打了眼”,误认为它就是汉代的。这件事过后,台商仍然经常光临谢先生的店,继续做他的老买主。正应了古玩行当的规矩:没有受骗的,只有看走眼的。
古玩铺子平时都静悄悄的,但总会有人突然爆发。吵架的事不时发生,朋友反目,亲戚成仇的也有。既然古玩不打假,那么买到“假货”时就只有两种办法,要么接受行规,要么找到老板大吵一架。
更加混杂的地摊市场
刚30出头的小王与李先生不同,他没有租铺面,只是每周六上午到中兴路摆地摊。平时空余时间,就四处跑货。小王的货源主要来自两处,一是周边区县的乡下,几乎每个镇子都有一些中间人,专门带古玩商人下乡淘宝;二是外省的古玩市场,找新货到河南居多,那里有许多制造仿制品的小作坊。
小王的货与大多数摆地摊的古玩商的货一样,基本上是新货。周六上午的地摊市场,买主与卖主讨价还价之激烈,与菜市场无异。一场典型的对话是这样的(用卖画作比)—
买主:“这幅葡萄多少钱?”
古玩商:“这是苏葆桢的真迹,当年他在重庆北碚画的,1万。如果实在喜欢,你就还个价。”
买主2:“你不要和我说那些,我是经常买画的人,我家里苏葆桢的画多得很,和你这幅一模一样的葡萄也有…今天我们不说真假,我就喜欢这幅画,也不管是不是苏葆桢画的,你出个价。”
古玩商:(从包里拿出另一幅画,是一幅盖有“悲鸿”印章的马):“这位先生耿直,我做生意也爽快。这样,这两幅画加在一起算你500。”
买主1:“那个不要,我就要这幅葡萄。”
古玩商:“看买主也是爱画之人,就不说了,给300你拿走。”
买主1:“我最多出100。”
古玩商:“好嘛,我卖完这趟也好回家过年,就100元卖给你,算是交个朋友,以后多来照顾我就是。”
从10000到100,这样的落差并不奇怪。这里的古玩商都是张口喊高价,不怕你识货,识货你就砍价,最多费点口水而已。我去拜访小王那天上午,他卖出了3张唐卡,喊价每张600元,最后买主以3张一共300元买下。事后小王告诉我,这几张唐卡是上个周六一个西藏人拿到中兴路卖的,每张60元。
小王做这行有三年,最开始的时候还颇为老实,仔细计算成本,卖合理的价格,但一次被骗的经历改变了他的做法。
那次,他随另一古玩商到景德镇买石器,那人拿些石片当宝贝骗他。他出钱买了之后,那人不打自招,主动承认卖给他的都是不值钱的玩意。这次经历使小王与那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那人负责石器的“供应”,他负责“零售”。
更吊诡的是,赝品卖久了也会把自己绕进去。去年有人游说小王买古乐器,他觉得不错,一次买进了120件,花了197万,结果全部都是“假的”,又找不到下家脱手,只有报案。最后公安局抓到了这帮文物贩卖团伙,才帮他追回了130万。
后记:行规•法律•古“玩”
一个江湖,最明显的特征便是“行规”,如金庸笔下的华山论剑,比武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站在法理的角度去寻求正义。
而与江湖社会对应的,是法治社会—凡上帝目及之处,皆可交易;凡交易之处,必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当整个大环境的趋势是法治时,该怎样照顾那一方“江湖规矩”?对古玩的交易,法律的界定其实是很清楚的,它与其他交易一样是买卖合同关系,如果买到赝品,可以依法申请撤消买卖合同,要求退货并索赔。
但就现状来看,这样的法律执行起来会有难度。一是因为古玩历来真伪并存,仿制真品并不违法;二是因为古玩买卖特别是小宗交易,没有任何交易凭证。所以,法律与江湖之间的拉扯,还会继续。
那么,在此种情况下,对古玩并不精通的普通人该抱着何种心态进场?
在本刊策划《古玩江湖骗局记》的同时,世界上最老牌的“商业故事”杂志《福布斯》也做了一篇相似的选题,名为《2007指南:如何成为一名聪明的收藏家》。从2003年起,《福布斯》每年底都会推出这样的年度收藏指南,预测第二年的收藏风向。针对2007年提出的观点是,没有钱、不懂艺术和历史的人一样可以成为收藏家,因为随着世界越来越数字化,非数字化的产品会越来越稀缺,从老照片到录像带,从广告招贴到限量版T恤,都有着无法想像的市场潜力,每个月只需拿出不到50美元用以收藏,几年后就能从中获益。
我们并不需要认同这样的市场判断,但从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收藏首先不是一件奢侈的事,而是可以循序渐进、细品趣味的事。我们都说“古玩、古玩”,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体会到了这个“玩”字所带来的乐趣呢?
附:古玩江湖行话
我国古玩行业历史悠久,经过几十年的变迁,行话多而杂,不断推陈出新,且根据各地语言习惯有所不同。下面只介绍一些全国通用的常用俗语,不涉及太生僻的俗语,也不涉及各类古玩的专业术语。
1、关于古玩本身
新货、今玩:现在仿制的古玩
老货、旧货:真正达到一定年代的古玩
到代:达到一定的年代
做旧、仿旧:新货做伪冒充旧货
高仿:做旧做得好
判眼:做旧做得不好
老仿:民国之前的仿旧
新仿:民国之后的仿旧
生玩:新出土文物
熟玩:出土后的传世文物
水货:从境外走私而来的收藏品
新加坡:谐音“新假破”,对有些地摊货的统称
包浆:因灰尘、汗水、把玩者的手泽揣摩,或者土埋水浸、衣物皮肤经久的摩挲,甚至空气中吹拂的尘埃,层层积淀,逐渐形成的表面皮壳的亮光叫包浆,是内行辨别古玩真伪的重要元素。
贼光、火光:与“包浆”相对,指刚出炉的新瓷器釉面刺眼的光,以及浮躁的色调,干涩的肌理。
动过手:指老货坏了重新修补过
生坑:新出土的东西
下蛋:复制品
压堂:镇店之宝
上货:古玩商从农村市场或者收藏者手中购买或征集的很好的藏品
纸儿、片儿、纸头:书画
绿头:翡翠
石头:玉器
2、关于买卖
匀、让、纳、吃、抓:都是“买”的意思
拿了、包上:“买下”之意
开冲:第一笔生意
开门、一眼货:看货时碰上真货
有一眼:这件东西不错,艺术价值较高
杀猪:把新仿的东西当旧货卖给顾客
捡漏、拾麦:在卖家不知情的情况下买赚了
漏掉、走宝:卖亏了
吃仙丹:买到了便宜的或者很喜欢的东西
吃药:不太懂行受人骗,买了新仿的假货
走眼、打眼:懂行人买了假货
掌眼:请个师傅帮忙看看货的新老
交行:同行之间做生意
交行价:同行之间做生意时,利润很低的价格
搂货:古玩商们相互将对方的货拿走代为销售
掮做:代销
拦一道:抬高竞买者的价钱抢先买下来,对手就说他被拦一道。
伙货:二人或以上合伙买卖古玩
追:发现很好的藏品追着要,在拍卖会上追价
搬砖头:不花本钱拿别人的东西去卖,从中赚取差价
铲地皮:自己不开店,专跑农村收货,或者是盗古墓的行为
埋地雷:有些人以为到农村去收的货不会有错,商人利用买主这种心态故意和农民合伙卖赝品就叫“埋地雷”。
一枪打、一脚踢:将一批货物好的带坏的打包卖
看不好:倘若卖家说货绝对到代,而买家看出是新仿,又要顾及店家的脸面,就只能说“看不好”。
没用:该藏品没多大意思
收起来:买家不要某件藏品了,请卖家将藏品收回去
绷价:坚持要高价
天价:漫天开价
打仗:以物换物
洋庄:做外国人生意
本庄:做国内人生意
3、关于各色人等
棒槌:看不懂东西新与老,好与坏,并老是被骗的人
游击队:专跑农村收货,然后再卖给各店家、收藏家的人
拉纤:中间人
包袱斋:有些眼力好但没钱开店,就带着蓝色布包袱到各家古玩铺“搂货”然后转手卖出,这种人叫“包袱斋”。
石头帮:专做玉器生意的一伙人
源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