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邮市出现一轮强劲的反弹行情。与此同时,各地举办的各类集邮展览和集邮文化节也将集邮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此背景下,曾经备受冷落的集邮爱好者,特别是集邮协会会员,因为拥有丰富的藏品和预订机会,而备受关注。但在如此红火的邮市中,我国集邮协会会员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会否借助邮市反弹之机而顺势增长呢?
曾经辉煌
全国集邮联成立于1982年1月30日,是我国集邮事业的发起者和集邮协会的领导者。鉴于当时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单调,集邮属于老少皆宜的高雅活动,因此集邮组织迅速发展壮大,集邮协会会员从初创阶段的数万人很快发展到421.48万人,形成覆盖全国的集邮组织网络。
特别是在邮市行情高涨的上世纪90年代初,各地集邮协会的会员成倍增长,集邮爱好者号称有2000万之众,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集邮人数最多的国家,是当之无愧的“集邮大国”。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1997年邮市行情步入漫漫长冬,邮品价格一跌再跌,很多集邮者无奈之下远离了集邮,而集邮协会的队伍也日渐萎缩,人数急剧下降。
略有转机
近年来,面对集邮协会会员大量流失的事实,各地集邮协会痛定思痛,逐渐认识到会员才是集邮协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新鲜血液。失去了会员的集邮协会,只能是一副空架子,同样也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于是,各地集邮协会纷纷出招,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争取让会员回归。像青岛市为激发和调动邮协会员的热情,建立了会员活动中心。再加上这两年邮市回暖,集邮活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一部分会员逐渐回到了集邮协会的怀抱。
据去年12月10日在杭州召开的全国集邮联六届四次理事会披露,截止到当年11月,邮协会员从年初的近155万增长到近168万,增长了8.47%。而到2012年,全国邮协会员人数突破200万也是《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五年工作纲要(2008-2012)》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指标。全国集邮联特别指出要继续抓好集邮协会组织建设,壮大会员队伍,落实全国集邮联“五年工作纲要”提出的会员人数发展目标。
任重道远
从2007年的122万人,到2010年的168万人,全国集邮协会3年净增会员46万。
面对如此骄人成绩,集邮爱好者却并不乐观。因为他们心存颇多疑问:这个数字到底有没有水分?这些会员是否都是热爱集邮的铁杆邮迷呢?
有集邮爱好者认为,一些会员加入集邮协会并非出于个人爱好,而是以盈利为目的。邮市一火,他们就迅速加入集邮协会,以期获得预订便利;邮市一冷,他们就毫不迟疑地离开,对集邮漠不关心。因此,集邮协会的重中之重是正本清源,在建立强有力领导班子的同时,应当千方百计地让会员成为甘于为协会付出的中流砥柱,而不是只图眼前经济利益。
另外,集邮协会会员的增长取决于诸多因素,特供邮品的作用不容忽视。对每年特供邮品的设计、制作、下发,集邮协会可谓绞尽脑汁,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走好特供邮品这一步棋,让会员真正得到实惠、感觉到温暖,集邮协会还需要更多的付出。
近几年来,官方的集邮协会虽备受冷落,各种民间集邮协会却风起云涌,办得红红火火。民间集邮协会入会没有繁琐的手续和牵制,单纯的以集邮为乐,不以盈利为目的。像“郭润康集邮研究会”、“生肖集邮研究会”、“原地封研究会”、“中国邮史研究会”等民间集邮组织通过定期举办各种集邮活动,吸引了大批集邮者踊跃加入,成为官办集邮协会的有力“竞争对手”。各地集邮协会如何在保持与民间集邮协会共存共荣的情况下,亮出自己的诚意和优势,吸引更多集邮者加入,也存在不小的挑战。
毋庸置疑,邮市火爆确实能够顺势带动邮协会员人数增加,但这只是暂时的,并非解决会员流失的治本之策。只有让广大会员拥有荣誉感和凝聚力,才能真正促进集邮协会人数的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