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38岁的郭先生是位集邮爱好者,10多年前开始收藏极限明信片,集藏了不少无锡题材的老明信片。在以黄埠墩为图案的老明信片上,有李鸿章1864年所建的黄埠墩“水月轩”,也有1925年唐保谦所修的园通寺。据他分析,黄埠墩很长一段时间是锡城名胜,几乎所有成套的风光明信片里都有它一张。但年月不同,上面的景物也发生着变化。解放后发行的无锡明信片上,它就失去了影踪。上世纪80年代李正重建的黄埠墩建筑,还没有上过明信片。
明信片是奥地利人于1869年发明的。中国早期的明信片多为在华外国机构发行,使用者也多是老外。题材大多为风景和民俗,也不乏他们眼里的“奇闻怪事”。目前市面上的老明信片已非常少见,收藏者们大多通过海外网站拍卖,以每张30美元以上的价格购回。郭先生告诉记者,新中国建立前,无锡题材的明信片种类较少,与附近的上海、杭州、苏州不能比。他和朋友们收集到的品种一共不超过100种,庚桑洞(善卷洞)、蠡园、鼋头渚、黄埠墩都是常见的风光图案。其中上个世纪初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的一套12张惠山一带的景色,尤其宝贵。在近年的惠山古镇整治中,已经为专业人员提供了参考。
郭康平这次提供的两张黄埠墩明信片,一张是清末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手工上彩照片,可以看出当年运河较窄,小岛与南岸靠得很近。另一张是日军侵略中国期间发行的“军事邮便”,上面还有梅园、鼋头渚的风景,以及一辆耀武扬威的坦克。这上面的园通寺照片非常清晰,粗看这个建筑与“水月轩”差不多,但屋檐已经由单一瓦楞改成了3个放射状的瓦楞,墙上的窗户形状和岛上的树木也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