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朱熹佳邮偏颇 范曾笔下生辉 (老田)

1楼
zhaowf 发表于:2011/4/23 10:36:00

纪念《朱熹诞生八百八十周年》邮票,一套2枚,图案分别为“朱熹像”和“游学传道” ,由国画大师范曾创绘。这套纪念邮票出人预料的评选为2010年最佳邮票。这里提出的“偏颇” ,仅围绕一些认为朱熹邮票设计“有误” 和究竟够否“最佳” ,略谈浅见。

看到不少网站文贴都雷同称颂朱熹功德和范曾作品的成功,也见某网站一《专稿》在赞赏的同时,提出画面设计上的质疑,导致部分读者认为第31届最佳邮票,是范曾“画个畸形人物”和“错”、“烂”、“不严谨” 等,以及认为邮政“太不负责”、“不可理喻”、“不以为耻” 等说法。

对于两枚邮票设计,个人认为都是创作成功的杰作。第一枚“朱熹像”邮票,有人固守碑刻“朱子对镜自画像” 得到后裔的认可而定为“标准像”,戴上了范曾“臆造朱熹像”的帽子 。碑刻是朱熹晚年的瘦小、老态形象,其“两手对插端拱于腹前” ,“须发右颊眼耳间的7颗黑痣清晰可见”,这些仅是外征;而范曾 笔下的朱熹,是头戴儒巾、气宇轩昂、目光深邃而祥和,加之背景衬托的朱熹名著《四书章句集注》,这才是一代大儒内在的形象。相比之下,把那种形象展示后人更妥?已不言而喻。其实,设计者据需求取舍,能反映历史面貌既是在创新中的求实。

第二枚“游学传道”画面映现朱熹身穿儒服,和童子在愉悦地交谈,身后的白坐骑和枯老的青松翠柏,衬托他多年艰辛的“游学传道” 的主题,背景远方是高山流水和朱熹创建的武夷精舍。在这幅开阔的画面,有人说范曾设计的朱熹“左右脚都分不清 和“人体失衡” ?用心体会,作画如撰文,也有夸张之妙。从画面中朱熹的身姿能体现连续动作,可以想象朱熹面向正方,或许急切地同书童对话(从书童面他微笑可为旁证),两脚开立未动而转体右侧,因所视的正方兴致正浓,形成转头又扭回(是转非转)正方而视,究竟主仆如此兴奋的议、视前方何处、何因?虽不得而知,但看出或许是久游在外归来,或许是出外寻到了什么理想期待?无论是什么话题,从画面让人感知到朱熹内心激情而反映到外身的扭曲造型(此姿可仿 非畸形),这幅画卷如同拍照,抓住了瞬间变化的动作并定格。是什么手法达到了这种造型传神的效果?

范曾,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画艺术大师,他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导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其“多元文化特别顾问”的称号。他提出过“画分九品”(正六品与负三品)。其中正品的四品,“已成大师,凤毛麟角” ;六品,“可称魔鬼,从未看到” 。范曾的国画人物画创作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在打破“文革” 红色美术的创作模式,一扫高大全、假大空的创作传统,走出 “素描为一切造型基础”的误区,以线造型,广泛吸收传统白描的表现方法,强化线条的表现力。他的作品结构多以简笔与泼墨的有机结合;创作手法多具纪实与写意的风格追求。他在严格的限制中得到自在,如同庖丁解牛一样“以无厚而入有间,恢恢其游刃有余地矣” 30年前,神韵十足的古代科学家(第三组)就出自范曾之手,对于这样的艺术大师,能把人物作品绘的左右脚都分不清 和“人体失衡”  

可以理解集邮爱好者对范曾的作品抱有十足希望,但对作品中作者要表达的人物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意境,却了解不够。前面说的“艺术传神效果”,正是范曾“强化线条的表现力”和“纪实与写意” 融会贯通的杰作这种无错之“烂” 正是范曾大师的笔下生辉。

一代艺术宗师、巨匠画家齐白石为了实现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亲自种花、养鱼、饲养家禽,进行观察、揣摸,其作品才创造出生动形象,后期的作品,更是构图简约,多以写意淡墨传神,达到了创作自如的意境。范曾大师与白石巨匠有着共同之处。我不会作画,但十分喜欢赏画,收藏不起名画,能集藏欣(鉴)赏这些邮票,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享受。

《朱熹》评选最佳邮票对于没能投票的本人,也十分拥赞。因涉及到这套佳邮是否有失 偏颇 历届《全国最佳邮票评选纪念》 特供品 相关情况,故抛砖引玉。

首先,对朱熹佳邮的偏颇,一方面是设计上有说“错”“烂”问题,前文已阐明;另一方面是取材问题,有人认为像 朱熹 这样的儒家人物上邮票就是“垃圾票”。就后一点,笔者认为应辩证看待历史人物。朱熹是弘扬儒学的一代宗师,并将儒释道相融,在武夷山创立了当代的高等学府,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他建立一套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行为标准,即天理。只有去发现和遵循天理,才能达到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就是 朱熹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伟人毛泽东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本人除具有天才外,也是这样学来的。古今中外人物,对人类和历史作出贡献的,都值得传颂!

其次,对《第**届全国最佳邮票评选纪念》特供品,国家和发行方应该尽快有明确的定义和说法。连续发行五年来,尽管属于特殊的邮资票品,至今悬而不决也实在不妥。曾有内部透漏要把它编排到对应的邮票《目录》系列中,这也不科学。笔者曾有 探讨 文贴(见链接:http://bbs.yp001.com/dispbbs.asp?boardid=2&id=96741&star=1&page=1),主要意见 一是要自成系列;二是应冠名【佳张】。它源于邮票又高于邮票,是世界邮票款类的创新,具有十足的个性特色。对于该系列暂没上《目录》,有人提出是与官方的 为利意识 有关,从朱熹【佳张】出台的遮掩、发供方式与以往的不同、发行价过高又难觅货源等状况,多少能看出些端倪。

朱熹【佳张】同前四枚相比,维持原票色调而显淡雅,其画面 衬景 大胆采用了 天游峰脚 下 武夷精舍古建筑照影 山水画合成,票面与景致显得十分协调,又有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枚难得的【佳张】。但鉴于发行量不明,收藏者不急于高价购买,市场也不宜炒作,相反更显出前四枚的珍罕。

注:武夷精舍人称武夷之巨观 ,是书院教育的代表地,另还有首创 “寒泉书院”、“考亭书院”和“白鹿洞书院”三舍,贴中所说 古建筑地 仅能参考。

(交流贴 承望专家学者斧正)

  2011 04 22 于哈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0352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