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正确认识85-07这20余年的票品价值
在和网上一些朋友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持有一种观点,就是92年后的编年邮资票品就是商业化的东西,或是认为没有消耗,是花纸头,没有投资价值。为什么要把85年后的85-91的邮资票品也加进来呢?主要是从邮票发行量来看,85年后的邮票发行量多都在600万以上,如果把编年票品一棍子打死,那85-91的基本上也多不能排除在外了。
首先,这20余年的邮资票品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产物。我们大家都知道,在85高峰后,国家加大了邮票的印量,首先是85牛票较前四种大大增量,然后接着是85年熊猫M的天量印刷。如果是单纯的计划经济,那牛票和熊猫M当时显然是供远大于求了,体现的是国家对邮市的直接干预,是一种国家调控市场的严厉手段。而进入92年后,邮政体制改革,邮电部改为国家邮政局,编年邮资票品开始发行。邮票上的“中国人民邮政”改为“中国邮政”,而邮资封片上的邮政发行标志也由“邮电部发行”改为“国家邮政局发行”,而邮资票品的发行,至此可以说完全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
我们大致上可以认为,85年以后的邮资票品,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产物。它们总体有以下特点:1、发行量普遍较大,不仅是为了满足预订户的需要,而且,还考虑了后期市场供应需求;2、商业性质品种增多,公司级开发品增多。表现在各种短腿品种增多,各类公司加印封片、个性化邮品铺天盖地,让人应接不暇;3、发行时好点的品种常常邮局柜台买不到,市场高价满天飞。后两点特点在92年以后体现尤其明显,基本上中国邮政是挖空心思掏集邮者的口袋,一级市场对二级、三级市场涸泽而鱼。
结果我们大家已经很清楚,在97年邮市一波疯狂后,市场终归无法承受,邮人陆续离场,邮市长期低迷,并出现编年邮票大面积长期打折的情况。这也就造成了85年以后的邮资票品,尤其是92年以后的邮资票品,成为了邮人普遍深恶痛绝的大垃圾堆。
时至今日,在经过了十余年后,如果我们仍然抱着陈旧的观念去看待这些票品,这对于客观历史而言,是不公平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是经过了十余年后,这些票品普遍经过了长期的价值重塑,应当给予充分的合理的认识。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大量票品的长期打折寄信、制作封片、制作产品票册人为地消耗、沉淀,使这20余年的票品存世量尤其是可流通量已经较小,从而我们有必要对其价值进行重新认识。这点上,在一些热门产品票上已经有所反映,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这种效应还将进一步扩大,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票品这个范围;其次,是邮市的多年低迷,已经客观上使这些票品价值上出现低估值状态。4月底本人已经就JT套票型张、编年票张目前估值进行了年溢价倍率分析,发现85年以后的票张,仍然有85%左右年溢价倍率低于10%,价值低估情况十分严重。
第二,这20余年的票品发行史,是不可抹杀的一段历史。对于持有一些陈旧观念的朋友来说,这些票品是不具备收藏投资价值的,我不收藏它也没兴趣研究和了解它们,我只对之前的精品老票有兴趣。但是,我们要反过来想,即使现在的集邮投资队伍再老化(现实情况也是如此,比如我们这宜昌市集邮协会里的一些骨干,85%以上都已经在40岁以上,对于会员结构情况本人并不曾了解),我们要想到,每年预订年册的群体,这些仍是集邮队伍的主流。而这些群体,大多是从某一年的邮票或邮品开始收藏的(大多是从85年以后),之前的他们认为已经是精力有限能力有限就不再加以考虑了的。而这些集邮队伍的主流,他们收藏的对象,主要还是85年以后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85-07年票品,尤其是预订票品,仍是邮市的主流票品。我们绝不可狭隘地认为,精品老票才是收藏投资的主要对象。
第三,我们还要看到,就投资潜力而言,在上升市场里,未来升值空间更大的,可能反而是这20余年的票品,而不是更老的东西。
这点认识上,我们要从邮市的行情演绎进程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猴票基本上是从2001年的跌到1000元左右开始上涨的,一涨就一年比一年高再没回头过。而文革、编号、老JT票品,也是在前几年里就陆续开涨,到现在不少品种已经创出超越九七新高。换言这,也就是这部分票品,恢复性上涨过程已经比较长,低估程度比起自去年才开始上涨的多数85后票品相比,已经不太明显,就投资价值而言,在大牛市普涨格局背景下,当然是选择还没有上涨多少的品种来进行投资,可上升空间会列大些。而且,前面我也已经分析过了,相对而言,85年后的主流票品,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关注,而不会是局限在老邮民为主要收藏群体的85年前票品。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在过去一年的行情里,主流票品里的一些品种,涨幅明显就已经明显强于那些老票品。而且可以预见的是,拥有主流票品的群体,最终收益也并不见就会比拥有那些85年以前票品的差。 第四,我们要看到,轻封片重票品的现象也是不可取的。诚然,JF、JP、PF、PP、HP等版块,目前来看收藏群体确实相对封片来说小了很多。但是,对于集邮爱好者而言,其实封片里面可学习研究的东西也很多,封片里有更丰富的信息,比如说有奖贺年片的收藏研究就很有意思,也已经有不少邮集在全国性邮展中获得高奖项。就投资而言,封片版块同样的经过了极大程度的价值重塑,有不少品种的价值低估情况十分严重,值得去深究,因本人研究不深,就不详述。
最后,是如何认识一些短腿品种价值的问题。短腿品种多数已经被炒作过,从估值上讲有的已经都出现了价值泡沫。但是,短腿系列品种也还有没有被大幅炒作的低估品种,如我个人所知道的个性化原票系列就是比较典型的(大家想想应该也能明白,在普遍仍排斥个性化原票的情况下,仅在今年2、3月份炒作过一波的,能高到哪去)。另外,热门短腿系列,估计在未来仍会比较好变现,比较适合激进的投资者参与。
邮票是个整体,虽说有先涨后涨,有涨多涨少,我们要坚信,价值报复性修复的市场,投资收益率肯定会超过想象。这几年,涨了2倍以上的品种已经比较多了,涨10倍以上的品种也一点不少。在这样的市场里,不妨谦虚点、耐心点、认真点,多学习研究下新形势,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对于每个人而言,应该都是没有坏处的。而抓住主流版块的主流品种,可能会使你更加的先人一步实现投资赢利预期目标。 最后,祝愿大家在未来邮市中,早日实现自己的投资收益预期目标。
正确认识85-07这20余年的票品价值
在和网上一些朋友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持有一种观点,就是92年后的编年邮资票品就是商业化的东西,或是认为没有消耗,是花纸头,没有投资价值。为什么要把85年后的85-91的邮资票品也加进来呢?主要是从邮票发行量来看,85年后的邮票发行量多都在600万以上,如果把编年票品一棍子打死,那85-91的基本上也多不能排除在外了。
首先,这20余年的邮资票品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产物。我们大家都知道,在85高峰后,国家加大了邮票的印量,首先是85牛票较前四种大大增量,然后接着是85年熊猫M的天量印刷。如果是单纯的计划经济,那牛票和熊猫M当时显然是供远大于求了,体现的是国家对邮市的直接干预,是一种国家调控市场的严厉手段。而进入92年后,邮政体制改革,邮电部改为国家邮政局,编年邮资票品开始发行。邮票上的“中国人民邮政”改为“中国邮政”,而邮资封片上的邮政发行标志也由“邮电部发行”改为“国家邮政局发行”,而邮资票品的发行,至此可以说完全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
我们大致上可以认为,85年以后的邮资票品,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产物。它们总体有以下特点:1、发行量普遍较大,不仅是为了满足预订户的需要,而且,还考虑了后期市场供应需求;2、商业性质品种增多,公司级开发品增多。表现在各种短腿品种增多,各类公司加印封片、个性化邮品铺天盖地,让人应接不暇;3、发行时好点的品种常常邮局柜台买不到,市场高价满天飞。后两点特点在92年以后体现尤其明显,基本上中国邮政是挖空心思掏集邮者的口袋,一级市场对二级、三级市场涸泽而鱼。
结果我们大家已经很清楚,在97年邮市一波疯狂后,市场终归无法承受,邮人陆续离场,邮市长期低迷,并出现编年邮票大面积长期打折的情况。这也就造成了85年以后的邮资票品,尤其是92年以后的邮资票品,成为了邮人普遍深恶痛绝的大垃圾堆。
时至今日,在经过了十余年后,如果我们仍然抱着陈旧的观念去看待这些票品,这对于客观历史而言,是不公平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是经过了十余年后,这些票品普遍经过了长期的价值重塑,应当给予充分的合理的认识。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大量票品的长期打折寄信、制作封片、制作产品票册人为地消耗、沉淀,使这20余年的票品存世量尤其是可流通量已经较小,从而我们有必要对其价值进行重新认识。这点上,在一些热门产品票上已经有所反映,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这种效应还将进一步扩大,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票品这个范围;其次,是邮市的多年低迷,已经客观上使这些票品价值上出现低估值状态。4月底本人已经就JT套票型张、编年票张目前估值进行了年溢价倍率分析,发现85年以后的票张,仍然有85%左右年溢价倍率低于10%,价值低估情况十分严重。
第二,这20余年的票品发行史,是不可抹杀的一段历史。对于持有一些陈旧观念的朋友来说,这些票品是不具备收藏投资价值的,我不收藏它也没兴趣研究和了解它们,我只对之前的精品老票有兴趣。但是,我们要反过来想,即使现在的集邮投资队伍再老化(现实情况也是如此,比如我们这宜昌市集邮协会里的一些骨干,85%以上都已经在40岁以上,对于会员结构情况本人并不曾了解),我们要想到,每年预订年册的群体,这些仍是集邮队伍的主流。而这些群体,大多是从某一年的邮票或邮品开始收藏的(大多是从85年以后),之前的他们认为已经是精力有限能力有限就不再加以考虑了的。而这些集邮队伍的主流,他们收藏的对象,主要还是85年以后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85-07年票品,尤其是预订票品,仍是邮市的主流票品。我们绝不可狭隘地认为,精品老票才是收藏投资的主要对象。
第三,我们还要看到,就投资潜力而言,在上升市场里,未来升值空间更大的,可能反而是这20余年的票品,而不是更老的东西。
这点认识上,我们要从邮市的行情演绎进程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猴票基本上是从2001年的跌到1000元左右开始上涨的,一涨就一年比一年高再没回头过。而文革、编号、老JT票品,也是在前几年里就陆续开涨,到现在不少品种已经创出超越九七新高。换言这,也就是这部分票品,恢复性上涨过程已经比较长,低估程度比起自去年才开始上涨的多数85后票品相比,已经不太明显,就投资价值而言,在大牛市普涨格局背景下,当然是选择还没有上涨多少的品种来进行投资,可上升空间会列大些。而且,前面我也已经分析过了,相对而言,85年后的主流票品,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关注,而不会是局限在老邮民为主要收藏群体的85年前票品。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在过去一年的行情里,主流票品里的一些品种,涨幅明显就已经明显强于那些老票品。而且可以预见的是,拥有主流票品的群体,最终收益也并不见就会比拥有那些85年以前票品的差。
第四,我们要看到,轻封片重票品的现象也是不可取的。诚然,JF、JP、PF、PP、HP等版块,目前来看收藏群体确实相对封片来说小了很多。但是,对于集邮爱好者而言,其实封片里面可学习研究的东西也很多,封片里有更丰富的信息,比如说有奖贺年片的收藏研究就很有意思,也已经有不少邮集在全国性邮展中获得高奖项。就投资而言,封片版块同样的经过了极大程度的价值重塑,有不少品种的价值低估情况十分严重,值得去深究,因本人研究不深,就不详述。
最后,是如何认识一些短腿品种价值的问题。短腿品种多数已经被炒作过,从估值上讲有的已经都出现了价值泡沫。但是,短腿系列品种也还有没有被大幅炒作的低估品种,如我个人所知道的个性化原票系列就是比较典型的(大家想想应该也能明白,在普遍仍排斥个性化原票的情况下,仅在今年2、3月份炒作过一波的,能高到哪去)。另外,热门短腿系列,估计在未来仍会比较好变现,比较适合激进的投资者参与。
邮票是个整体,虽说有先涨后涨,有涨多涨少,我们要坚信,价值报复性修复的市场,投资收益率肯定会超过想象。这几年,涨了2倍以上的品种已经比较多了,涨10倍以上的品种也一点不少。在这样的市场里,不妨谦虚点、耐心点、认真点,多学习研究下新形势,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对于每个人而言,应该都是没有坏处的。而抓住主流版块的主流品种,可能会使你更加的先人一步实现投资赢利预期目标。
最后,祝愿大家在未来邮市中,早日实现自己的投资收益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