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来源:集邮报
昨日,路过襄阳路邮局,见出售《生肖邮票珍藏册》,含第一轮、第二轮全套,定价每本13,000元——无人问津。打电话告诉一位熟悉的邮商:为何不抢购啊?他说,前一段,各地纷纷开设集邮专卖店,收货人大增,邮市上涨;如今市场又疲软了,“生肖”也赚不到钱。
此稿见报时不知形势如何?
不禁想起全国集邮联领导提出过的一个命题:集邮是什么?如果社会的眼光,只盯住一个庚申年的猴子,集邮活动也太无聊了。有多少“珍藏”意义呢?珍藏、珍玩,翻来覆去,无非是一万多元钱。任何时间很容易买进,也容易脱手。流通或炒作过程中,可以获取一点财富,其价值呢,也仅限于此。画家黄永玉感受不到欣慰,纸上动物的灵性,也早被媒体的喧嚣淹没了。中国邮票如果惟猴子独尊,“集邮”等同于“增值几万倍”,如此“高雅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似乎有侮辱老百姓“不高雅”的味道。
“金猴”的品相较难保存,金粉容易氧化,邮票在不良环境下会退色。相对而言,梅兰芳小型张不用金色,品相更持久。梅型张的魅力,体现了中国邮票设计的巅峰水平。随着岁月的流逝,印量仅2万的梅兰芳小型张,物以稀为贵,也越来越被人民币的城墙包围起来了。人们还注意杨贵妃的醉态么?耳边还响起梅派的唱腔么?还能领略那蓝印花布底图的高雅么?文化文化,靠边站吧,市场上忙的是十万、二十万地数钱。
“数钱数到手抽筋”——真是鬼魅的梅型张!
离普通邮市较远的,还有大龙票、大龙封,具有中国皇家气概的集邮,小百姓是玩不起的。早在赫德、费拉尔年代,大清海关、邮政、邮票都交给洋人掌办,“珍藏”乃由洋人近水楼台先得月。流转至今,如果不搞房地产,恐怕没有财力从海外大量地买回来。普通爱好者听听故事就足够了,何必节衣缩食去追求珍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