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难以忘却的那币,那事,那人(之二)

1楼
cjiyou 发表于:2011/7/26 20:31:00
那币、那事、那人(之二)
题记:个人业余收藏钱币有年,因集币而结缘的人与事不是一组小文所能容述。正是各位师友的指教、关爱、扶佐、惠让,使我一路乘兴走来。本组小文所追忆的是那些仅一面、一币相识相离而又难以忘怀的人与事。我把其珍藏在
记忆深处,正象封存一坛老酒,时光愈久,醇香愈浓。
“乾隆宝藏”与一对藏族夫妻
雪域高原的西藏,一直是我心仪的地方。去年十一月偶然的机遇,我携妻来到这片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镶嵌在天幕上的布达拉宫、绕行于世界屋脊的雅鲁藏布江,使我失语。长长的号角,黄黄的僧帽,紫色的袈裟,淳朴的藏胞,像一幅历久的“唐卡”
色彩绚丽而又神秘无境。在大昭寺门前,我被藏胞们虔诚的信仰所震撼,真实地感触到了五体投地的膜拜。
深秋的拉萨,昼短夜长,走出大昭寺,已是午后三时多,附近的建筑背阴拉出了长长的影子。我放弃了去罗布林卡游览的机会,一个人匆匆地踏入了八角街文化市场。临近下班,加之是旅游淡季,商家多于游客。两层楼面的市场仅有仨俩人。柜台多用布或报纸覆盖着。多数柜台经营的是藏族民俗用品。我想购买的藏区银铜币难觅芳踪。受一位商家老板指点,在二楼中部的一节柜台见到了几十枚码放的藏板和数枚薄片银币,可惜主人不在。对面商家老板挺热情,趴出柜台,大声喊“德玛、德玛”(音译)。稍候,主人到。一位中年藏族妇女,高颧骨,紫面颊。“你想要什么?”生涩的汉语,我指了指柜台内的银铜币,她即把柜台内的银币摊开,用食指挨个指点“这个”、“这个”,意思是你究竟看哪一枚。还是邻柜商家老板用藏语告诉德玛“他要全部看”。德玛有些不情愿地把所有藏币捧出,摊在柜台上。铜币版别普通,几枚银质薄片吸引了我。两枚“乾隆宝藏”(一枚中间对折过又展平,另一枚被打过两个孔,当过装饰品配件),一枚“嘉庆宝藏”,品相说得过去,两枚“宣统宝藏”中间有焊镏。我挑出三枚银币,开始讨价还价,“每枚200元,共计600元”。我出价,对方没反应。显然我这带地方味的“普通话”德玛没听懂,只好伸出六个指头。“那是不行的”,德玛接着用指头一一指价,“这个(乾隆宝藏)800”、“这个(嘉庆宝藏)1000”、“这个(宣统宝藏)400”。不知什么时候我身边围拢几位邻柜主人。一位藏族姑娘用较为流利的汉语告诉我:“你出价太低,全市场就她一个人有这种银币,肯定不卖!”语音未落,德玛开始收拾柜面的硬币,看到交易要“黄”。我连忙还价:“嘉庆400”、“乾隆300”、 “宣统200”、“共900行了吧?”说实话,来趟西藏不容易,我不能一无所获。我拿出“舌战群儒”的气慨,与几位商家一番“大
战”,终于400元购得一枚“乾隆宝藏59年”。
第二天中午,因天气原因,返程航班取消。滞留拉萨一天。我打算重返昨天的那个柜台。考虑德玛是位女老板,为便于沟通,我劝说略有高原反应的妻子与我同往。幸运的是,德玛德丈夫也在现场。他是位身材矮小精干的藏族中年人。德玛丈夫的汉语水平稍好,眼界也宽,了解银币行情。短时间成交。“嘉庆600”、“宣统200”。如愿。在品评两枚到手的银币时,我禁不住夸下海口:“如果这两枚品相好的话,我每个出价1000以上。”话一出口,泼水难收。德玛丈夫先是一愣继尔与德玛用藏语交流一番。被一位热心老板翻译给我:“德玛家里有好品相的“宝藏’,问你们愿不愿意去他们家看看”。 我犹豫起来。在贡嘎机场来拉萨的车上,导游警告我们一行,不要单独与藏民接触,理由是“民俗不同,藏人强悍,容易出事。”可能是了解藏胞家庭的好奇心驱使,我的妻子先动了心,我又何尝不是呢。再说,可以购到一两枚好的藏币。
于是,我和妻子不辨方向,不辨街区,跟在德玛夫妇身后,七曲八拐地钻行在拉萨八角街的小巷里。在一个四围的藏式民居楼。登上窄窄的楼梯,在四楼一角的一个小木门前停步,德玛家到了。
乘主人开门锁,我打量起这个藏式居民楼,四层楼房是干打垒结构,四合院式天井四四方方。走一个正四边形的边长,便是每层走廊。最注目的是那些尺寸般大,蓝底红边的布雨(阳)搭,尽管新旧不同,但整齐划一。
房门打开,高度略低。先是不大的厨房,再左拐便是客厅。厅正面一排藏式立厨,立厨正中,供奉着佛祖。两边直角摆放可坐可卧的藏式坐具,面铺毛毯。在立厨的一角一部红色的电话机。看来国家的民族政策已惠及这个普通的藏胞家庭。墙四角有两三幅“唐卡”,几张大幅的彩照。其中有一位戴眼镜、胖脸面的青年,问后得知是德玛德大儿子,现就读于西安民族大学。整个屋内弥漫着淡淡的奶油、贡香及旧家具油漆混合的味道。
到了家里,主人的语气少了些交易的对立,多了些亲近与和谐。男主人从里屋(可能是卧室)拿出了一个打制的铁皮盒。从盒子内拿出了一本老式装裸币的插册。翻了翻,最有价值的是满满一页(约20枚)藏区薄片银币:全套的“乾隆宝藏”,十几枚“嘉庆宝藏”和“道光宝藏”,八九枚“宣统宝藏”两种面值。余则为尼泊尔铸早期在西藏流通银币,由于不懂,为我忽略。
与此同时,德玛与我的妻子尽管语言不通,但交流正酣,双方手口并用,比比划划。我明白,做母亲的心是相通的,孩子的语题可以超越任何语言的障碍。
我在币册选中四枚薄片银币,分别是:“乾隆59年大片,(这枚薄薄的小银片,是中国最早经中央政府批准铸行的制式银币,带有样币性质)”,一枚“道光宝藏”、两枚 “宣统宝藏”,看我从币册中抽出太多。德玛丈夫表情激动,语音越来越高,语速越来越快,手势越打越乱。我尽管听不太懂,琢磨出他不愿意出售太多,我不明就里。但我铁心要将这四枚币拿下!
不知何时,德玛接通了一个电话,藏语交流一番后,让我接电话。起身,接过话筒,对方传来的是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原来,是德玛上大学的儿子:“叔叔,不好意思!我爸、妈不愿出让太多银币,你买一枚可以的,但不能拿过多。那是我爸留着我将来找工作用的,我今年上大二,毕业时可能用得着….”。原来如此,我的心为之一动。不知藏区大学生就业环境是否宽松。在内地,大学就业可是牵动全家神经的大事。同为父母,我能理解。我妻子一旁递过目光告诉我:人家为孩子留着办事用,不可强人所难。我心中购币的坚冰瞬间消融。口手并用告诉对方,你任意卖给我一枚好了,品相好就成。最终1200元购得一枚“乾隆宝藏59年”中样。随后,我留下电话号码,示意如果手头的藏银需要出售,可随时与我联系。
天色已晚,华灯初上。德玛夫妇送我俩到大街口,直到我们乘上出租车。
在拉萨通往贡嘎机场的路上,汽车缓行。雅鲁藏布江静静的向南流逝。沿途,杨白、柳红。江边草丛中说不出名字的候鸟嬉戏玩水。灰色的山峦,白色的民居,不远处的牛粪垛,牦牛的叫声,伴着凫凫炊烟,简直像一幅动静相间的说水墨画卷。我的心并不释然,默默地祝福,西藏这片古老的地方有着更加辉煌的明天!祝福德玛家那位大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社会,踏入坦途,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别了,拉萨!别了,西藏!
成稿于二○一○年八月十八日灯下
附:“乾隆宝藏59年”银币图样
注:因不通藏胞习惯和语言,小文肯定漏洞百出,请各位师友指正。如有得罪,真诚道歉!

因初上《天堂》技术不过关。由同事帮助注册。现重新注册本人网站,故移贴在此

鲁南泉桥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37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