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的范围仅限于大陆地区,限于改革开放之后。
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的收藏事业停滞了十多年。不,不是停滞,而是遭到了重大破坏。如果没有那段时间电解铜厂的大量熔铸,现在的古钱币不可能这么昂贵。改革开放之后,收藏事业慢慢恢复与起步。此时的收藏理念,我个人认为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凭个人爱好而动,很少有人注重其升值空间问题。这一阶段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前后,可以说是比较单纯的为收藏而收藏的阶段。这一阶段市场上藏品很多,折十大观、咸丰大钱穿成串出售,随意挑选,相对现在的工资/价格比,非常便宜,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状态。
九十年代初期之后,收藏队伍与经营者队伍逐步扩大,许多人既是收藏者也是经营者,“以藏养藏”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由于有利可图,市场炒作行为也逐步出现,尤以九六、九七年的现代纪念币、邮票为甚。这段时间的狂炒,把现代纪念币、邮票砸向了深渊,同时也连带古玩收藏进入了冬天。就在这段时间,一部分人(包括经营者)离了收藏(假货泛滥也是其中原因),一部分人坚守阵地,一部分人在等待观望。从收藏人群的简单划分上看,这一阶段属于收藏与投资并重的阶段,收藏所占的比重可能要大一些,但投资意识明显增强。这一阶段持续到什么时间不好明确划分,但在这一阶段坚持收藏的人能够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取得藏品,成为了该时期的最大收益者。对于经营者而言,由于“消费者”萎缩,价格低迷,日子过的是比较艰难的。举个例子:朋友委托我出售100把齐三字刀,全部是石范老干坑,品相漂亮。我第一次替他拿出50把,用绳子穿成一串,朋友要价450元一把,市场上基本无人问津。第二年还是50把,问津者一、二人。最后,98把被一个大户收购,2把做了交换。这个时期,除个别年份外,市场还是处于“买方市场”阶段。
第三阶段,由于投资者(大户)的介入,收藏开始进入以投资为主的阶段。其具体表现是市场回暖,价格攀升。袁大头摆脱了近20年的55-60元的“一贯制”,开始跨越百元关,就是这个阶段的开始。纠其原因,经济发展、收入增加是关键,但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大概没有人研究,那就是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富人迅速增多,他们积累的财富需要寻找出路。股市的混水,多数人教训深刻,不会再趟了;房子是条路子,但财富升值空间还是比较慢,特别是后期的国家政策打压,把相当一部分人推向了收藏市场;国外炒股家赌人民币升值,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大陆。这一阶段,收藏队伍异军突起,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利益原因可能是最大的诱惑。这段时间,市场炒作的成分明显增加,藏品价格显著上涨;这段时间,经营者的生意非常火爆,第二阶段的损失基本补回,且利润不菲;这段时间,第一、第二阶段坚持下来的收藏者而言,如果他们没有在这段时间发财,仅仅靠工薪讨生活,就逐步进入了一个尴尬时期。为什么说“逐步进入”呢?主要是因为前期工资还是有所增长的,口袋里还是有点积蓄的,手中还是有点藏品可以交流的。但到最近几年,工资基本没涨,生活费用却大幅上升,口袋里的银子比过去少了,藏品的价格却翻番了,甚至翻了几番。
第四阶段预测。如果市场价格继续按目前趋势发展下去,我大胆预测,单纯靠工薪搞收藏的人将逐步被淘汰出收藏队伍。这些基本骨干的退出,将对后期市场走势发生重大影响,因为无论市场如何炒作,藏品只有最后到了收藏者手中,才能完成收藏的一个阶段。对于经营者而言,由于利润空间增大,将有很多新人加入,分油水的人多了。这跟普通商场的法则一样:骨干消费者少了,经营者多了,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呢?当然这里不能不考虑新加入的有钱人,毕竟他们之中也有坚定的收藏者,对市场价格会有相当的支撑作用,因此我不会做出市场价格暴跌的预测,但很可能进入调整时期,这个时期的影像是:新财富阶层在市场上搏杀,老收藏阶层在旁边围观,偶尔出手小玩一下。对经营者而言,由于僧多粥少,也将进入搏杀阶段,小经营者可能要靠多种经营贴补生活,一部分小本生意会被淘汰,市场将逐步控制在大户人手中,中等经营者可能要为大户奔忙。到了这个时候,市场估计要步入平稳时期。这一阶段什么时间开始不好说,但估计不需要漫长的等待。
第五阶段,市场进入下一个轮回。主要表现是:(1)第一、第二阶段的骨干收藏者逐步进入“老藏家”行列(年龄不一定老),开始出售自己心爱的藏品;(2)新生代收藏者继续出现,主要以中产阶级为骨干;(3)社会上将出现民国时期那样的大收藏家,比如李伯驹,张定祥等等(伍德华那样的外国人是很难出现了);(4)低收入阶层的小收藏者永远不会绝迹,但收藏方向可能脱离主流市场,在非主流市场玩个高兴。
上述言论不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家观点,完全是疯言疯语,您千万别当真。[/
马大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