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浏览完整版]

标题:火热的中国近代机制币收藏

1楼
zhaowf 发表于:2011/8/13 10:27:00
文物天地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中国最早的机制币:宝浙“同治通宝”一文
2楼
zhaowf 发表于:2011/8/13 10:28: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袁世凯像一元银币金样币
3楼
zhaowf 发表于:2011/8/13 10:28: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唐像半圆银币
4楼
zhaowf 发表于:2011/8/13 10:28: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段洪刚

  编者按:6月25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二十三讲邀请段洪刚先生主讲中国近代机制币的收藏。段洪刚,云南人,汉族,生于1972年。1993年开始收藏交流钱币。2000年开始集中精力研究近代铜元,并于2006年在中华书局出版第一部专著《中国铜元分类研究》,该书获中国钱币学会第四届金泉奖银奖。其后陆续出版有《中国铜元谱》《铜元收藏与投资》《中国钱币大辞典-清编-铜元卷》《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编-铜元卷》等书。为中国钱币学会、美国钱币学会会员,湖北钱币学会理事。2003年以来一直从事网络钱币交流事业,在网上参与历代古钱币、机制币的研究交流和论坛管理,为中国网络钱币的兴起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近代机制币在概念上是相当于古代钱币而言的,是指机器制造的钱币,在工艺上和古代的翻砂浇铸的钱币有严格区分。

5楼
zhaowf 发表于:2011/8/13 10:29:00

  旧工艺的落后与新需求的矛盾,同时外国工艺与外国铸币的流通,客观上提供了新币产生的条件。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人们不断成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与落后的生长力之间的矛盾。随着近代中国人口增多,商业贸易增多,特别是外国大量的商业机构、工厂、企业进入中国,一方面加深加重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性质,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工业的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下,用旧的翻砂浇铸的方式制造的钱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比如一个铸钱局一天只能生产1万枚铜钱,而这个地方一天的需求量可能超过10万枚。

  在这种情况下,到了清朝晚期,连先秦、唐宋时期的铜钱都有人挖出来用。同时,外国工艺和外国铸币已经在中国流通了上百年,外国铸币的外观及不需要称量分割的特点已经受到了中国普通消费者特别是一些商业机构和市民阶层的接受和认可。在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江苏、福建、广东等地,外国机制币已经成为民间交易使用的基本交换媒介。

  在这个背景下,道光年间,1833年前后,在江苏任巡抚的林则徐最早提出中国应自行设计铸造机制银币。政府上层官僚的推动成为机制币产生的另一个原因。

  此外,太平天国运动导致北方通货膨胀严重,全国大部分铸钱局赖以生产的“滇铜”因战争破坏而供应不足甚至长期无供应,制钱极端匮乏,全国民众的经济活动严重阻滞,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危及国家税收与社会稳定。货币危机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后满清朝野面对的最大危机。机制币的产生成为解决货币问题的必然选择。

  云南东川地区的滇铜是铸造铜钱的最佳原材料,它延展性很强,经多次锤打、铸造也不碎裂,几乎占整个中国铸币供应铜材的70%。太平天国运动导致运输道路中断,大量铸钱局无法生产。这个问题从咸丰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光绪时期有过短暂恢复,但是供应量已经非常小了。但是老百姓不能不用币,因此咸丰朝以后,中国各地产生了大量的各种代用币,有的是用竹签做的,有的用铅、锡做。四川是受灾最严重的,因为几乎90%的铸币材料都来自云南。清朝末期的代用币最多的就是四川的铅钱。在上海这样现代化一点的城市里,甚至用邮票代替零钱流通。

  太平天国运动被扑灭了,但是整个社会危机丝毫没有得到缓解。一方面老百姓无钱可用,一方面外国铸币仍然在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市场,实施经济侵略,造成中国白银严重外流。在这种背景下,清朝政府下决心要铸造中国的新式钱币。但是以奕劻、奕䜣等当权贵族为代表的守旧派仍然顽固地认为祖宗的根基不能动。直到李鸿章和其兄李瀚章分别出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上书光绪皇帝力主铸造中国新式货币,才没有人阻止改革了。

  在此之前,咸丰时期上海的民间商号曾仿照外国币,铸造过最早的银饼,用手工打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这些商号的经济运作。目前有史可考的最早的中国机制方孔钱,是同治时期中国委托法国国家造币厂代铸的一枚“同治通宝”,但不是清政府正式下令制造的,没有正式批准发行,所以传世数量非常有限。

  

6楼
zhaowf 发表于:2011/8/13 10:29:00

  光绪十五年(1889年)前后,李鸿章在两广总督任上正式开始铸造中国的机制币,建造了当时亚洲地区最大的造币厂,从英国伯明翰造币厂进口了整套的铸币设施,包括厂房的设计、制作、工厂的管理、模具的雕刻、设计的思路,全部仿制英国伯明翰造币厂。

  广州造币厂铸造的“光绪元宝”,最初重七钱三分,要比在中国流通的其他很多外国币重一点。外国币的基本重量都是26.6-27克之间,约合库平银七钱二分。中国把自己铸造的银币铸得重一点,本来是希望取信于民,吸引老百姓使用,但是老百姓已经习惯了七钱二分的重量,而且两者换算、找零都很不方便。这种不便利是造成第一批铸币没有得到流通的原因之一。

  1890年,广州造币厂把机制银币币的重量重新改为标准重七钱二分,也就是全世界在中国流通的标准一元银币的重量,彻底跟世界接轨了。这样,中国机制币才由广东开始流通到全中国,全国部分省份也相继跟进,设厂铸造。于是新式银元很快成为全国普遍采用的主流货币。

  清朝时期铸造的机制币材质上有金币、银币、铜币三种。

  金币“光绪元宝”是成套的,有一两、五钱、一钱等不同的面值。但是当时中国已经国库空虚,没有实实在在的黄金做储备,无法实行金本位制,这一套金币也没有能够发行,仅存样币。

  银币的种类很多。中国用银的传统非常长远,银子已经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真正的货币和财富的体现。近代铸币,金币没有能够得到流通,但是银币畅通全国,各种商业活动基本上都是以银为最终结算标准,

  除了银子之外,清代机制币最大宗、流通最广的是铜钱,就是用紫铜或黄铜铸造的铜币。在清代,铜币扮演的不仅仅是子币、零花钱的角色,它还具有结算或者是本位货币的地位,和银币并非标准的主辅关系,有时也是作为主币使用的。大宗交易有时候用铜元。铜元比银币晚出现,在银币流通了十多年以后,广东造币厂才开始造出了铜币。铜币主要是为了满足市面零星交换或者是普通商业需求,特别是为了替换已经日益衰落、供应不足的方孔钱、小铜钱,所以一面市就获得了全国各阶层、各地方的普遍欢迎,一枚标明“当制钱十文”的铜元在有的地方能够充当11文以上乃至15、16文制钱使用,远远超过面值。

  除了紫铜、黄铜,还有一种白铜铸造的铜币,一般是作为样币。

  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之前,清代的机制币都叫做“光绪元宝”或者“光绪通宝”,此后币名逐步改为“大清铜币”。

  清代流通机制币的同时,各种各样的银元宝、金元宝、纸钞也在流通。此外,世界上20多个国家的银行纸币也在中国同时流通。清朝货币制度之混乱由此可见一斑。

  

7楼
zhaowf 发表于:2011/8/13 10:32:00

  在整个货币发展史上来说,民国比清代稍有进步,毕竟国民党政府北伐胜利以后,名义上已经统一了全国,货币政策做到了基本统一。但是情况并没有太大改善,古代铜钱是不能流通了,外国纸钞、银锭等照样流通,这是国民党政府无法解决也无法根除的历史病根。更为混乱的是,各地军阀割据,各自为政,都想通过铸造钱币来牟利,导致民国时期产生了相当于清朝100倍的发钞量。这个时期出现了中国有史以来,也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混乱、最多种多样的货币状况,一个省可能有一千种货币,有一百个发行货币的机构,钱庄有钱庄票,银行有银行票,在这些杂票之上,还有国民政府的四大银行的纸钞。金属币因为它本身的价值,是其中比较坚挺的。

  民国时期铸造机制币的品种和材质比清代更多样化,有金、银、铜、镍、铝、陶等。

  

8楼
zhaowf 发表于:2011/8/13 10:33:00

  金币是每个国家、每个朝代都会象征性发行的。大家耳熟能详的“袁大头”(铸有袁世凯头像的机制银币),是整个民国时期的国币,也是当时国家货币体系的主币,传世非常多。“袁大头”银币有一种金质样币,反面有英文“L.giorgi”字,乃是雕刻这枚金币的意大利雕刻师鲁尔智•乔治的签名。从清代到民国,中国钱币的钢模绝大部分都是由外国人雕刻的,少量由外国雕刻师指导培养的中国雕刻师雕刻。意大利雕刻师鲁尔智•乔治在中国近代机制币的发展史上功不可没,是一个不能被历史遗忘的人物。

  作为当时的国币,“袁大头”有很多品种。主要有民国三年、八年、九年、十年这四个年份;脸像有七分像、正面像等。在这四个年份之外的,基本上都是假的,不宜考虑。“袁大头”金币的样币传世量非常稀少,数目以个位计。除了“袁大头”,还有孙中山像、云南都督唐继尧的唐像、黎元洪像以及民国七年(1918年)造的徐世昌大总统像的金币,都属于纪念币性质,没有流通。中国近代唯一真正作为普通流通币铸造发行过的金币,是云南省在1916年护国战争胜利后铸造过的一批唐继尧像的金币。

  民国时期市面上流通的主要辅币,仍然是铜元,在很多贫穷偏远地方甚至成为民间交流的主要货币。铜元用得最多的是开国纪念币,主要由武昌、南京、安庆、天津等造币厂铸造。材质有紫铜、黄铜、白铜三种,其中紫铜币是主流,黄铜币偶尔有,白铜币是样币。从1911年辛亥革命算起到1949年,大约铸造了500亿枚普通铜币。

  

9楼
zhaowf 发表于:2011/8/13 11:06:00

  镍用来造币是在民国中期以后,是为了取代铜币作为银币的辅币。因为铜在战争频繁的民国时期作为军工铸造的必须品而供不应求,其价值已经超过它作为货币的价值。比如铸造一枚十文面值的铜板,就需要以超过十文的价格去获得铜材,由此会带来严重的亏损。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且当时政府可以用很低廉的价格获得这种材料,铸成币以后,又是铜币的10倍面值。一块镍材和一块等重的铜材相比,铸镍币获利可能达到5倍,铸铜币却会亏本。因此,镍币应运而生,一方面是要取代铜币,另一方面是铸造者为了谋取暴利,不顾经济规律。

  镍币一直伴随国民政府到1949年才最后退出流通,但是后期铸造量、流通量都不大,大量的镍币根本没有流通出去。因为它既不是银子,又不是铜,在老百姓眼中,它就不是钱,所以存世量较大。现在有的地方发现的镍币都是成仓库、原卷原封的。还有民国政府请奥地利代铸的几百万枚镍币,只有少量运回国做尝试性发行,其余都留在了奥地利。收藏的时候会碰到有的镍币反面写着字母“A”,就是奥地利皇家造币厂的标记。

  

10楼
zhaowf 发表于:2011/8/13 11:06:00

  铝是20世纪中期才被彻底分离出来的一种金属,在民国时是一种贵金属,接近白银的市价。当时用铝造币是非常困难的,也是政府为了以更轻便的材料来改革货币,获取经济利益的一个手段。但是铝币同样没有获得老百姓的认可,发行量也很小,市面上经常发现有大量是铸造后未发行的。

  还有一种陶币,也叫铝镁币,是铝和镁两种金属的混合材质。20世纪30年代伪满洲时期在沈阳铸造过一批,因为当时整个满洲地区在日本统治之下,贵金属被掠夺殆尽,铜这样的贱金属也被日本人用来制造军火,因此金属材料在东北非常稀缺。它的发行量不小,面值分为1分和5分,小且轻,颜色偏红,收藏市场常见。世界上只有中国铸造过陶币。

  

共1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093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