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集邮》杂志里的意外收获

1楼
zhaowf 发表于:2011/9/8 15:11:00

幸运的事经常会眷顾那些执着的人。在我的购物记录本上,有这样几句记载:“2001年6月24日,文庙,购《集邮》56—66年共44册,1050元,内夹邮票15枚,实寄封一枚。”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说起这件事我还得从头慢慢说起吧。

  文庙,在当时可是个淘宝的好去处,我不止一次光顾过那里,也曾在这里买过不少自己喜欢的书。可是,那天却没有那么幸运,转悠了大半天,还是两手空空。眼看快到中午了,我正准备回家时,忽然看见一名40多岁的男子,坐在大门旁的墙根下,面前放着一只鼓鼓囊囊的手提包,我好奇地走上前去。发现他的手提包里面露出了一些旧书的影子。我问了句:“都是些什么书?”他说,“自己存着看的,用不着了,卖了算了,都是些小说杂志什么的。您看看吧!”说着,男子把包里的书一股脑地拿出来放在地面的报纸上,我一眼看到一摞厚厚的杂志,都是《集邮》。我翻看了一下,大部分是1956年到1966年的老期刊散本,虽然有些我已经有了,但多数还是缺少的,我心中暗喜,问了一下价钱,男子告诉我,单买一本35元,全要1500元,我数了数一共44本,合34元一本,我对男子说:“你要的这个价可太高了,太离谱了!”“大爷,这还算高吗?您看看这可全是老期刊,很难找到,这么办吧,您给个价!”“这是老期刊不假,可是没有55年创刊号,这个价就算高了。这么着吧,全要,1000块钱,怎么样?”“我说大爷,您别这么打价呀!那创刊号,一本就得300,您看这样行不行,您给1300,拿走!”我摇了摇头,站起来,做出要走的架势。男子见我要走,忙说:“别走您哪,咱再商量商量,我认了,你给1200。”我走了两步说:“我再加50,总共1050,行,我拿着,不行就算了。”边说边走,走出没几步,后面喊道:“得,老大爷,归您了!”收起书我算算,平均24元一本这个价,在当时也算不高不低,物有所值吧!

  走出文庙大门,找了个饭馆,在等待饭菜的时候,我从包里掏出那些心仪已久的《集邮》,一本一本浏览起来,谁知竟在一本《集邮》里发现夹着一份实寄封,信封不大,纸面泛黄,信封正面左侧是一首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诗词下面是一幅小小的彩色图画,画面上几座巍峨的山峦,一轮红日被山峰半掩,山脚下,一块石碑,碑上三个大字—黄洋界。山谷间,一列十几面红旗,由近及远,从大至小。词情画意,紧密相联,正是革命年代战斗生活的写照。信封正面右侧是蓝色圆珠笔写着“北京宣武区铁树斜街××号丁院,张××先生 收。河南明港邢集公社,电信总局五七干校张付”字样。再看信封背面,左上角贴着一枚普通邮票,面值8分,画面是延安宝塔,邮票右下角压盖着一枚邮戳,模模糊糊的可看出“邢集(所)1970.4.2”字样。背面右侧的一枚收信局邮戳比较清楚“北京,1970.4.8”。小小的信封带给我们一些信息,这是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一位原在电信总局工作的某位姓张的干部写给北京家人的信件。信纸已不在,但其内容不难推测,那应该是对家人的问候,报告自己劳动、生活的近况,以及所取得的收获和进步,或者自己还有什么的生活需要……一枚实寄封,正是当时生活的见证。

  我继续翻看下面的那些《集邮》,又在一本里发现夹有一些邮票,数了数,竟有15枚。而且有几枚是建国初期的“纪特票”。也算是比较珍贵的。

  在购买《集邮》杂志时的这个意外收获,大概也应算是一件趣事吧!

  韩宝林

2楼
zhaowf 发表于:2011/9/8 15:11: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0352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