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军突起的赏石文化队伍
对于一般玩古董书画的人来说,赏石,可能是比较陌生的,赏石文化,更是没听说过。但近年来,赏石成为新的文化休闲时尚,赏石文化队伍异军突起,且有越来越壮大的趋势,这却是事实。现在,全国各省市都有专门的赏石群众团体和组织,出版有几十种报纸和刊物,有关专著也有上百册。不说别的,就说我们江苏,过去只是南京玩雨花石的人多,有雨花石研究会,我的朋友池澄先生,就是收藏和研究雨花石的专家,著作也出了几本。近几年,大江南北,玩观赏石的人越来越多,形成热潮,还成立了江苏赏石艺术委员会,仅仅在苏北的徐州一地,赏石藏石的就达数千人,有一位叫栾永军的当地企业家,收藏灵璧石竟达上万块,为此他特地征地建了灵璧石馆。我去参观过,进入石馆,你就进入了灵璧奇石的大千世界,有景观石、象形石、图案石等等,印象特别深的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那些石龟,有100多个,大的上吨重,小的只有指甲盖儿大。真是绝了!
受几位赏石朋友的影响,我过去只玩雨花石,近年来也玩起了观赏石。观赏石块头大些,在书房里放两块,气派、雅致。连我现在用的砚台,也是我选用合适的灵璧石请制砚高手特制的,有30公斤,实属砚中巨制,我相信爱好书法的友人中,没一个有我这么“高级”的砚台,虽然我的书法并不怎样。
似乎有必要说:什么是赏石?
根据我的理解,观赏石,就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原石,通过人们的发现,根据人们的感性需要与审美要求,用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就是说,石之成为赏石,须有这几个条件:一为天然原石,二是有人的发现和审美活动,三是有人的审美客观搬运需要。赏石不同于宝玉石。宝石、玉石是天然矿物或玉原石,经过加工成为人们的装饰品。赏石也不同于造型艺术石,因为这些艺术石是经过加工的;赏石还不同于自然观景石,因为自然观景石是不能搬动的,是和自然界中的山水连在一起的。
中国传统四大名石之首
我玩的赏石,是灵璧石。灵璧石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石之首。其实,偌大中国,甚至世界各地,都出美石、奇石,这些美石、奇石,都各具特色,客观来说,异彩纷呈,很难说哪个最好,分个高下的。因为各地赏石人的审美标准和情趣,大不同也。我之所以独钟灵璧,主要是地缘、人缘关系,我二十多年前在徐州工作和生活过,在那里有我的几位石友,欣赏和购藏较为方便罢了。
灵璧石出产于灵璧县一隅只几十平方里范围的两、三个乡镇。产灵璧石的地方,虽说隶属安徽省,却是徐州市的远郊,离市区五十多公里,古时是归徐州管辖的。
灵璧石,除了一般美的赏石共同拥有的特征“瘦、皱、漏、透”之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当你用硬物敲击时,能发出悦耳的金属声音。我书房案头有一块灵璧石,敲击时声如铜钟,余音袅袅,而且,不同部位有不同的音色,似乎可以分出“1、2、3、4、5、6、7”来。观者以为奇事。其实这并不为奇,早在两三千年前的古代,我们的先人就知道用灵璧石中的黑石,制作编钟中的石磬了。这种石磬音色优美,从商代起,就被用作皇室乐礼,《淮南子》就明确记载:“大禹爱磬乐”。孔老夫子对磬乐更是十分喜爱,他曾听了一场音乐会,说“三月不知肉味”,他听的音乐,主要是用磬石演奏的雅乐。
由于各代皇室的需要,磬石成为当地官府向朝廷进贡的贡品,即“泗滨浮磬”是也。随着对灵璧石开采规模越来越大,人们渐渐发现灵璧石不只可供制磬,由于其玲珑剔透,千姿百态,更可用来欣赏。这样,观赏的功能逐渐凸现出来。到了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6年)建上林苑时,假山石中许多石头,就采自灵璧。
从唐代开始,赏石之风渐盛,灵璧石成为皇室收藏对象。南唐后主李煜曾收藏一方“灵璧研山”,高尺许,上有36峰,并有龙池,雨天则润,经久不燥。
将赏石升华为文化活动,并作为一种审美对象来研究的,当推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和大书画家朱元章。
宋神宗熙宁10年春(公元1077年)苏东坡带着他的美妾朝云小姐来徐州任知府。当时灵璧属徐州管,这么一个产美石的地方,他当然要常去光顾了。当时他特别看中当地张氏园中一块称为小蓬莱的奇石,在园中赏石盘桓多次,并乘兴写了赏石美文《张氏园亭记》。在徐州期间,他免不了要收藏灵璧美石,在他文中有记载的,就有“小有洞天”、“雪浪石”、“仇池石”等。他还首次推出“丑石观”,说“石文而丑”,“丑而雄、丑而秀”为赏石提供了新的审美取向,一直影响到今天。
情钟灵璧石的史有所载的是朱元章。他曾在离灵璧不远的涟郡(今江苏涟水县)任郡守。流传的“米芾拜石”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期间。一次他得到一块灵璧石,刚运到府第,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设席整冠下拜,郑重其事,并口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由于爱石赏石,他提出了“瘦、皱、漏、透”这一著名的赏石审美标准,加上苏东坡的丑石观,成为我国传统赏石文化的理论基础。
风流雅士宋徽宗也是个灵璧石迷,为从灵璧采石,特地抽调动用徐州驻军,费时6年,他亲自从中选出65块美石,一一进行鉴品、题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宣和六十五石”。
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徐州,在徐州行宫见到一块灵璧石,十分欣赏,亲笔题写“天下第一石”。
灵璧石之所以有名,除了上述历史、人文背景外,主要还是取决于它自身的品质和特征。
据地质资料,灵璧石矿体形成于九亿年前左右的震旦纪。那时徐州一带为浅海,地球最早的原始生命蓝藻等低等植物大量繁殖,灵璧矿体即由这类温海中的藻类植物,经由地壳变动,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灵璧矿体周围皆为石灰岩沉淀,碳酸盐成分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起腐蚀作用,故形成“瘦、皱、漏、透”的形体。
灵璧石有多种,石质有相当大的差异,一般分红灵璧、白灵璧、五彩灵璧、龟纹灵璧等。除了上述特征种类外,目前还有山水景石、图案石、象形石、化石、抽象石等。
大约七、八年前,我曾多次去灵璧石产地寻访美石。那真是一次印象鲜明深刻的经历。在偌大的一个布满小山丘的村子里,家家户户不下地种庄稼,而主要营生是找石头、挖石头、加工石头、卖石头。到哪里去找、去挖?当然不能随便找,只能在自己家所承包的小山头和口粮田里。看准苗头,有力气就往下挖,收获会很大的。挖出来了,就或抬或租用起重机助阵,将石头弄到门口或院中、屋中,略加清洗加工,就成了商品,任凭外来石商和赏石人穿堂入院,参观浏览,挑选购藏。这些村民家大多高门大院,房子成色也比较新,一问,大都是近年砌盖的,钱,是卖石头得来的。现在他们称自己为“石农”。这是个独创的名称,别的农村大概是没有的。
村头兴起了一座小镇,小镇的店铺几乎都是卖灵璧石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灵璧美石这一特产,端的是富了这方“石农”们。村头地边,常停着三、五辆载重卡车。石农们说,这是上海某石商的车子,常年在此选购佳石,然后成卡车地运走。据说他只是中间商,略经加工清洗后,即发往东南亚诸地。
灵璧石,也走向世界了。几块灵璧美石欣赏
灵璧美石,多不胜数。下面我只就我自己收藏的介绍几块。这些都曾在历届全国或省市赏石评比会上获奖。
⑴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http://www.lingbi.gov.cn/Article/UploadFiles/200912/2009121813510266.jpg)
⑵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http://www.lingbi.gov.cn/Article/UploadFiles/200912/2009121813510289.jpg)
⑶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http://www.lingbi.gov.cn/Article/UploadFiles/200912/2009121813510298.jpg)
⑷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http://www.lingbi.gov.cn/Article/UploadFiles/200912/2009121813510269.jpg)
⑸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http://www.lingbi.gov.cn/Article/UploadFiles/200912/2009121813510268.jpg)
图1:簪花观音侧像。
这是一块紫红色的天然原石,高86厘米,宽52厘米,重25公斤,材质细密温润,具油性,像上了一层油似的滋润,头、身轮廓分明,石纹形成的披氅褶皱自然,线条流畅,像是张大千笔下的泼彩,彩墨淋漓而又具象逼真,特别令人叫绝的是头部、额头、眼、鼻、下巴、脖颈轮廓极具鲜明,头脸部位,由石钟乳类的淡黄附着物恰到好处地散布着,极像是古代少妇头上戴的花饰。整体看去,活脱脱一位温淑娴静,具有东方女性秉赋神韵的美丽少妇。天公先赐我以“佛石”,故我的居室名为“佛石居”,已故国学大师程千帆先生题写的“佛石居”匾额,高悬在我书房门口上方。后来又从灵璧请来了这方神圣,我即起名为“簪花观音”,让它与“佛石”做伴。我为它设计并请人制作了荷叶状的底座。多年来,这端坐在荷座上的“簪花观音”,一直被放在我大画桌的左角,不论我是在读书、写作,或是在创作书画,我们都是在默默相对中。啊,簪花观音,你从亿万年前走来,穿越历史时空而降临我这佛石居,亦属缘分。阿弥陀佛。
图2:富士山
高35厘米,宽63厘米,是活脱脱一座微型的日本富士山!据说在北宋展出时,曾在参观的日本观光团成员中引起轰动,个个在展石前脱帽,微低着头,双手合十致礼。原来,这富士山向来被日本国民视为神山,寄寓着大和民族的精神。它终年积雪,永远戴着呈圆锥体的洁白的帽子。这块鬼斧神工的灵璧石,竟承担了一回民间外交的职司,赢得了东瀛客人的赞赏。
图3:林冲雪夜上梁山。
被官府逼迫,受了腐败分子上司一肚子窝囊气的林冲,在酒后的蹒跚中,一步一步走上了去梁山的路。头上身上的积雪,表明了特定的雪夜场景,而微倾的身腰,脸部愤懑而大义凛然、刚正不阿的表情,则惟妙惟肖地传达了人物此时此刻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如果说制作者在人物后边添置了长矛和酒葫芦的话,那么除此之外,却都是天然原石本来面貌。天公造物,妙哉如斯!
图4: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此公虽被刘邦打败了,却也算得上是位失败的英雄,他的率直、刚正,还赢得许多后人的赞叹呢。“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著名女才子李清照写的诗。你瞧这块天然灵璧形成的胸像,那崛起的眉棱,那微翘的鼻尖,那如刀刻般棱角分明的下巴,是不是透出一股凛然刚毅之气?那高高扬起的头发,更使人想见他那耀马扬鞭驰骋疆场的英姿。
图5:媒婆。
来了位猥琐的小人物,媒婆。那微仰的粉脸上突出一张略施朱红的嘴巴,岂不是正在摇唇鼓舌,走东家,串西家,到处为人说合拉皮条的老女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