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无锡亚展无齿邮票QQ群:6974059
喜欢亚展无齿邮票的朋友可以进去一起探讨一下!!
“春林远岫云林画,意态萧然物外情……”
――黄公望
中国古代山水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古训,成为文人逸士们入世的自娱,出世的抚慰。元代是中国古典绘画的转折时期,最引人注目的是水墨山水画有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在笔墨技巧上注重表现的效果和绘画思想上轻视生活内容的倾向。文人画成了画坛的霸主,文人气质与情怀成为绘画向往的最高目标。
以黄公望、王蒙、吴镇和倪云林为代表的“元季四大家”,以那种“平淡萧散”的写意画风,将唐代大诗人王维所开辟的水墨渲染画风推向了新的高峰。而在“元季四大家”中,画境最为幽淡萧散、画品最为飘逸脱俗的,当推倪云林了。他以冷逸荒寒、玄淡简远的山水画风格,以清高绝俗的人生经历、超然物外的放逸旷达形成了他的艺术创作观和美学思想,受到了文人画家的推崇,也是本人钟爱有加的原因所在。明代著名书画家理论家董其昌更在评论元季四大家时以“倪黄”排序,可见其在美术史中的地位之高、影响之大。倪云林的绘画艺术是中国文人画史中的典范与巅峰,也是古代绘画史里的传奇人物。
一、清高绝俗、超然物外――仙风道骨倪云林
倪瓒(1301—1374年),号云林,出生在江南无锡的富豪之家。他从小因为家资殷实,过着一种无忧无虑的富公子生活。也许与其祖辈中多出隐士有关,倪瓒生来就有一种闲适的性情,他无心于功名,不过问世事,成天以读书操琴、欣赏古玩为乐,也使他具备了与常人不同的文化修养和超凡脱俗的的思想境界。倪瓒个性迂癖,他崇拜宋代的米芾,不仅在艺术上以他为榜样,更继承了米芾的洁癖。倪瓒盥洗时要换水十几遍,穿衣也异常整洁,生恐沾染了尘土。他还收集庭中的落花,以免它们被路人践踏。可惜就这样一个性情雅洁的人,也难免为俗事所牵累。倪瓒中年时家道中落,再加上元末社会动荡,农民起义频繁,倪瓒感到再也无力支撑,于是只好一步步疏散家财,携家隐居。他的后半生循迹太湖,有时寄居亲朋家中,有时住在僧寺,有时索性就以扁舟为家。生活境遇反而使他更加脱尽凡尘,专心书画,从而成就了他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至高地位。
倪云林艺术作品和独特人格的形成,除了特定的历史文化及生活背景之外,就是滋养生息他的圣域——太湖,给了他不竭的创作源泉和无尽的灵魂抚慰。他的作品之所以淡然超世也取决于生活环境,他生活于江南水乡,是他艺术创作的主要取材之地,其风光烟波浩淼,湖中三山鼎足而立,山水萦绕、风景绝佳。屏障远处水天一色,组成一幅山外有山、湖中有湖、清波白浪的天然图画,这就是他的精神写照。
倪瓒以画自娱,并不受世风的左右,他曾言:“仆云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后人将他的画归入“逸品”之列,这算是看懂了他的画,也看懂了他的心。他的主要传世之作有: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的《水竹居图》轴,上海博物馆藏的《六君子图》卷、《渔庄秋霁图》轴等多取材于太湖一带风光。
二、物随心生、淡然超世――《渔庄秋霁》千古卓绝
[快车下载]11.jpg:
《渔庄秋霁图》
《渔庄秋霁图》纸本墨笔 纵96.1厘米、横46.9厘米,是倪瓒五十五岁时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他成熟时期的典型画风即简洁、空灵的山水风格。倪瓒画中所习用的画面大都明净、疏朗,常见为一河两岸,前后三段,从未见高山大川。他以平实简约的构图、剔透松灵的笔墨、幽淡荒寒的意境,用虚空暗示了无限的现实,成为中国文人画史中的典范与巅峰。
1、空灵经营、参差错落、――“三远”表达,生发古淡天高
画卷中江南渔村秋景及平远山水,以其独特的构图显露个人特色,即所谓的“三段式”。画面以上、中、下分为三段,上段为远景,荒荒凉凉的几片浅丘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段为中景,不着一笔,以虚为实,权作渺阔平静的湖面;下段为近景,坡丘上数棵高树,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帆影,更不见人迹,一片空旷孤寂之境。画中的景物不分远近,一律用干笔淡墨轻轻松松地皴擦,形成了一种明净、疏朗的画面效果。他称得上是一位经营画面空间的天才,这种三段式的构图在《容膝斋图》、《六君子图》等作品中也显现其相同的空间图式。
[快车下载]22.jpg:
《六君子图》
[快车下载]33.jpg:
《 枯木幽簧图》
2、浓淡相宜、干笔俭墨――“折带”皴擦传达高雅脱俗
技法只是一种艺术语言,而这种艺术语言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思想结晶,说其技法高于人也就是说其思想高于人,从倪云林的绘画作品来看,它渗透一种心静如止水,世事如烟的佛家思想。
倪云林画中的皴法,是根据他个人的审美好尚而独创的一种方锐转折线条所构成,他又喜用干笔俭墨,遂显得更为“草草”,更具有高雅之趣味。同时,他的个性化的“笔墨”较之元代其他三家具有更多抽象美的因素。这就是倪瓒在前人所创“披麻皴”的基础上,再创“折带皴”,以此表现太湖一带的山石。如画远山坡石,用硬毫侧笔横擦,近观石石相叠,远看抱为一体,浓淡相错,颇有韵味。其画中之树也用枯笔,其勾勒在树根,树梢处稍重,枝杆部分若轻若重,若虚若实,枝叶稍加提点带有书法意味。杂树三五株,左右相望,浓淡有致。随意经营却生机万千,幻化无穷。正如董其昌所言:“作云林画须用侧笔,有轻有重,不得用圆笔,其佳处在笔法香峭耳,倪云林常用干笔皴擦,特别是他的折带皴、最别致,也最有特点。”
3、素雅恬静、平淡萧散――简笔淡墨萦绕缈缈仙气
中国画极为讲究笔法。在《渔庄秋霁图》中,倪瓒将简笔淡墨运用得出神入化,他运用它创造出的空寂、荒寒的境界在画史上再无来者。倪瓒笔下的树木往往并非佳木,石也非奇石,远处的山坡更是平淡无奇,然而在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之中,竟有几分缥缥缈缈的仙气。其惜墨如金,淡雅清逸,笔简意远,尝言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为后世文人画之座右铭。
倪云林的画在我以为:笔下的山野杂树虽看似简淡,但静静弥漫出的高贵脱俗之气后人无法启及,这里面承载了太多学养、悟性、才情……以及卓尔不群的高贵!后来的画家仰慕倪瓒,也争相操练倪家的疏而不间、间而不陋的简笔淡墨,无奈笔墨好学,仙气难得。后世的画家学习倪瓒,成功者寥寥无几。那些简简单单的构图和看似漫不经心的简笔淡墨,只让后人留下“倪迂难学”的感叹。
4、恬淡瘦劲、静穆秀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快车下载]44.jpg:
《渔庄秋霁图》中的题跋
在《渔庄秋霁图》画面上并没有出现渔庄,明代董其昌根据图中倪瓒的跋语“写于王云浦渔庄”及画中意境,题为今名。画家以干笔渴墨淡淡皴擦,寥寥数笔,即传达出“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的意趣,并流露出一片萧疏寂寞之情感。在元代书法艺术崇尚柔媚浓妍,倪瓒能不为时风所动,师法晋宋之情韵,上溯汉隶之朴拙,由此创造了他恬淡瘦劲、静穆秀雅的书风。从《渔庄秋霁图》自题诗可见一斑。秀逸俊美而无妩媚柔弱之嫌,严整有规矩,行气茂密,却不失淡雅自然宽舒之态。与诗的内容、画面的意境融为一体。画的中右方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物,达到诗、书、画的完美结合。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品格、才华、学养、经历、境况等因素的综合体现。为人处世冰雪聪明的倪瓒,通过极间章法、无多笔墨,却传达出一股“太虚幻境”的空灵之气。这种安逸恬静、脱离世俗趣味的独特心境,是他多年生活的真谛,更是他摆脱世事“白眼视俗物”的写照。其精神境界吾当穷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