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不收藏硬币、不收藏邮票,专门收藏一些旧书、旧画报、旧剪报,这个喜欢“红色收藏”的人名叫邱宁福,年纪不大却已坚持收藏了18年;这些藏品让他很骄傲,他说—— “我的收藏不一般”
这些画都是邱宁福的“心头肉”。
1955年出版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上世纪40年代革命画报、毛泽东画像、1962年的企业职工工资表……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满了各式各样与现代气息格格不入的老旧物品,仿佛让人回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峥嵘岁月。
昨日,是这些藏品的主人邱宁福一周仅有的一天休假,记者见到他时,他正从市区昼锦旧货市场里“淘宝”归来。虽然年仅37岁,但邱宁福已痴迷“红色收藏”近20年,他说,希望将这些藏品与人们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过去,珍惜现在。
邱宁福小心翼翼地翻阅收藏的《闽北报》。
旧货市场“淘宝”十八年
走进邱宁福的房间,一进门就看到一面书柜,书柜被报纸、画册、书籍塞得满满当当。邱宁福正忙活着将一摞摞书册摆放在床上。有《长征史话》、《朱德的故事》等连环画,还有一些描绘抗日战争时期的画报。邱宁福告诉记者,从小就喜欢红色故事,“特别喜欢看那些革命故事的小人书,不过那时还只是兴趣爱好。”
直到1993年,他才开始有意识地收藏。
当时邱宁福就职的市第二针织厂效益不好,经常停水停电。每逢停工,他便一个人到图书馆读读报,看看书。本着对革命时期故事的兴趣,邱宁福越发地想把有关过去的历史资料收集起来,“留住那个年代热忱、质朴的情怀。”
如今,他已经收藏了满满八个柜子的书、旧报纸、画报等等。此外,房间里的储物空间几乎也被他用来放这些收藏,就连床底都堆着一沓沓精美的画报。有时候妻子都会嗔怪到,自己的衣服都没处摆了。
“这些东西就是我全部财产咯。”在书堆间忙碌的邱宁福显得格外高兴,他告诉记者,在旧货市场“淘宝”已变成他的一种习惯了,这种习惯一晃就坚持了18年。
邱宁福花了3元钱从旧书摊上买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收藏不贵但很独特
“这是黄金山纸盒厂1962年的工资表,当时一个月的工资还只有几块钱。”邱宁福告诉记者,他的收藏与别人不同,他并不在意藏品的物质价值,而更多的是这件物品包含的意义与反映当时生活的内在价值。在他的藏品中,还有不少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学生作业本。
也正因为想将有意义的都保存下来,邱宁福从开始收藏时就有意识地把在报纸和杂志里面看到觉得有意义的东西都剪下做成简报。
“有时候买一本书,只为了一张画报。”邱宁福说,这一叠几十张的画报都是从不同的书里收集起来的,装订成属于他自己的画册。
其实,邱宁福的家境并不富裕,不过邱宁福还是坚持扩充自己的“藏品队伍”。
“这算是我买的最贵的东西了。”邱宁福小心翼翼地向记者展示一本摄影集。今年8月,邱宁福在图书馆看杂志时,见到这本影集的广告,“封面印着几张革命时期的照片,我可高兴了,口袋里揣着刚领的三百块高温补贴,想都没想就去邮局汇了钱。”过了两天,妻子问起高温补贴,邱宁福像犯了错的孩子一样指了指手中的影集,“只有几张是我想要的,但能将它们收集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
“我的收藏很有意义”
迷上收藏的第二年,邱宁福就抱着忐忑的心情,做了个展览。“展示的主要是我平时收来的法制小简报,来看的人很多,我可高兴了。”邱宁福说,自己收藏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藏品,更是收藏一段历史和一种社会责任,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东西,给他们以启迪。
第一次成功后,他便几乎一两年就搞一次展览。邱宁福每月都坚持买一些报纸,或在亲戚朋友家找一些报纸、杂志,把上面值得收集的文章或图片剪下来,再买来大的包装纸,把两面都贴的满满的。
“让现在的年轻人多了解老一辈那些辛苦的奋斗史,从中学习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质朴的精神,也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