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编者序:“片红”与“片蓝”都是错在选题上,二者根本无法改版重印,更不可能有正确“片红”与“片蓝”的重新面世。这正是“片红”与“片蓝”有别于其它“珍邮”的地方。由于“片红”是文革邮票,不带编号,取消发行了事。可“片蓝”就不那么容易了!编号为JP22的《中银错片》取消发行后,又要使该编号不能空缺,原邮电部领导在万般无奈下不得不补发一枚“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邮资片,形成两个JP22。错版重号又两个选题,这在世界邮政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难怪当时包括《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在内的各大新闻媒体都纷纷报道,轰动了整个集邮界。当时的新闻报道几乎涵盖了国内所有报纸和刊物,笔者现在还保留100多种。其中有:《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中国经营报》、《中国消费者报》、《中国商报》、《生活时报》、《金融时报》、《北京日报 》、《北京晚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和有关集邮的所有刊物以及后来的《国际金融报》、《中国证券报》……等。报道的题目有:“一字之差成死胎”、“一个编号两种明信片”、“珍邮家族又添新丁”等等。笔者只在其中选出10篇以食读者,仅供参考。
摘自《人民日报》90.8.26
邮电部取消JP22“中银”邮资明信片的发行
为纪念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落成,邮电部决定于90年5月17日发行编号为JP22的“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一枚。但,鉴于该片英文拼写有误,邮电部决定于5月15日晚向全国邮电部门发出加急电报“全部收回”,这是新中国邮政史上纪念邮资明信片发出后又收回的第一次。
摘自《解放军报》95.7.28
“片红”与“片蓝”
看到题目,有些同志会莫名其妙;“片红”何谓?“片蓝”怎讲?其中又有什么故事?且听我从头道来。所谓“片红”,是“祖国山河一片红”邮票的简称。提起这枚邮票,不仅集邮者如雷贯耳,不集邮的同志恐怕也听过一些传闻。翻开邮票目录,可以看到介绍“片红”的有关文字:祖国山河一片红邮票,(未发行)原定发行日期:1968.11.25,面值8分。这枚不寻常的邮票,诞生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岁月里。……11月25日这枚邮票开始发行,当日中国地图出版社的一个人买到邮票后,发现了一个别人很少注意到的地图画法上的疏漏,当即写信给邮电部,当时一位中央领导同志也指出了这一点。邮电部立即下令将这枚邮票停止发行并全部收回,因此在事实上,这枚邮票几乎是在开始出售的同时就被取消发行了,只有个别地方卖出了一点。据估计流传在外的有近千枚。
收藏界的规律永远是“物以稀为贵”。由于“片红”存世极少,就成了集邮者和收藏品投资者收寻的对象,也近而成了邮票拍卖会上的大牌明星。最高价达到8万多元。物虽美但价太高,惹得人空怀相思而终不可得。买不起“片红”,一些有心人便把眼光转向了“片红”的接班人——“片蓝”。所谓“片蓝”,是邮资明信片“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的别称。由于邮资图和附图都呈蓝色,集邮者就把这个蓝色的明信片呼之为“片蓝”。“片蓝”是为了纪念香港中银大厦落成而制作的,由邮票设计师吴建坤设计,原定于1990年5月17日发行。就在发行日期临近的时候,发现明信片的英文名称出现了错误,COMPLETION(落成)写成了COMPLITION,并且HONG KONG BANK的含义也不准确,容易产生误会。鉴于此,香港有关方面明确提出,建议收回;邮电部领导做了决定:全部收回。
集邮者把“片红”和“片蓝”拉到一起,实是因为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设计发生了错误,都是邮电部命令取消发行、收回销毁,都是流到社会上一小部分,都是受到集邮者青睐、被官方承认的集邮品,又都创造了很高的邮市价格。不同的是,“片红”较之“片蓝”存世量更小,因而更珍贵,身价也高得多。可以肯定,“片蓝”的价格永远也赶不上“片红”,但它的增值前景同样是非常可观的。对于一般的集邮者来说,没有“片红”不要紧,弄个“片红”的接班人——“片蓝”也就足以自慰了。
摘自《光明日报》96.4.24
《片蓝》——新中国珍邮
珍邮,珍罕邮品之谓也。拥有珍邮,是集邮家收藏水平的标志,也被一些富翁视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由于邮品设计出现问题,邮电部明令停止发行,全部收回,这在新中国的编年史上是不多见的。“苏联十月革命”、“天安门放光芒”、“世界学联大会”、“全国山河一片红”等等,都遇到了这种情况,并因而成为珍邮。如今这些珍邮的价格动辄就是几万、几十万,只有极少数有钱人有可能问津,一般人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然而,有一种珍邮却是一般人都能买得起的,它就是“片蓝”。……“片蓝”是为了纪念建在香港的中银大厦落成而制作的,原定于1990年5月17日发行。。就在发行日邻近的时候,有人发现明信片的英文出现了错误,……含义也不准确,容易产生误会。香港有关方面明确提出,建议收回;邮电部领导决定“全部收回。“文革”以后,因设计问题而停止发行的邮品,仅有“片蓝”一例。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这枚原定于1990年5月17日发行的邮资明信片被明令收回,取消发行,但是回收工作不太理想。有些部门目无法纪,肆意而为,致使一些“片蓝”流进社会上。究竟流出了多少,其说不一。有说不足一万枚,有说上万枚,也有说数万枚,总之不多就是了。而中国有数百万集邮者,平均几百人才可能买到一枚。需要者众而存世者少,于是“片蓝”的身价注定要与日俱增了。少量的“片蓝”刚在邮市上露面,有些有见识的集邮者就看中了它的价值,纷纷慷慨解囊。几年来,这枚邮资面值4分,原定售价18分的“片蓝”,从几元、几十元一直涨到几百元。近来随着邮市的红火,其价格又迅速的从一个月前的400多元涨到1000元以上。据行家分析“片蓝”的价格远没有到位,升值的潜力很大。要不了多久,它很可能成倍上升,达到几千元的价位。……有时,机遇转瞬即逝。“片蓝”为邮票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机遇,关键看你能不能抓住。1000元买一枚珍邮,无疑是值得的。即便我们无法得到别的什么珍邮,但有一枚“片蓝”也就足以引为自豪了。
摘自《中国集邮报》 96.5.15
错邮=珍邮?
珍邮是名贵而稀少的邮品。集邮的人知道,我国也有不少的珍邮。《集邮》从95年第四期开始,连续三期刊登了介绍新中国十几种珍邮的资料,笔者读后,获益不少。但由此却产生了一些疑问:邮票发行要不要遵守纪律?
追溯新中国珍邮形成的原因,不外乎有两种;一是邮品经过正式发行,但由于印量小、存世量少,而成为珍邮的,如纪94“梅兰芳的舞台艺术”邮票及小型张、文10“毛主席最新指示”等。二是邮品并未经过正式发行,在上级要求停止发行后,只是有人提前出售,回收不力、上缴不彻底,导致少量停止发行的邮票流入社会而成为珍邮的。如“蓝军邮”、“放光芒”、“全国山河一片红”、“JP22中银错片”等。可以说,这部分珍邮形成的前提是有人没有遵守邮票发行纪律,违反了规章制度,它们是畸形的“早产儿”。无意中将珍邮与违纪联系在一起,从感情上一下子难以接受,然而,这却是事实,任何人都不能否认。
其实,在邮电部门停发并回收一套邮品时,大多是在预定发行日前两三天急电通知收回的,有关人员如能认真负责的执行上级指示,及时回收和处理,是不致出现少量错邮流出的,如停发纪20“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三十五周年纪念”邮票时,邮电部于发行前两天通电全国;停发纪54“第五届世界学生代表大会”时提前5天急电全国;停发“放光芒”时提前三天急电全国;停发“JP22中银错片”时提前两天向全国邮电部门发出加急电报。然而,由于有关人员没有严格邮票发行纪律,从而导致少量本应收回并销毁的错邮流入社会而骤然变成珍邮。就连刚刚印好,没有下发的“蓝军邮”也有少量流入社会,目前的单枚拍卖价在80万元上下,成为新中国珍邮中价格最昂贵的一枚。
摘自《中国集邮报》1998.5.13
投资导航—投资错票要谨慎!
当前,在邮市中刮起了一股炒错票的旋风,而且愈演愈烈,大有蔓延全国之势。错票投资者不管是否真有投资价值,只要看到别人在炒,就义无反顾的“跟风”,完全偏离了自己的兴趣与初衷。
错票不都具有收藏价值。只有当错票发行前后,发行当局发现错误决定收回,流入社会的邮票,因数量稀少,才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与增值可能。如“苏联十月革命”、“世界学联”、“一片红”、“中银错片”等均属此例。如果发行当局不承认,将错就错,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收藏价值与很高的增值可能。
据行家们分析,这股旋风如果长期刮下去,就会走入误区,既扰乱了市场秩序,又不能各得其所,只是让炒手们从中得利。有关权威人士告诫集邮爱好者;要谨慎投资错票,不要太冒险!
人民日报主管市场报《江南收藏》2001.1.2
【中银错片】——贝立
JP22《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俗称“中银错片”或“片蓝”,是新中国发行邮票中为数不多的真正意义上的“珍邮”之一。由于其在1991年邮市行情中的飞升,而被人们重新认识,并在邮界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寻“错”热,成为中国邮市史上颇具代表性的一段精彩记录。
“片蓝” 原定于1990年5月17日发行,因英文拼写有误,容易令人产生误解而被取消发行。当时有关方面对已经下发到各局的货源采取了紧急收回措施,但终因各种原因使得尚有万余枚流入社会。在对该片实施了收回措施后,其市场价格一直停留在30—50/枚之间,直到1991年邮市行情爆发,才因闪烁金光而显示出其内在潜力与价值。这只是反应出其本身一个点的表象,更重要的则是引发出了一个面的连锁反应——人们对“问题”邮品价值的重视、重新认识与追求。
有了“片蓝”的示范效应,人们开始对所发行的各种新邮实行地毯式收索,足版查找可能出现的“错邮” ,犹如大海捞针一样力图去发现“新大陆” ,从而达到“淘金”的目的。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与不断 “努力”,终于“挖掘”出了下列最具代表性的“问题”邮品:J173《中国现代科学家》(二组)第三枚20分“化学工业科学家侯德榜”,主图设计中化学方程式的错误、J174《邮联三大》M中“第” 字的两种不同版式、《红军邮》不通齿版式左下角第一枚“漏色”、1998—4《中国人民警察》的6个手指等多处设计错误、大.小玫瑰片的英文拼写问题等,可谓“收获”颇丰。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也没有一个品种能够纳入“珍邮” 的范畴。
客观的说,并不是因某个品种在设计中出现局部失误就能称之为“珍邮”的,这种评判标准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发行方决定的,简单的说就是必须取得官方的认可。从上述“问题”品种实际情况来看,并非国家发行部门认可的真正意义上的“错”品,只能够属于趣味性或变体性邮品性质。事实上,人们找“错”的这种行为心态,既说明了“中银错片”强大的影响力,也揭示了人们力图通过捷径走向致富成功之路的心态。同时,也反映出了目前邮票发行存在的随意性较强的“问题”。
摘自《中国集邮报》2004.1.6
新中国邮票五十年——尕丁
……邮电部定于1990年5月17日发行《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全套一枚。不料5月14日将此片运抵香港后,香港方面发现此明信片英文拼写有误,容易产生政治性误会,建议停止发行收回此片。当天夜里,邮电部会同中国集邮总公司及香港有关方面召开紧急会议,于次日的5月15日邮电部党组决定:全部收回已经发出去的错片,并当即向全国各省、市、区邮电部门发出加急电报。但河北、陕西、山西和新疆等省都分别卖出去几百片,整个山西省才流出200多片。但山东和四川流失比较严重,邮电部把这两省作为重点,由省市局一把手亲自层层把关,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营业员头上,提前售出一片罚款18元(售价1角8分的100倍)。到后期有的地方卖出一片就罚款1000元。为追回已发出去的错片,邮电部党组十分重视,随着对各流失地、从局长.公司经理到营业员的处罚力度及罚款数额的不断加大,有的营业员把提前售给熟人的中银片又都追要了回来。并分多次有步骤收回,力争把该片的流失缩小到最小程度。在接到电报的当时,有的省货到后还没往基层局、所分发,有的省货到达当地还没来得及取走,也有集邮总公司还没给发货或发了货还在运输途中的,这些省、市、区一片也没有流失,全部返回。有些省市的收回工作比较顺利,只有星星点点的流失。河北的唐山、承德,河南的许昌、平顶山等集邮公司货到后没有遵守邮品发行纪律,提前摆上柜台。但由于当时的邮人对邮资片还不认识,JP片作为公司滞销的搭售品,因此在接到通知时只售出一小部分。目前“中银错片”流失到社会上的约有9780枚左右。
过去国内曾出现的错版邮票均改版后重印发行。而JP22“中银错片” 被取消发行后不再重印,补发了JP22《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纪念邮资片。于是,在集邮领域形成了两种JP22邮资片,开创了新中国邮品发行的又一项新记录。“中银错片”的市场价格曾高达每片6000元,被邮商称作邮品中的“蓝宝石”。
摘自《集邮报》2000.7.2
《中银错片》投资价值析
目前大家认识的邮资明信片JP22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其实JP22本该属于“中银错片” 以下简称“片蓝”,皆因英文翻译不准确和概念模糊而改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顶替,造成了JP22有两种版本。这一改动,使“片蓝”的投资价值更加凸显。
“片蓝”流出之初,邮电部发现错误后急令全国各地收回,无奈极个别邮局提前出售而使少部分流出。目前它的流出量有国家权威人士称近一万枚和民间流传的七万多枚之说,笔者认为国家担心公布发行量小被人恶炒。“片蓝”出笼时市价每枚约18元,不到半年升值500元,那时看好它的集邮人和投资者并不多。1995年七月,笔者出差北京,看到月坛邮市每枚为420元,当即购下4枚。后经细心研究,与朋友谈起此片的投资价值,但他们认为一枚错片花420元不值。结果不出两个月,北京拍卖拍出1600元一枚。
1996年3月笔者参加广州集邮博览会,笔者现场看到几位投资者见4000元一枚的“片蓝”也毫不犹豫的买,且如此大型的博览会竟然找不到20片。笔者问参加博览会的各省、市近30位集邮公司经理:贵公司可有此片?95%的经理答曰:无此片。个别有一、两枚也只是作研究用,不出售。由此可见,1991年邮电部通令全国收回时,收回率接近99%(当年邮资片的发行量大约80万左右)。至此,笔者又跟朋友谈到“片蓝” 又将会有一个较大的涨幅。1997年初,该片邮市最高升到6500元一枚,同年上海拍卖会上,每枚拍到8250元。目前“片蓝” 1600元价位是定位在7万枚左右的流失量,假如某日国家邮政局公布流出量为约一万枚时,那“片蓝”的价格该如何暴涨?虽然它的价格不能与10多万元一枚的“一片红”相比,但二者同属以千元甚至万元来计算的珍罕邮品。目前邮市清淡,它的价格已经挤掉不少水分,它的价格一直走在1980年的“猴票”前面。从该片前期的几个升幅走势看出,“片蓝”价格的涨幅并非慢牛行情,每一次升幅都是爆发式的,涨幅以100—600%的跳跃幅度上冲。为此,笔者认为投资者和集邮人尽可研究“中银错片”潜在的投资价值。
摘自《中国集邮》2000年第9期
走进“片蓝” —刘格文
编者按:JP22“片蓝”是我国邮资片中的珍品。本刊1999年第4期曾发表赵复兴的文章《JP22“片蓝”收藏价值的论证与研究》。赵文从多方资料判断“片蓝”流出量不到1万枚。此议引起全国封片爱好者广泛讨论。为了更进一步揭开“片蓝”的庐山真面目。本刊特邀请著名邮评家、《解放军报》评论部主任刘格文就此撰写了稿件。刘文对JP22产生的背景。为什么珍贵、流出量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特别是引用了中国集邮总公司原总经理刘殿杰和原国内业务处长杨树明提供的非常重要的数据。现发表如下。供读者参考。
邮市在1989年春天走入低潮,其后连续两年低位徘徊。集邮公司门前排队抢购邮票的人也明显减少,各种邮票统统降价,新邮多数打折。笔者手头有份剪报资料,说是1989年底,“猴票”从70元降到50元;当年发行的3枚无齿无背胶小型张“马王堆”、“孔子” 、“40年国庆” ,全部降到面值以下,分别为4.2元、2.8元、2.9元 ;美丽的“西湖”票、张 ,也像“西子蒙不洁” 一样弄得灰头土脸,但总算在面值线上维持了一点面子。第一次邮市热潮以后出现过的种种冷市特征,这时全都表露无疑。冷市是客观存在,但也不是没有一个热点。“片蓝”事件就曾在邮市“吹皱一池春水” 。
许多邮友都知道,“片蓝”又叫“中银错片”,因其邮资图和副图都呈蓝色而被称为“片蓝”,是纪念邮资片中惟一一件因设计有误而取消发行的邮品。误在何处?过去我在一些文章中是这样表述的:“在发行日期临近的时候,发现明信片的英文名称出现了错误,COMPLETION(落成)写成了COMPLITION,并且HONG KONG BANK的含义也不准确,容易产生误会。鉴于此,香港有关方面明确提出,建议收回;邮电部领导做了决定:‘全部收回’。”其他人讲到“片蓝”的时候,也大体沿用了我的这种表述。其实,这种说法不够准确。经从中国邮票博物馆查阅资料,正确的答案应当是:“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明信片有两处错误:1.Complition应为Completion 2.Bank of China Tower后应加‘,’,再加Hong Kong。片上为Hong Kong加在Bank之前,不对。要求全部收回。”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这枚原定于1990年5月17日发行的邮资明信片被明令收回,取消发行,但是回收工作不太理想。有些部门目无法纪,肆意而为,致使一些“片蓝”流进邮市。究竟流出了多少,其说不一。笔者保存着一张日历,上面说14个省市共流出76399片,其中最多的山东25510片,四川16220片,其资料来源不详。我还问过中国集邮总公司的两位权威人士,一位是原总经理刘殿杰先生,他说是一万片左右;一位是原处长杨树明先生,他说是9千多片,不到一万片。这3种说法在邮市都有拥护者,我在参与撰写《中国集邮史》时,曾专门到信息产业部文史中心查阅档案,可惜未果。既然没有找到可靠的官方文字资料,与其相信非官方印刷品上的道听途说,不如相信官方权威人士的口头证实。
在集邮史上,凡是因某种错误而取消发行的邮票,都会成为集邮者竞相追逐的“珍邮”。“片蓝”也不例外,取消发行的消息一传出,就在当时冷冰冰的邮市上点起了一把火。“片蓝”的研究与炒作,自问世至今,始终是邮市上的热点之一。1991年“邮市疯潮”中,它被炒到近千元。1997年春“邮市高烧”时,它曾涨到6000多元。是年,在上海国际邮票博览会期间举办的大型拍卖会中,它又创造了8250元价位。日本1998年出版的中国邮票目录中,把“片蓝”的价格由1997年的12000日元上调到57000日元。如今市道极度低迷,“片蓝”仍维持了1500元以上的价位。
摘自《东方收藏》2000.11.1
再重新认识“片蓝”!—赵复兴
——纪念《中银错片》面世十年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辉煌的邮政史和集邮史,其邮品洋洋大观美不胜收。可一个国家的“珍邮”却如凤毛麟角。因此,有远见的收藏家无不为寻觅“珍邮”而苦苦追求、踏破铁鞋。“珍邮”、顾名思意,珍罕稀有之邮品。正是由于它的珍罕稀有,其增值前景不可限量。囤积稀有邮票比囤积黄金与股票为佳、是西方公众的普遍共识。一枚邮票价值上百万美金并不新鲜,尤其在一个国家经济腾飞、社会变革或战争结束等,这些特定的历史阶段,靠稀有邮票成为世界巨富者不乏先例。新中国珍邮的形成主要是那些没有经过正式发行,而是由于种种原因极少流入民间的邮品。《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俗称“片蓝”就是继“蓝军邮”、“一片红”后的又一枚被确认的新中国“珍邮”,也是文革后二十多年里唯一的一枚。
纪念邮资明信片收回销毁,这在共和国邮政史上还是第一次。众所周知、该明信片被取消发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英文拼写有误容易产生(政治)误会。按惯例,如果邮票设计发现错误应改版重印、推迟发行。例如《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改成了《伟大的十月革命》、《纪54《世界学联》改成《国际学联》等。这些珍邮都是同一选题、同一图案,改版后重新印刷、发行。但,由于错版票流失稀少而骤然变成了珍邮。而编号为JP22的“中银错片”收回后,却改换成了《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邮资片,编号依然是JP22。这说明取消发行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英文错误,而主要是跟《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一样的选题错误。否则,完全可以象其它“珍邮”一样,修正英文错误后重印,推迟发行。“片红”错在地图上的台湾岛画成白色或改成红色都不行。而“片蓝”把香港二字放在中银的前面或后面也都不合适。二者根本无法改版重印,更不可能有正确的“片红”与“片蓝”的重新面世。这正是“片红”与“片蓝”有别于其它珍邮的地方。由于“片红”是文革邮票,不带编号,取消发行了事,可“片蓝”就不那么容易了,编号为JP22的《中银错片》取消发行后,原邮电部领导进退两难、十分尴尬,在万般无奈下不得不补发一枚“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邮资片,形成两个JP22。错版重号又两个选题,这在世界邮政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当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万般无奈下的万不得已。难怪当时包括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在内的各大新闻媒体都纷纷报道,轰动了整个集邮界。使“片蓝”成了国内外集邮人士追逐和猎奇的对象!
有专家透露:该片被取消发行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中银大厦”本是“中国银行大厦”的缩写,如果没有歧义当然可以。可中国设在香港的金融机构偏偏有两个,一个是大陆的“中国银行”、一个是台湾的“中央银行”,当时两行地位又对等。由于“中银”在概念上存在歧义,因此,“中国银行”反映在国家名片上或其他签署的文件上都不能缩写。一个是台湾问题,一个是香港问题,“片红”与“片蓝”是如出一辙的姊妹篇。它们被取消发行的原因又如此相似,加上“片蓝”的整个画面又呈蓝色,也许这就是人们把《中银错片》戏称为“片蓝”典故的由来。
“片蓝”被确认为新中国“珍邮”已成不争的事实。可究竟珍罕到什么程度,当然取决于它的存世量。那么,“片蓝”到底流失了多少呢?有些邮刊小报却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有大报记者也是人云亦云。开始是两万七千片,接着就是三万多片。再后来又说是六万、七万,最多还有说十万片的。故事越传越大,成了寓言故事——《咕咚》。《中国集邮》杂志2000年第9期发表刘文先生的《走进“片蓝”》一文中,首次披露了中国集邮总公司原总经理刘殿杰和当时主管错片收回工作的国内业务处原处长杨树明先生的口头证实。一个说“片蓝”流失了一万片左右,一个说是九千多枚不到一万片。顿时揭开了“片蓝”云遮雾罩的流失量谜团,并与笔者当年获悉原邮电部官员透露的9780枚左右相吻合。
那么,为什么当初人们总有一种“片蓝”能有几万片的感觉呢?笔者以为“片蓝”面世的当年,价格曾多次跳跃式的成倍上涨、换手频频,造成多次获利回吐,在各种价位上都有过分散再集中的循环反复,而给人们造成的错觉。其中大量假货的冲击也是给人们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也正是由于这些人轻信了小道消息及当年对“片蓝”流失量的错误判断,而丧失了对“片蓝”曾在几元、几十元价位徘徊期间的投资机遇。从96年4月到97年3月近一年时间,“片蓝”从400元直冲到6000余元,涨幅高达15倍。即使到这种价位时,又有多少“片蓝”涌到邮市上呢?因此,它并不象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多!
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邮资封片简图鉴》2000年最新版,已把《中银错片》正式收录其中。纪念邮资明信片定位册中也有了“片蓝”的法定位置,并把两个JP22同时人选。这就使《中银错片》更加光彩夺目傲视群雄!能否配齐JP22成了封片爱好者们追求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激发邮品投资者对“片蓝”份额的占有欲。其他珍邮都几十万,文革邮票“大蓝天”拍卖底价就150万,近期在香港举办的国际邮品拍卖会上“大片红”成交价已达360万港币。普通集邮者望尘莫及,只能把投资重点瞄准大众型珍品上来,那么,这个拍卖场上的大众型珍品,当然非“片蓝”莫属,它也必将成为拍卖场上的大牌明星!
“片蓝”早已成为国际市场上的硬通货,20年来已有相当部分流散到了海外及港澳台地区。因此,就是在国内最大邮市——北京或上海邮市也很难找到几十枚。不能用我们目前的经济能力来衡量JP22的真正价值,“片蓝”的价值与人们对它的认识还相差甚远。它的增值潜力及上行空间巨大,没有上涨阻力,能挡住它价格的只有“一片红”。因此,“片蓝”过万指日可待!当它在几千元时大家觉得它很贵,但当它一旦突破了万元大关,在有钱人眼里却又显得它太贱了,如果“片蓝”真到了一万元,再涨就是一千两千的往上涨。社会上的商家大款、政府官员、企业家、高级职员及海外华人,只有当它过万后才会注意它,也只有有钱人注意它时,才是“片蓝”快增值期的到来之日。因此,可以断定“片蓝”过了1万就奔2万走,3万、5万不是梦。在了解了“蓝军邮”之迷、“片红”传奇后,广大集邮者及邮品投资者也定会增强“片蓝”意识。低价时不多收藏几枚“珍邮”必将终身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