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砚台涉及吴云、吴大瀓、吴昌硕、沈汝谨、冯玉祥五位历史文化名人———
老赵认为,该砚台研墨处细腻光滑之感正符合一方好砚台“细如婴肤”的评判标准。
长约14.5厘米、宽约10厘米、厚约2.8厘米的砚台上刻有吴大瀓、吴昌硕、冯玉祥三位历史名人的题跋。
本报讯俗话说:“武士爱剑,文人爱砚”。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赏砚、爱砚、藏砚,并为此留下了许多遗闻轶事,被传为雅谈。一方砚台涉及五位名人,其中三人在上面题跋,这算不算是一件宝贝?昨天上午,记者在东阳市巍山镇赵德龙的家里,看到了他收藏的这方罕见的“名人砚”。
9年前的一次偶遇
老赵搞收藏已有十五六个年头。起初是收藏钱币,后来发展到“除了书画和家具,只要看到有中意的,有什么"淘"什么”。
老赵说,自己的祖辈比较穷,在儿时的记忆中母亲就经常在人前说自己家里连个铜钱、银元也没有,听得多了印象就非常深刻。有一次,他在镇里的交流会上看到有卖古钱币的,就当即买了一枚“袁大头”和几枚“乾隆通宝”送给母亲。他母亲看到后高兴地说,家里终于“大钱小钱”都有了。此后,老赵渐渐对收藏有了兴趣,一些关于收藏或拍卖的书籍杂志成了他平时学习研究的主要资料,而收藏的领域也逐渐拓宽,瓷器、玉器、砚台等进入了他闲暇时淘宝的视野,但老赵觉得“书画不便保存,家具体积过大、太占地方”而没有涉足。
“这方砚台是1998年前后在当时的义乌师范学院附近"淘"来的。”据老赵回忆,以前古玩地摊并不多,在原义乌师范学院附近大概有10来个摊位比较固定,所以那里成了他最常去的地方之一。当时老赵对藏砚知识了解并不是很多,但看见有这么多人的落款,老赵觉得“非同寻常”,就买了下来。
一方砚台三位名人款
谈话间,老赵回里屋拿出一砚。眼前的砚台仅一手盈余,且漆黑一团。
老赵说,远看似貌不惊人,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里面的门道。据观察,此砚正面上方雕刻的是一只龙状的瑞兽,张牙舞爪活灵活现;砚背面上方有浮雕“云龙”纹饰,雕刻手法细腻。最让人感兴趣的是砚台两侧和砚背面正中的铭文,从文字内容来看此砚竟和五位历史名人有关,其中三位在砚台上面刻有题跋。
砚台的左侧面有篆书体“两罍轩
校书之砚”字样,其下方刻有正书“大瀓 题”。砚台右侧面留有行书篆刻:“两罍轩主研(砚)侧篆愙斋题石友今收得 愁将旧事提 乙卯秋
吴昌硕”。砚背面正中留下隶书篆刻:“惟公勋业彪炳人群 文章道德卓卓今名清风亮节寰宇景钦方隆大年遽返本真 滇海浩浩昆华苍苍 缅怀遗风山高水长”以及楷书“冯玉祥
敬题”等字样。
老赵说,“淘”来之时,自己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虽然知道吴昌硕、冯玉祥的名头,但对“大瀓”不甚了解。一些篆书字,当时他还特地请教了附近学校的教师,但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人能说个明白。由于砚台看上去很脏,老赵还用水清洗了很多遍,但水渍一干,砚台颜色依旧。现在老赵认为“这是包浆之故”,而对砚台研墨处细腻光滑之感,他认为这正符合一方好砚台“细如婴肤”的评判标准。
考证是一种乐趣
“此后一直翻书找资料,最后终于得知"大瀓"既是清代金石考古学家吴大瀓。”老赵说,吴大瀓(1835-1902年),字清卿,号恒轩,晚年又号愙斋,是清末著名学者、书画鉴藏家、金石考古学家。
吴大瀓是此砚台的第一个刻下题跋的人,但不是该砚台的第一位主人。老赵认为,从吴大瀓的题跋中,可以看出砚的第一位主人是“两罍轩”。而从资料显示,“两罍轩”为清代金石家吴云的斋名。吴云(1811-1883年)善书能印、好古精鉴、性喜金石。老赵觉得吴大瀓的题跋在此处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肯定了此砚之主为两罍轩,其次说明了此砚的用途为校书之砚。
吴昌硕(1844-1927年)留下行书篆刻不但再次认可此砚之主仍然是“两罍轩”,而且认可砚台左侧之篆刻为“愙斋”(即吴大瀓)所题。另外,吴昌硕的题跋中说到“石友今收得”,此中“石友”应该是指沈汝谨(1858-1917年),江苏常熟人,号石友。精刻砚、能画善书,与吴昌硕过往甚密。“愁将旧事提”这里似乎有一层意思是此砚台沈汝谨曾经拥有但丢失过,属于“失而复得”,而具体时间为“乙卯年秋”(即1915年秋天)。
民国时期的爱国将领冯玉祥(1882-1948年)是第三个题跋者。老赵说,沈汝谨拥有此砚两年后去世。但“冯玉祥敬题”的题跋是为何人而题,不得而知。“从这些历史人物的身世上看,砚台似乎流传有序,其中还暗藏着很多交往细节。”老赵认为,这方砚台可能真的是一件“宝贝”。因为“名人砚”=名石(名料)+名雕+名人玩赏,而能得到一方多位名人玩赏过的砚台实属难得。
一席语毕,面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老赵甚为得意。他说,藏界里讲究“雅玩、雅趣”,收藏过程中的不断摸索、学习、考证,增长知识的过程乐趣无穷,仅这方砚台就让他研究了数年之久。
作者:
戴蔚成
金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