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转帖]“民国四公子”张伯驹传奇

1楼
泰山玉 发表于:2012/3/28 9:00:00

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并称为“民国四公子”的张伯驹,不但是集收藏家、书法家、诗词家、戏剧家为一身的奇才,还是一位爱国人士,为了不让国宝《游春图》流落海外,他不惜倾家荡产将其买下。新中国成立后,他将118件国宝捐给国家。至今,张伯驹在海内外的影响依然很大。

不恋仕途酷好书画

在河南省项城市秣陵镇的小学院内,坐落着一处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它见证了一个官宦之家的繁华和落寞。2009年年底,周口市文物普查队考察后认定,这是民国年间张伯驹家的一个中药铺,张伯驹曾在此闲居。

提起张伯驹,人们往往把他想成是一个公子哥,也难怪,他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称为“民国四公子”。

张伯驹,字家骐,号丛碧,1898年生于项城老城乡阎楼村。因伯父张镇芳膝下无子,便被过继给张镇芳。

张镇芳是袁世凯表弟,清光绪进士,历任天津道、长芦盐运使、湖南提法使等职,是满清最后一位直隶总督。清末,中国政局十分动荡,原本大权在握的袁世凯受到排挤,被迫退隐安阳。袁世凯失意之初,张镇芳资助他30万两银子,并担保照顾他的家属,两人的交情更深一步。1911年,袁世凯重新得势,掌控国家大权,张镇芳被委以重任,署理直隶总督。袁世凯成为民国大总统后,他又被任命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掌握河南军政大权。后来,张镇芳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盐业银行。

在这样的家境中长大,家人希望张伯驹进入仕途或者经商,但张伯驹却偏偏酷爱书画。

张伯驹从小就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一部《古文观止》可以倒背如流。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他20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唐诗宋词,脱口而出的就有一两千首。从30岁起,张伯驹开始迷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

张伯驹的收藏不是投资,不为赚钱,最初就是出于兴趣和爱好,藏品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乐趣。

1924年,溥仪逃往长春时带走了历代书画珍品1200余件,宫中其他人也把一些字画据为己有,张伯驹就派人四处收买,买到了被尊为“中华第一帖”的《平复帖》等书画珍品。

卖掉宅院买下《游春图》

张伯驹散尽家财,不让国宝《游春图》流失海外的举动,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游春图》是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距今1400多年,画上有宋徽宗赵佶题“展子虔游春图”六字。画面以青山绿水为主体,生动描绘了许多人物游春情景,被认为是中国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一幅画卷,被称为“国宝中的国宝”。

现为国际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对外友协艺术创作院副院长、新疆文化艺术研究会书画院长、国家一级书画师的张柱堂是张伯驹的嫡孙,近些年为了宣传张伯驹,呼吁筹建张伯驹纪念馆,他四处奔走,了解到张伯驹的不少事。据他介绍,1946年初,在东北地区陆续发现一些故宫散失的书画。时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的张伯驹了解到,《游春图》辗转到了北京古玩商马霁川的手中,要价800两黄金。为了不让国宝流失海外,张伯驹向故宫博物院建议,由故宫博物院买下。但是,故宫博物院无力购买。

心急如焚的张伯驹奔走告知各家古玩商,《游春图》是国宝,谁为了多赚金子,把它转手洋人,谁就是民族败类,千古罪人!马霁川见《游春图》一事已闹得满城风雨,再转手洋人很困难,经多次通融,他同意降价让于张伯驹。

张伯驹和妻子把居住多年的一座宅院卖掉才凑够了买画的200两黄金。彼时,他们已倾家荡产,居无定所。

当时的国民党元老张群知道此事后,捎信给张伯驹,愿以500两黄金求张伯驹割爱《游春图》,张伯驹复函:“张伯驹旨在收藏,贵贱不卖,恕君海涵。”

1952年,张伯驹和夫人潘素,把《游春图》以购时之原价让与故宫博物院。

无偿捐献8件国宝

张伯驹后半生颇为坎坷。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书法研究社副主席、第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和国有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等职。

1956年,张伯驹将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陆机的《平复贴》、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以及黄庭坚《草书》等8幅书法孤品,无偿捐给国家。这8件作品件件都是宋元以前的书画,至今仍是故宫博物院最顶尖的国宝。

《平复帖》是西晋大文人陆机手书真迹,距今已有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七八十年,是中国已见最古老的纸本法书,又是汉隶到草书间过渡阶段的佳作,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

让张伯驹想不到的是,第二年他却被打成右派。张柱堂说,这与康生有关。

当时,在中央主抓意识形态的康生也是一个书画爱好者。一天,康生造访张家,说自己也爱好收藏,提出想看看张伯驹的藏品,开开眼界。张伯驹拿出12幅藏品,康生看后赞不绝口。康生借口其妻也喜欢古字画,问能否拿回去借看3天。张伯驹同意,但是直到半年后,康生也没有归还。

后来,陈毅约张伯驹下棋时知道了此事,便在向周总理汇报工作之余谈及此事。周总理让邓颖超去康家,向康生夫人婉转谈起此事。当晚,康生就派人将古字画送回。

1957年,张伯驹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吉林,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张伯驹又被打成“现行***”,关了8个月后又被勒令退职,发配吉林舒兰插队落户。舒兰县不愿接收两个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张伯驹夫妇只好无奈地回了北京。

1972年陈毅逝世后,和陈毅交情颇深的张伯驹写的90字挽联引起了参加追悼会的毛主席的注意。在毛主席的过问下,经周总理亲自办理,张伯驹才正式落户于北京,被中央文史馆聘为馆员。


“艺苑宗师”

1982年2月26日,张伯驹走完了他84年的传奇人生。

在追悼会上,叶剑英、邓颖超、王震、谷牧等人送去了花圈,赵朴初、夏衍、刘海粟等200多位文化界名人送来了挽联。“爱国家、爱民族,费尽心血一生为文化,不惜身家性命;重道义、重友谊,冰雪肝胆赍志念一统,豪气万古凌霄。”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宋振庭送的这副挽联,是对张伯驹一生的客观评价。

对于张伯驹,后人评价很高。张伯驹一生留下了20余部诗集,启功称他为“天下第一收藏家”,他飘逸酣畅的鸟羽书体与绘画并称双璧,至今无人超越。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先后将118幅古代书画珍品捐献给了国家。如今,《平复帖》和《游春图》成为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2008年,张柱堂到北京看望北京大学杨辛教授。一见面,杨辛就对他说:“你爷爷捐献的《游春图》这次立了大功了。”原来,一直以来,欧洲对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存疑。他们的依据是,欧洲的油画比中国的画早几百年。后来,北京故宫博物馆就把《游春图》拿来,经鉴定距今已有1500年,比西方的油画还早几百年。

张伯驹不但是一位爱国人士,还是我国近现代集收藏家、书法家、诗词家、戏剧家为一身的奇才,被誉为“艺苑宗师”。

在其40岁生日时,为了庆寿并为河南旱灾筹集捐款,张伯驹出演京剧《空城计》中的诸葛亮,请来京城京剧名流余叔岩、杨小楼、王凤卿、程继先为配角,这场演出惊动了全国。很多戏迷专程从南京、上海赶来,成一时盛事。

1998年是张伯驹诞辰100周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出版了《丛碧堂张氏鉴藏捐献法书名画册》,以资纪念。2008年2月28日,故宫博物院、中央文史馆联合主办了张伯驹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

文化部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吕济民,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等各界知名人士出席了座谈会。大家对张伯驹先生的爱国精神及在诗词、书画艺术、文物收藏、戏曲音乐等领域的独特建树和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国画大师刘海粟评价说,张伯驹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赏、诗词、戏曲和书法,伯老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三代人接力建纪念馆

张伯驹去世后,潘素很想为丈夫建一个纪念馆。

张伯驹的童年是在项城度过的,他对家乡念念不忘,一生所撰诗、文、书、画的落款用的都是“中州张伯驹”。他曾为家乡撰写一副对联:“地属魏吴分两翼,乡间舜羽号重瞳。”

1987年10月,潘素带着女儿张传彩回到项城,与当地政府协商建纪念馆事宜。可惜的是,直到1992年潘素去世,张伯驹纪念馆仍是遥遥无期。

此后,身为北京小学教师的女儿张传彩为完成母亲遗愿,继续奔波。

1998年,张传彩去看望在北京住院的张柱堂时,希望张柱堂利用他在文化界的影响,接过这个重任。

2001年,在启功、欧阳中石、史树青、孙轶青等书画家泰斗的帮助下,张柱堂在北京成立了张伯驹文化艺术研究会筹委会。筹委会得到了京城很多文化界名人的支持,也收集了一些张伯驹的资料。

2004年,张柱堂回到了项城。在他的多方奔走下,2005年7月17日,项城市决定筹建张伯驹纪念馆。市长办公会纪要中说,项城是张伯驹先生的故乡,为这样一位誉满中外的杰出人士修建纪念馆,是家乡人民对他的最好纪念,同时,也是提升项城城市品位和文化底蕴的一项必要举措。

因种种原因,纪念馆并没有动工。

2009年3月,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中国社科院刘庆柱等12位科学文化界委员,提交了一份与此相关的提案。

提案中说,张伯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文化名人。在国难当头时,张伯驹为了避免国宝流失,不惜倾家荡产;“西安事变”中,他敦促张学良将军逼蒋联共抗日;解放前夕,伯驹先生积极协助***地下党组织进行和平解放北平之谈判;解放以后,伯驹先生没有将价值连城的118件国宝留给子女,而是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提案建议,在张伯驹的故乡河南省项城市修建一座纪念馆或艺术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柱堂认为,张伯驹是一位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也是一位爱国人士,是家乡的一张文化名片,是周口乃至河南一笔不可复制的独特的人文财富。在他家乡建纪念馆,不但可以弘扬和传播张伯驹文化,也可以提升城市内涵和气质。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521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