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旅行,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掏出纸币被拒收,或者拿到硬币很不爽。在上海没有硬币很是不便,而很多北方城市则以纸币为主。曾经在布达拉宫脚下买酸奶,奉上一元硬币,被练摊的藏族姐姐白眼后坚决拒收。之前没有深究这一问题,今天来试图解释一下。
其实硬币的资历比纸币要老多了,最早使用硬币的地区有安纳托利亚、印度和中国,而直到南宋才有交子。据说元朝之所以短命,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滥发纸币,造成经济危机。
纸币、银行卡虽是大趋势,但是从今天的实用角度而言,硬币适合小面值,这是毋庸置疑的,政府的大方针也是要推行小面值货币硬币化,这是与国际通行的方式接轨的。我去的国家不多,但小面值货币都是硬币,少见中国这样大量发行1元纸币和毛票的例子。那为什么总体而言毛票这么普遍,但有些省市却深爱硬币?
大概看了一下网友的解释,如下:
1、硬币好。硬币干净容易清洗,耐用。便于在公交、超市存包、电话、游乐设施等场所使用。另外:南方潮湿,毛票多次流通容易发霉。一个比较技术性的解释,是长三角地区铸币厂多,而大量运输硬币至其它省份的成本太高,意义不大,所以其实是一个自然产生的现象。
2、纸币好。纸币轻、容易携带,不像硬币掏出来掉满地,不捡怪可惜了的,捡了深感活得太不如比尔盖茨;北方人性格大咧咧,容易搞丢硬币;北方冷,冬天搞不好硬币冻在手上;另外,硬币金属为防止外流,与外国接壤的省市规定,商场如收到硬币,应到银行兑换纸币再进行交易,不建议流通。
但这些解释有的讲不通。比如,硬币干净容易清洗,这件事不限于南方,北方人有时候还爱拿个硬币包饺子。如果说南方潮湿,广东却甚少硬币而多纸币。北方人的手指间隙也没有南方人大,不见得在南方硬币的丢失率就低,天冷冻在手上云云更是不通,人家俄罗斯加拿大人冬天也没见全金属外壳。金属外流的解释也不通,既然发行量如此大,材料自然是钢、铝等常见金属,难道融化了的价值倒比货币面值高吗?当然,共济会偷偷地收集1块钱钢镚儿从而搞垮中国伟大复兴的阴谋咱也是要警惕的。
看来,还是魔都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不畏硬币的麻烦,一贯向国际标准看齐的解释才多少有点靠谱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