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清爽、整洁,不大的校园内,各项布置井井有条,这就是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的金沙街小学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而再稍加留意,金沙街小学与众不同的地方就会明显地呈现出来,那就是这所学校里到处都打着“邮”的烙印。
不必说学校大门口的少年邮局,宣传栏上集邮节的照片,也不必说集邮活动室里的热闹场面,集邮公开课上的新鲜事,单是看看教学楼里悬挂着的名人名言横幅——这些横幅边缘都做成了锯齿状,看上去就像一张张邮票——就知道这所学校和邮票、集邮结下了不解之缘。
被集邮救活的学校
要到金沙街小学,必须先穿过一条阴暗、潮湿而又狭长的隧道。走出隧道来到干净、敞亮的金沙街小学,很多人会生出一种山穷水尽后豁然开朗的感觉。
金沙街小学的发展也有这么一段绝处逢生的经历。
金沙街小学创办于1983年,学生90%都是农民工或下岗工人的子女,因为生源不足,学校规模不断萎缩。2001年,该校只剩下了6个班,学生总共才270人,差一点就被迫关了门。
转折点出现在2002年,当时沙坪坝区教委鼓励课改,要求各学校选择适合自己的特色教学方式。2001年接任该校校长的郭琇找了3个切入点:珍稀植物、科技活动和集邮。
经过权衡,郭校长最终选择了集邮作为学校特色。理由很实在——“花钱少,而且容易普及推广”。
把集邮与教学结合起来,让邮票进课堂,这就是郭琇的想法。经过小范围的实验,从2004年开始,金沙街小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集邮与教学结合的公开课。2006年,重庆市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活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该校顺势向市里申报了“小学教学与邮票结合”研究课题,将这项工作推向深入。
首先,金沙街小学结合邮票提炼了学校的文化精神。“我们的教学理念修改了无数次,最后定为‘方寸修身’,既扣住了邮票这个主题,又反映出我们对培育学生学品、人品的重视,并引申出‘方正为人,寸草春晖’的校训。”郭琇不无自豪地说,“连教委的专家听了,也夸我们的理念提得精辟。”
同时,金沙街小学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编制了全新的教材,将邮票与各学科紧密结合,并提出教学与邮票结合的“四不限”:不限年级、不限学科、不限教学形式、不限课型,“很多学校搞这种特色建设只是做做样子,走个过场,像我们这样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的非常少。我们的工作因而得到教委的高度认可,成为全市推广课题”。
由此,金沙街小学成为当地的一个教育品牌,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学校”、重庆市“留守儿童”示范学校、“课改实验先进学校”等荣誉。现在的金沙街小学已发展到12个班,有学生570多名,学校软硬件环境都发生了彻底变化。
爱上集邮的孩子们
集邮让金沙街小学起死回生,而对于在这里上学的孩子们,集邮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呢?
首先是丰富、活跃了他们的课堂。据郭琇介绍,邮票进入课堂实现了四大教学辅助功能,即创设情境、补充教学资源、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比如语文课,我们用邮票来佐证唐宋诗词;数学课上我们的应用题都设计成和集邮相关;再比如美术、音乐课上,学生可以欣赏美丽的邮票,有时老师还让他们学邮票上的人物造型跳舞、唱歌”。因为邮票、集邮,金沙街小学的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找到了别样的趣味。
学生时期是培养一个人兴趣爱好的极好时期,沉浸在浓厚的邮票文化氛围中,金沙街小学的孩子们顺理成章地爱上了集邮。他们画集邮漫画、收藏邮票,学校还特意为他们组织了跳蚤市场,让他们有一个展示、交换藏品的平台。也许他们的收藏里没有珍品,但每一枚邮票在孩子们心目中都是无价之宝。
2009年4月,沙坪坝少年邮局在金沙街小学成立。这个少年邮局的所有成员,都由学校的学生担任。尤其是少年邮局局长的竞选,每次都非常激烈。所有候选人要通过演讲,讲述自己对集邮的热爱以及对少年邮局工作的理解,最后由全体学生投票决定局长人选。
少年邮局的局长一年一换,张琳琳同学是今年新上任的第三任局长。“我们主要负责学校里老师、同学信件的收寄和邮票的销售,有时也到磁器口、红岩广场去宣传集邮。”对做好邮局工作,张琳琳信心十足,“我们都到沙坪坝邮局接受过培训的,平时还有辅导老师帮忙,所以一定没问题啦。”
“少年邮局的工作锻炼了孩子们的社会实践能力。”郭琇对此评价道,“他们真的很能干。”
让集邮事业后继有人
金沙街小学的集邮活动搞得有声有色,重庆市集邮协会功不可没。
早在2003年,沙坪坝区邮协就与金沙街小学联合开展了集邮活动;其后,重庆市邮协对该校的集邮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
“集邮进校园活动一直是邮协的重点工作之一,如果邮协和学校密切配合,一起努力,就会起到1+1﹥2的效果。对金沙街小学,我们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支持、帮助。”重庆市邮协秘书处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是派专人到学校进行辅导。比如他们搞集邮与教学结合时,我们应邀为学校老师讲课,传授集邮知识。二是支持他们开展活动,学校的每一次集邮活动,我们都有参与。该校从2009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集邮节,我们每次都组织集邮爱好者参加;他们办集邮展览,我们就提供相关邮品;他们编制教材时,我们也提供了大量资料,并帮助他们审稿。三是为金沙街小学的集邮建设进行宣传、推广,组织其他学校到他们那里参观学习。”
金沙街小学是“集邮进校园”工程的典范,但绝非唯一成功的例子。据介绍,重庆有9所中小学校获得了“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称号,除金沙街小学外,璧山中学等另外8所学校的集邮建设也各有特色。重庆市邮协正积极发挥这些学校的带动作用,力争让集邮文化走进更多的中小学校。
“有一回我们邮协开会,到场的全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位老会员感慨地说‘要是我们这批老人不在了,以后还有人喜欢集邮吗’。”重庆市邮协另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讲述了这个故事,意在强调培养青少年集邮队伍的重要性,现在集邮进校园活动的开展逐步取得成效,让他们看到了光明的未来,“通过集邮进校园活动,学生的素质提高了,知识面扩大了,还培养了健康的兴趣爱好。他们喜欢上集邮,加入集邮队伍,集邮事业也就后继有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