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2012中国集邮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圆满落幕

1楼
我是小散 发表于:2012/5/2 16:11:00

本报讯 4月23日,2012中国集邮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在国家博物馆五楼白玉厅举办,来自中宣部、外交部以及航天、邮政、体育、科技等系统的领导、专家应邀出席论坛,全国各省级集邮公司经理也参与了本次论坛活动。

据论坛主办方中国集邮总公司介绍,本次论坛是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落实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关于“邮政企业要当好集邮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推动者”、“创新集邮业务发展模式、积极打造集邮文化品牌、引导构建集邮文化产业链、不断拓展集邮文化市场”的指导精神,经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批准而举办的。

在赵忠祥先生幽默、风趣的主持下,白玉厅中欢笑不断。中国集邮总公司总经理刘燕明首先致欢迎辞。随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丕征、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发行部副总经理高山、中国集邮总公司总经理刘燕明、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秘书长刘佳维共同启动了论坛开幕仪式。

李丕征在讲话中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举办这个论坛是希望能以文化产业发展为背景,碰撞思想火花,共谋发展大计,推进集邮文化产业建设,是一项极富深远意义的活动。刘佳维介绍了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相关情况,并表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对协助促进中国集邮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论坛特约嘉宾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卢树民、***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张希贤、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就论坛主题,从不同的学术角度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卢树民以外交封十余年发展历程中的真实事件,阐述了集邮文化在政治、外交等领域的作用及未来发展。张希贤对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讲述中国正迎来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集邮文化产业发展的唯一通道。马未都从自己最早的收藏爱好——集邮,谈到信息化时代邮政的行业处境和邮票所具有的永恒魅力;从幼年时形成的爱好在人们一生中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讲到促进青少年集邮对发展集邮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下午,赵忠祥同特约嘉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文化创意产业执行主任李季、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教授、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李近朱进行了集邮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题访谈。三位嘉宾从不同的视角,站在各自学科、行业的高度,对中国集邮文化产业发展献计献策。如李季提出建造集邮文化产品矩阵对中国集邮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金元浦诠释了集邮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探讨了集邮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李近朱从一个集邮者的角度讲述了“集邮有惊喜”的亲身经历,提出“中国集邮总公司要为集邮者服务,但不能只为集邮者服务”的观点,并建议中国集邮总公司加强具有社会市场需求的集邮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

中国集邮总公司总经理刘燕明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中国集邮在发展传统业务、服务国家大事要事方面展现出了特有的文化形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是中国集邮的光荣责任。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胡主席总书记亲笔为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的纪念封题词,小小的纪念封成了党与人民紧密相连的政治文化纽带。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集邮发行的产品成为人们珍藏辉煌盛事的历史见证。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文化需求的提高,集邮又以其大众根基的文化特征受到了社会的热捧。中国邮政为使集邮业务健康、稳步发展,积极推行了“总量控制,适度从紧”的发行政策,使邮票和集邮品的稀缺属性得到了回归。关注集邮、参与集邮、热爱集邮的各方人士日益增多,集邮文化市场日益兴旺繁荣。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成庆利)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766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