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邮市杂感录2 也谈谈贺年片的衰亡

1楼
我是小散 发表于:2012/5/31 13:39:00
 昨天闲来无事翻看论坛上的帖子,偶然发现对贺年邮资片的关注多了起来,这是好事儿啊!不管是捧着唠的还是贬者唠的,都说明贺年片不再是无人问津的“邮垃圾”了。尤其是看了上海华先生的四谈贺年片的兴亡,更是觉得不得了,贺年片小小纸片又有何德何能去惊动赫赫有名的邮坛大师华先生,还让华先生连编累牍的发表'N'评。我要是贺年片肯定是会受宠若惊的。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都有保留各自不同的看法的权利。对于华先生对于投资贺年片风险的提醒,我觉得出发点还是善意的。虽然站的角度不同看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按说贺年片这东西在发行这30来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是被当成边缘板块看待,几乎是无人问津的,不太叫人“待见”的丑小鸭。当然野百合也有春天。它有几次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比如:91年大潮中炒过84年鼠片(从100元炒到1400元),97年大潮中炒过“97牛白片”和“梅兰竹菊白片”(分别从10元和9元炒到220元和880元),2006年炒过有损国格的05年“鸡错片”(从20元炒到320元)。2009年以后炒作被叫做片红的“错爱片”。(从10元炒到320元)现今又炒作错误百出的2012年“龙片”。(售价37.8元/套炒到现在的350元)。参与者众多。与邮市里其他任何品种一样,炒作之后套牢者也不少。但与其他邮票板块不同的是,贺年片炒作之后很少有哪个品种从那里来到哪里去的。一般都比原始价位高许多倍。这是由于这个板块特殊的性质决定的,他的特殊性就在于贺年片是唯一一种还能保留着纯朴的邮品气质的品种,敞开销售,大量消耗,存世量急剧减少。投资市场上历来讲物以稀为贵,量少则价高,无可非议。任何一个品种的好坏,价格的高低都不是因某个人或者某一群人的好恶而决定的,市场才是试金石。毋庸置疑,投资贺年片同投资其他任何品种一样,都具有风险。对于风险的规避就看各自的道行了。钱是自己的,挣钱也不给别人,所以谁提醒也没用,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不能蛮干但也不能因噎废食。

至于说贺年片是日薄西山的品种,我看属于庸人自扰。现代科技再发达,也免不了有人愿意使用这种小纸片来表达敬意。互道珍重。贺年片这个东西在中国存在和使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我国使用贺年片的历史相当久远。古代的拜年贴其实就是贺年片。据文字记载,“拜年帖”在唐代就已经盛行。催生“拜年帖”广泛使用的直接原因,除了显示身份、联络感情之外,还因为当时人们厌烦了见面拜年的繁文缛节,没有足够的时间往来拜访见面交流。于是干脆改用帖子拜年。宋代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对于那些平时往来较少的亲戚、关系一般的朋友、应酬不多的同僚或者生意伙伴,写张“拜年帖”派人送去,也算是过节没有忘记对方。
北宋年间,名帖收藏家开始出现,并将所藏选刊刻石。如《游宦纪闻》记载的《元佑十六家墨迹》,就是最古老的一部名帖集。其中著名词人秦观的《贺正旦》帖,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名人“贺年片”,也就是“拜年帖”。而到了明代,投谒拜年成为普遍的交往形式,礼仪的成分多于情感的内容。当时著名文人文征明,在他的一首题为《贺年》的诗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由此可见,“拜年帖”当时已经被大众广为使用。直至今日更加广泛的被普通百姓广为利用。
属于现今邮票和邮品的祖宗辈儿的东西,他能够在一千年来长盛不衰而且发展到今天愈演愈烈,说明什么问题?说明社会的进步,文明在发展。现今使用贺年片的人 很少有人会去计算它是否比打电话还要耗费成本的,在她们看来花2元钱买一张贺年片比花1毛钱打个电话更正式,更对收件人表示尊重。

我国使用贺年片的历史相当久远。古代的拜年贴其实就是贺年片。据文字记载,“拜年帖”在唐代就已经盛行。催生“拜年帖”广泛使用的直接原因,除了显示身份、联络感情之外,还因为当时人们厌烦了见面拜年的繁文缛节,没有足够的时间往来拜访见面交流。于是干脆改用帖子拜年。宋代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对于那些平时往来较少的亲戚、关系一般的朋友、应酬不多的同僚或者生意伙伴,写张“拜年帖”派人送去,也算是过节没有忘记对方。
北宋年间,名帖收藏家开始出现,并将所藏选刊刻石。如《游宦纪闻》记载的《元佑十六家墨迹》,就是最古老的一部名帖集。其中著名词人秦观的《贺正旦》帖,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名人“贺年片”,也就是“拜年帖”。而到了明代,投谒拜年成为普遍的交往形式,礼仪的成分多于情感的内容。当时著名文人文征明,在他的一首题为《贺年》的诗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由此可见,“拜年帖”当时已经被大众广为使用。直至今日更加广泛的被普通百姓广为利用。
属于现今邮票和邮品的祖宗辈儿的东西,他能够在一千年来长盛不衰而且发展到今天愈演愈烈,说明什么问题?说明社会的进步,文明在发展。现今使用贺年片的人 很少有人会去计算它是否比打电话还要耗费成本的,在她们看来花2元钱买一张贺年片比花1毛钱打个电话更正式,更对收件人表示尊重。

我倒是觉得世界越是进步,贺年片的前途越是光明。如果社会倒退到原始社会的话那么贺年片也许真的会消亡。原始人dao耕火种绝对是不会使用贺年片的。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57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