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收藏世界中,有一个可爱的“熊猫乐园”,它给我们一家带来了无穷的温馨和快乐。
我与“熊猫”的真正相识,也许是一种缘份。十多年前的一天,我路过市区的一家银行,只见门口排着一条长龙。停车一问,说是正在出售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熊猫金银币。当时,我虽然在收集流通纪念币,但对金银币却几乎一无所知,因为自己属于工薪阶层,经济收入有限,不敢贸然涉足。这一次,看到这么多人排队,便心血来潮,怀揣着购买VCD的“家庭专款”,也去凑个热闹。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竟是最后的一位幸运者,后面还有二三十人,却只能望币兴叹。当场不少人要我加价转让,我一概婉言谢绝,赶紧抱着“国宝”回家,让全家人分享快乐。
回到家中,妻子和孩子见了也很喜欢,都夸我随机应变、果断决策。大家抢着用放大镜反复观赏,爱不释手。此后,我开始学习有关中国金银币的知识,对收藏熊猫金银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十几年来,我坚持“量力而行,重在鉴赏,怡情益智,寓乐于藏”的原则,通过购买、交换、网上参拍等方式收藏熊猫金银币,孜孜以求,积少成多,至今藏品逾百,虽离既定目标尚远,倒也蔚为大观,颇像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熊猫乐园”。有的朋友听说我收藏熊猫金银币,问我值多少钱?我答曰:“不知道。”问者表示不信。收藏金银币,增值潜力大,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许多局外人不知道或者不理解此中还有许多金钱以外的东西,那就是收藏者在与藏品的对话或心灵沟通中所收获的精神硕果,这是无法估量的。记得金银币大涨那一年,买进卖出,即刻赚钱,我却无动于衷。有人找上门来,愿以发行价的5倍收购我的全部熊猫金银币。我回答得很干脆:“免谈。”而妻子的语气更是坚决:“不卖就是不卖!”真是夫唱妇随,志同道合。
“熊猫乐园”为我的退休生活增添了高雅的情趣,也让我享受到另一种天伦之乐。记得有一天,我正在玩赏一枚刚刚收藏的熊猫彩银币,忽听小孙子源源在一旁“大熊猫!大熊猫!”地叫了起来。我十分惊喜地问他:“你怎么知道这是大熊猫?”源源颇为自豪地回答:“幼儿园里的画书和玩具都有大熊猫,我们小朋友都喜欢。”我深情地抱起小孙子,让他坐在膝上,一边参观我的“熊猫乐园”,一边给他讲述熊猫的故事。看到源源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心里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快慰。然而,小孙子却出其不意地提出了一个问题:“爷爷,大熊猫身上为什么有一块白、一块黑的呢?”面对只有5岁的源源,我不知如何作答,因为对于启蒙时期的幼儿来说,任何枯燥的说教都不能满足他们天真烂熳、充满幻想的心理。所以,我告诉他:“爷爷还没有搞清楚,也要学习新知识。”我翻遍家中藏书,没有结果,又去市图书馆“泡”了半天,终算找到了一个凄美的童话。于是,我把源源抱在怀里,绘声绘色地给他讲了这个凄美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熊猫妈妈领着一群熊猫宝宝在竹林里玩耍。忽然,一只凶恶的豹子向它们扑来,要把熊猫宝宝吃掉。这时,一个名叫洛桑的藏族姑娘看见了,便勇敢地举起砍刀与豹子搏斗。熊猫宝宝终于得救了,但洛桑姐姐却因伤势过重,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当洛桑的三个妹妹采来鲜花,为她们的姐姐举办葬礼时,熊猫妈妈也披着两条黑纱赶来了。因为熊猫妈妈非常悲痛,眼泪染黑了她的眼窝,披着的黑纱也变成了身上的黑毛。从此以后,大熊猫就变成了现在的模样,更加惹人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熊猫乐园”不断扩大,成员也越来越多,有金币、银币,有本色,也有彩色,还有各种加字的,大大小小,好不热闹。为了便于观赏,我还运用自学的电脑技巧,把它们逐个进行扫描,并衬以各种表现熊猫生态环境的彩图,配上背景音乐,制成一本独具魅力的“熊猫像册”。不仅查找迅捷,而且还能自由放大,各个细部,乃至熊猫的每一根毛发,都可十分清晰地展现。我的这一“独创”,有幸荣获“家庭级”的表彰。每逢“熊猫乐园”增添了新的成员,或是谁的生日,我们都会在欢庆之余,打开电脑,点击鼠标,集体游览“熊猫乐园”。此时,大家犹如身临其境,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此文于2007年荣获中国金币总公司举办的“我与中国金银币”有奖征文活动纪念奖,刊于《我与中国金银币获奖征文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