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盛世收藏:文雅的暴利

1楼
我是小朋友 发表于:2008/1/3 10:27:00

  2007年,人们之间的谈话大都言必称投资。当大多数资金汹涌着奔向金融与房地产投资时,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正在悄然酝酿着。中国的富人阶层正在越来越富有。今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中国富豪已有66位,较去年的15位有大幅增加。与此同时,中国的富豪阶层已经开始将资本追逐的游戏拓展到新的领域。

  最新发布的梅摩指数显示,艺术品的5年和10年期回报率首次超过股票。与狂热的2006年相比,尽管2007年的艺术品市场略显矜持,却呈现出“低成交率、高成交额”的特点。业内人士分析,理性的持续增长,背后的真正力量实际是大资金、大企业的强力介入。在中国正在经历的第四次收藏高潮中,中国的富豪阶层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显得更积极、更投入。

  聚资收藏:资本的新兴游乐场

  中国经济持续高温带来的热效应,不仅仅反映在股市与楼市。积极稳妥的大投资家更懂得“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在金融、地产上的投资之外,艺术品收藏持续升温。刘小东的巨幅油画《三峡新移民》被俏江南的老板张兰以2200万元捧走;上海的房地产商也在艺博会大张旗鼓地买下“思想者”和“大拇指”雕像……

  只需一个事例即可说明越来越多的富豪将目光投向艺术品收藏的真正动因。莫奈的《睡莲》在历史上只交易过三次,1960年有人以5万美元购入,1999年以2200万美元转让给美国某通讯公司,2002年该公司因财务问题抛售此画兑现1800万美元。在这42年里,美国股市下跌12%以上,那么扣除两次拍卖的交易手续费用,持有人的损失仍然低于股市等量投资的损失。

  或许印证了“盛世收藏”的老话,经济快速增长的财富效应背后,收藏成为富豪阶层越来越看好的资本逐利游戏。按照“三五年一盘整,十年新一轮”的规律,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也正在进入最好的年份。从1993年开始,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日趋活跃,拍卖成交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中国拍卖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艺术品拍卖成交额从2003年的25亿元人民币攀升到155亿元;2006年,中国排名前100名的拍卖公司的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达105.6亿元人民币,前100家公司的拍卖总场次为670场。短短几年时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在全球的艺术品市场上,中国买家也正成为艺术品收藏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并且成为“传统中国艺术”的重要消费人群。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购买者正在世界各地对中国艺术品提出高额报价。在许多艺术品拍卖中,中国买家的出价甚至比美国高30%,由此带动了全球市场中国艺术品拍卖价格的上升。事实证明,收藏在经济大热下的中国,已经突破了民间收藏的涵义,更像是一场富豪间的逐利游戏。

  据业内人士透露,仅仅在江浙一带,投入资金过亿元的“收藏家”就有二三十位之多。单单从资金规模来看,已经不是普通的收藏规模。新富豪群体将越来越多地投身艺术品市场,获取长期高额利润是其一,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通过大量资本的介入,打造一个他们可以左右的艺术品新市场。

  力量解构:收藏市场新顽主

  在资本搅动的收藏大军里,新富豪是近年来较为活跃的一支。按照历史沿革,南北收藏形成的博弈之势依然存在,但最大的划分显然已经不再集中在地域上。资本力量的大小悬殊、收藏的动因所在,将正在兴起的第四次收藏高潮做了新的势力划分。

  提及收藏,血统最纯正的莫过于一些资金雄厚的机构,比如国家经营的博物馆和各地的文物公司。公立机构介入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可以追溯到199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以1980万元和880万元成功收购北宋张先的《十咏图》和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这些机构主要是履行国家文物保护的职能,收藏一些出土文物,也经常在国内收购一些有重要价值的艺术品,拥有艺术品的种类和数量最为丰富,不向外卖。

  其实目的单纯的收藏家,收藏的目的更多的来源于爱好与痴迷。遇到心仪的藏品很可能倾情出资收购,投资的意识并不浓烈。尽管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但还没有进入资本操作阶段,最多就是以藏养藏。

  而近年来真正活跃在艺术品等收藏市场上的,当属国内一批企业和企业家。北京保利集团、大连万达集团、深圳博雅、吉林彩虹、沈阳东宇在多次拍卖会上都表现得非常积极。

  而收藏投资在公司内部也已经形成共识,这些集团往往聘有专人进行收藏投资,在资金富余时,进行大规模的收藏投资。这样一方面是对可流动资金进行再投资,一方面也成为资产保值的重要手段。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投资群体中,民营企业是发力最狠的一股。据北京博众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刚透露,参与拍卖的企业大多是房地产、证券、金融和各种做实业的企业,其中民营企业占了70%~80%。配合企业进行艺术品收藏投资,如德意志银行等也提供相关服务。

  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地方出产大量的艺术家,然而只有文化积淀深厚加之富庶的地方会有艺术的繁荣。实际上中国古来就有盛世收藏的传统,除上述主流力量之外,企业家、新富豪投身收藏,成为新顽主就不奇怪。南京天地集团老总杨休,目前已投入7亿元资金,收购了以近现代书画为主的艺术品5000多件,联合南京的老板谢嘉林、杨朝军、陆军一起建立了江浙一带最大的私营博物馆——长风堂博物馆。北京瑞宝赛博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邢继柱,原在中关村(爱股,行情,资讯)做电器公司老总的赵庆伟都是以私人资本玩转收藏市场的主。

  投资艺术品,修身养性,资产保值,只是一说。以投资为目的的收藏,更多的是看重一般人玩不起的暴利。上海新理益集团的董事长刘益谦坦言自己并不太懂艺术品,却在艺术品收藏方面表现得异常强悍。1994年,刘益谦以286万元拍下陈逸飞的油画《山地风》;2004年,又以365万元的成交价,创造了吴冠中油画作品在当时中国内地拍卖的最高价;今年北京匡时春拍中,他又看中了青年雕塑家向京的作品《彩虹》,并用286万元的成交价创造了雕塑作品在中国的最高成交价。关于艺术品投资,他更相信自己的直觉,并且认定这确实是一种文雅的暴利形式。

  与一些高调的收藏投资相比,低调的企业家私人收藏在新富豪圈中正在盛行。这或许已经不是一种经营财富的方式,而更多的是财富膨胀年代的资本新势力划分。

  长线投资:比拼耐力的高收益

  刚刚在北京结束的嘉德四季拍卖会上,总成交额超过1.1亿元人民币,算是为今年嘉德拍卖业绩画上圆满句号。即将到来的2008年,仍然给人以信心。从2007年市场的理性回归看,持续的狂热暂告一段落,理性中的持续增长似乎更让人内心踏实。

  从1961年至今的半年平均回报率来看,艺术品和股票很接近。如果用半年回报率变化的标准差来衡量风险,则最近10年,艺术品不仅平均回报率更高,而且其风险第一次与标准普尔500接近。

  最新发布的梅摩指数还说明一个问题,长期持有艺术品可以降低风险而不会影响收益,艺术品收藏的赢家绝对是长线收成者。

  据1999年6月美国《十年内投资家赢利的报告》统计,投资股票利润为17.3%,公债为12.6%,钱币为7.3%,房地产为4.4%,投资当代艺术的得益率是21.7%,现代艺术24%,印象派艺术21.6%。梵高的一幅《蓝蝴蝶花》曾经创下了售价5300多万美元的纪录,这幅画上次转手的时间是1947年,售价不到10万美元,40年后,价格翻了500多倍。

  按照国际通行的说法,一个国家艺术品市场的启动条件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2000美元,2007年的财富闪电增长无疑给收藏大热添砖加瓦。

  针对近几年来撑起中国艺术品市场半壁江山的油画市场,北京中诚信拍卖公司董事长初征认为,这与中国成为第六大经济国的现实是相称的,体现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前景,而油画市场还将上攻的趋势也是明摆着的。著名油画家艾轩也表示,“在未来可预见的3到5年间,油画市场依然会呈现上升趋势”。

  2007年对于财富膨胀的新富豪与收藏大潮确实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既没有2005年的高调跃进,又不乏大手笔的持续跟进。大热背后的理性回归,既可以当做国内艺术品市场逐步成熟的标志,也可以帮助后进者更清晰地看到,作为长期投资的资本游戏,收藏逐利才刚刚开始。

  而针对全国现有7000多万人收藏大军,著名学者叶佩兰觉得这种现象不太正常,该泼泼冷水。作为一种投资方式,收藏依然存在风险。有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握不好,投入在收藏中的财富就像阳光下的冰山,不断地蒸发消失,并且不易察觉。

  一个名词:“企业艺术”市场

  社会学家霍尔曾经指出:“企业对艺术品的购买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企业艺术’市场。这个市场本身也遵循着‘金钱话事’的逻辑。于是,艺术日益被有钱购买它们的个人或群体所塑造。”

  企业的收藏行为通常开始于企业利润丰厚、现金流充足的时候。而在企业经营的困难时期,或者企业控制权发生变革的时候,企业通常会出售这些艺术品。在中国,保利集团、万达集团、今典集团、中凯集团、天地集团、金轮集团……都开始涉足收藏。

  两组数字:219亿、34.6%的增幅

  2006年价格在千万元以上的拍品不过90余件,而2007年各地仅春拍就出现了70多件超过千万元的拍品。

  2007年中国共有114家拍卖公司举行了771场(次)艺术品拍卖会,共成交了219.49亿元。与2006年163.09亿元的成交总额相比,增幅达34.6%。

  三个动机:投资、个人兴趣、避税

  1.作为投资工具

  在许多商业人士和金融家看来,艺术品显然是一种不错的投资工具。事实上,国外的许多银行都把3%左右的利润用于艺术品投资。例如德意志银行下属的250多家分行就在进行着公开的艺术品投资。迄今为止,该银行已经收藏了超过10000件艺术品,比德国现代美术馆的艺术品数量还要多。

  2.满足高层需要

  《企业艺术》一书的作者马托瑞纳在对1000多家美国企业的收藏行为进行调查后发现,超过70%的企业都宣称,该企业的收藏行为源自CEO的个人兴趣。中国企业也同样如此,像天地集团董事长杨休就坦言:“开博物馆一方面是我的个人爱好,另外,也是天地集团在文化产业的尝试。”出于类似的原因,富华国际集团创办了北京紫檀博物馆,金轮集团创办了金轮艺术馆……

  3.通过收藏避税

  一些企业将艺术品投资的开支算作该企业的“经营设施”项目,摊入到企业的经营成本中,以此减少企业在账面上的赢利数额。由于“经营设施”年年都要折旧,最后将折得所剩无几,成为零资产。然而,艺术品实际上却未必在贬值(甚至在不断升值),最后还可以合法地转归个人。某些企业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减少甚至规避税收的目的。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781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