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十年一珍邮。。。。。。清明上河图

1楼
我是小散 发表于:2012/7/27 16:16:00
  2006年6月26日,第11届政府间邮票印制者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国际上最高邮票印刷技术的交流大会,也是展示各国珍稀邮票风采、评选世界最佳邮票的盛会,有16个成员国选送了64套邮票,参加角逐7项最佳邮票大奖。
  第一次作为东道主的中国,推选出近年来发行的优秀邮票来参加评比。人们都十分关注我国选送的邮票能否在这次大会中脱颖而出,也更关注邮票背后的曲折故事……
  □1840年,随着近代邮政事业的兴起,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在英国诞生。而在世界邮票大家庭里,中国则是一位后起之秀。
  邮票,既是国家发行的邮资凭证,又因其浓缩了历史进程,凝聚了各国文化,反映了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而被称为“国家名片”。
  世界各国都争相把如此“名片”印制得更加精美,因此,小小的邮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水平。
  1878年,当时的中国海关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试办新式邮政,发行了一套3枚的邮票。
  邮票图案正中绘有一条五爪龙,衬以云彩波浪。“龙”体现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当时清朝最高统治者的象征。邮票的面值用银两计算:1分银为寄印刷品邮资;3分银为寄普通信函邮资;5分银为寄挂号邮资。这是我国邮票收藏界著名的“大龙邮票”。
  “大龙邮票”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在邮票发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而十分珍贵。
  不过,由于当时我国印刷技术的极端落后,清代甚至民国时期,我国发行的邮票绝大多数都由外国代为印制。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才逐渐具备独立印制邮票的能力。
  1986年,国际邮政界的一件大事是创办了“政府间邮票印制者大会”,每两年一届,至今已举办到第11届了。
  在历届大会上,我国印制的《中国兰花》邮票、《杉树》邮票、《韩熙载夜宴图》邮票连续获得过最佳胶印版邮票奖;中国承印,中国和埃及联合发行的《古代金面罩头像》邮票,获得过最佳影写邮票奖;在上届大会上,我国选送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本票,又被评为最佳创新邮票。
  □现在,我国又选送了《洛神赋图》和《清明上河图》两套传统名画邮票。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清明上河图》从传统名画走上邮票的这个过程,却经历了漫长的10年光阴。
  据介绍,《清明上河图》邮票采用了新的工艺、新的印刷设备、新的纸张、新的油墨,创新研制而成,其雕刻版的规模在中外邮票印刷史上居第一位。
  因此,《清明上河图》邮票被许多专家誉为目前我国印得最好的一套古代名画邮票。而且,它还承担着一项历史使命,力争在我国传统弱项(雕刻版和混合版邮票)方面取得突破。
  中国古代传统名画,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将它们搬上邮票,邮票画面显得赏心悦目,韵味悠长,因此深受集邮爱好者的青睐,一直是新中国发行的特种邮票的首选。
  不过,在拥有千年历史的中国古画长廊中,应该首先选择怎样的名画印制成邮票呢?
  北宋徽宗时代皇家画院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一幅传世杰作在中国古代传统名画中最为脍炙人口。这就是《清明上河图》,它完整纪实地描绘了当时东京汴梁城的繁华喧闹景象,堪称北宋时期一幅珍贵生动的市井风俗画。
  早在1995年,国家邮政局就将这幅家喻户晓的名画列入了邮票选题计划。
  将一幅传统名画搬上邮票,必须首先进行图稿设计。这一任务落到了国家邮票印制局图稿编辑部的专家们身上。然而,他们却遇到几大难题。
  要把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逼真完整地搬上邮票,仅凭那些公开的经过多次翻拍的图片资料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切实还原真迹,甚至体现古画陈旧发黄的韵味,图稿编辑部的专家们多次寻求故宫博物院的支持,最后,专家们得到了《清明上河图》原画的分段拍照底片。
  因为遇到了照片衔接和损失清晰度的技术问题,设计师们都感到非常棘手,但他们通过个人的辛勤和智慧,最终克服了这一难题。
  1995年7月,3位设计师共提交了4套方案,其中图稿编辑部王虎鸣设计的图稿得到专家们的一致通过。
  《清明上河图》这幅传世名画,采用中国画的工笔绘画方法,整个墨线条占到画面的绝大部分,色彩则显得单纯。这种特点最适用于雕刻法,因为雕刻法突出的便是点和线。
  在上世纪的90年代,我国主要是人工雕刻:先由雕刻家在一块钢版上用手工精雕细刻图案,每一点每一线,丝毫不能出错,成功的钢版都是细腻完整的版画艺术品,最后,钢版将成为印刷邮票的母版。
  但是,《清明上河图》作为罕见的长卷绘画,人物众多,景物庞杂,要想仅凭手工,不出一丝差错,在钢版上完整地雕刻出来,对雕刻师们来说可谓是难以胜任的浩大工程。
  最终,我国最高邮政管理部门国家邮政局在审核《清明上河图》图稿时,因顾及当时的印刷条件不足而不得不将它搁置下来。结果,这一搁置就是10年。
  □在搁置多年之后,最终《清明上河图》又是如何被印制成邮票的呢?说起来还得回溯到2004年。
  2004年,我国决定首次承办政府间邮票印制者大会,为了给大会准备精品邮票,国家邮票印制局将目光再次投向了《清明上河图》设计方案,由此,“《清明上河图》精品工程攻关小组”成立。
  王虎鸣重新从故宫博物院调来了《清明上河图》的数码照片,虽然仍是分段拍摄,但因为今天电脑制作的普及,当年困扰设计者的画面衔接已经不再是难题了。王虎鸣和电脑技术人员运用专业绘图软件,来进行画面衔接,并保证色彩、清晰度、线条等等的完美结合。
  不过,将一幅长卷古画高度浓缩成方寸大小的邮票,必须删繁就简而不损害古画的原貌,这就需要设计者具备深厚的美术修养,能够把握古画的神韵。
  经过10年多的磨砺,王虎鸣对邮票设计的实现,已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如果我们10年前一定要去做,技术上达不到,再好的图稿,再好的设计,再好的创意,也只是纸上谈兵,它仅仅是一个图稿,不能成为一个邮票,因为邮票的终端画笔不是我们的毛笔,是印刷机,这是一个最核心的问题。
  □邮票印制的另一个关键工序是制版,邮票设计者的构想能否完美落实,取决于制版的精细程度。
  把《清明上河图》搬上邮票,必须将这幅长卷巨作缩小10倍,制作出雕刻版来。
  10年前,正是受到人工雕刻的局限,设计方案无法实现。今天,我国已经掌握了激光雕刻的手段,制版者利用高科技设备,将画中人物和景物变成线条,再对照原画对这些线条进行调整。
  《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之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仅人物就多达100多个,每个人物姿态各异。但由于原画年代已久,一些线条模糊缺失。制版者必须把原稿图像放大,一点点地勾勒和修整,这仍然是需要耐心和技巧的工作,如果有误差,就会改变原画的内容和风格。
  雕刻版电子文件制作完成后,高科技含量的激光雕刻机能依据它自动雕刻到钢质印筒上,这是付诸印刷前的关键环节。
  雕刻印筒的精细程度决定着印刷成品的质量。高科技的手段能够使线条的宽度和线与线之间的距离精确到0.4微米,比头发丝还细许多倍,远远超越了传统手工雕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明上河图》邮票最终能够付诸印刷还离不开一项大型设备的引进。
  2003年,国家邮票印制局从德国引进了格贝尔胶雕机,这种胶雕机综合了胶印和雕刻两种印刷方法的优点而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混合胶雕印刷法。
  新时期胶雕工艺的出现,为我国邮票印刷填补了一项空白。
  在历经10年摸索之后,2004年10月,《清明上河图》邮票正式公开发行,集邮界为之轰动。
  《清明上河图》全套邮票分3个段落,9枚邮票,每枚都可独立观赏,自成一景。
  整套邮票雕刻印刷的特点很显著,线条印刷厚实,饱满立体,没有断线发花的弊病。对于树林、船舶、桥梁的描绘,对于汴河水流的刻画,对各种人物、车马不同动态的勾勒,对于城楼、屋顶大线条的雕刻,都密而不乱。在中外邮票印制史上,《清明上河图》邮票雕刻版的规模是迄今为止最大的。
  《清明上河图》邮票同样集成了最新的防伪技术,在荧光灯下,可以看到隐藏的荧光喷码,和分布于特殊的纸张表面的微细线条,票面印章使用特殊油墨,熠熠发光。
  □2006年6月30日,第11届政府间邮票印制者大会在上海黄浦江畔举行颁奖晚宴,诸多大奖已经产生,即将揭晓了。
  经过各国代表的秘密投票,此次共有3个国家获得殊荣:奥地利的一枚水晶题材的邮票,创造性地在邮票上镶嵌水晶,营造出亦真亦幻的意境,从技术上解决了水晶和纸张结合的牢固性问题,被评为最佳创新邮票;
  丹麦的安徒生诞生200周年邮票,因为雕刻的艺术性而被评为最佳雕刻邮票;
  奥地利的一枚邮票全景式构图,气势宏大,色彩丰富生动,轮廓鲜明厚重,最终获得多数评委的青睐而被评为最佳混合版邮票;
  奥地利的一套邮票,整体呈十字架形,构图新颖,与它的宗教主题十分贴切,它被评为最佳连票。
  在这届大会上,中国的传统优势项目继续大放异彩。祖国边陲风光邮票和鸡血石邮票被评为世界最佳影写和最佳胶印邮票。但令人遗憾和颇感意外的是,我国一致寄予厚望的《清明上河图》邮票最终只得到第二名,与最佳混合版邮票失之交臂。
2楼
lxy01 发表于:2012/7/27 17:37: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86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