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荆楚邮情”征文】乐为邮人“缝嫁衣”(武汉·王继红)

1楼
我是小散 发表于:2012/7/31 13:47:00

在湖北省邮协成立30年、省邮协出版会报会刊21年的历史过程中,我曾有幸担任过长达6年的会报客座编辑。回顾这段令人难忘的编辑经历,我心中常常激起快乐与欣慰的浪花!

1990年10月20,广大集邮爱好者盼望久的《湖北集邮报》终于与读者欣然见面。作为一份全省性的集邮专业报纸,它担当责任,也受到诸如我等一大批集邮爱好者的关注。不久,怀着忐忑心境,向编辑部出第一篇稿件。这篇稚拙浅陋的小稿,经编辑之手修改润色后,很快在第2期发表,从此鼓励起我努力写稿的积极性。编辑人员慧眼选择,善于挖掘文章闪光点,不吝花气力修改,尽量使之变成报纸内容的好榜样也从此影响了我,为自己今后学当一名称职编辑打下宝贵的铺垫。

一晃5年过去。1996年初,因原编辑人员工作变动,受省邮协领导和编辑部的厚爱,我走马上任,从当年第3期起,担任二(三)版客座编辑,从此开始接触和实践“为邮人缝嫁衣”。

编辑,顾名思义,就是先编后辑——将来稿加以鉴别,选择,修改,使之变成版面内容予以发表,让邮友们在第一时间看到、欣赏到一篇篇美文而满足;也让作者在第一时间看到他们的心血变成文字而快乐。

上任伊始,根据协会“宣传湖北邮人,弘扬有湖北特色的集邮文化,介绍各地与湖北有关的邮坛人物,写其成长、成就与贡献,写他们在集邮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的要求,在征得编辑部同意后,我自筹资金,开办了“桥建杯·邮坛星座”有奖征文竞赛。将近一年的征文竞赛活动,共收到各地邮人参赛稿件80余篇,在报纸上一期不拉地连续发表20多篇,最后进行了评选和发奖。开展这一活动,既活跃了版面,引起了关注,又联系了邮友,拉近了编辑与作者,编辑与读者的联系,确保了作者群的建立与稿源的质量。

为落实编辑部“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的办报原则,我们必须海纳百川,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努力扩大报纸的读者群和作者群。我决心在这两个方面下工夫。在我的作者群里,既有全国知名的邮人,如郭润康、郑启五、王晋枫、王建平、张建伟、雷华声、冯赐杭、李厚禄等,又几乎囊括了湖北各地邮人中的绝大多数邮文写作爱好者。记得当时任教厦门大学的郑启五副教授第一篇稿件《集邮如品茶》寄来时,我一下便被他行云流水般的文采所打动。经反复阅读,我觉得还有值得修改的地方,就不揣浅薄,认真地对字句进行斟酌,对语序进行推敲,使之更加流畅。文章发表后,郑先生非常满意,特意写来长信表示感谢,并在以后的日子里,又多次寄来美文供我报发表。又如我省蕲春残疾青年曹瑜,文化水平不高,却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相当执着的努力,他非常爱好邮文写作,参加了征文竞赛,报道了一位爱学肯钻的同乡邮人。尽管这篇文字有些粗糙,但内容真实,视角独到,尤其是它出自残疾青年之手。我考虑再三,最终将它从多篇征文中选出,精心修改使之见报,此文章后来荣获三等奖。

1998年底,欧阳承庆老先生寄来一篇稿件,是关于附加费的文章,这在当时国内邮坛还没有得到放开。针对这篇《附加费邮集两展美国获奖五项》的文章,我反复掂量,觉得我们报纸可以考虑发表。于是,经多次与欧阳先生联系,核实细节,再向编辑部说明情况,征得同意,终于在当年的最后一期发表,收到较好影响。还有一次,天门徐杨经过自己多年研究,并亲自赴实地考察,写出《R21 “长江三峡”原地究竟在何处》一文,这是一篇争鸣性质的稿件,发表了可能会遇到不同意见;小徐当年也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青年。收到该稿,我也是从犹豫到理解:对这种本地作者所写,有见解也可能有争议的稿件,我们的报纸要予以支持。于是,我采取了配图的形式,全文发表了徐杨的文章。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为了活跃版面,我开动脑筋,在自己负责的“欣赏与研究”专版先后开辟了不少栏目,比如有三楚邮风、争鸣园地、微观世界、名家谈艺、集邮研究、新邮小议、戳林漫步、邮集制作、邮海钩沉、一家之言、极限天地、原地封片、佳品欣赏、新书架等等,这些栏目轮换使用,给邮文作者展示才华、发表见解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天地。当时编发稿件,可没有现在这么简便。有些来稿水平本来就不高,错别字较多;还有些邮文考证欠缺;有些稿件甚至是用普通信纸写成。面对这些问题,我都是尽自己最大努力,改错润色,核对资料。若修改处太多,担心印刷厂排版人员看不清楚,自己还用稿纸重抄一遍。最后再反复校对,把好编辑关,为《湖北集邮报》在强手如林的全国邮坛始终名次靠前提供了保证。

6年的编辑生涯,我几乎与所有的邮文作者写过信,有些作者是多次通信,直到现在还保持联系。在此阶段出版的140余期报纸中(半月刊),我初步统计了一下,经我手编发文章的外地作者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山西、陕西、广东、福建、内蒙、江西、湖南、安徽、江苏、浙江、辽宁、甘肃、山东、云南、贵州、河北等省市的邮人;还有台湾地区的邮友。本省的作者就更多,武汉、宜昌、黄石、十堰、荆州、襄阳、荆门、恩施、咸宁、黄冈、仙桃、潜江、天门、当阳、蕲春、浠水、嘉鱼、保康、安陆、巴东、应城、钟祥、监利、洪湖、汉川、新洲、通山、松滋等地;唐白桦、马驎、欧阳承庆、陈波、梁耀华、喻金刚、吕汉松、苏清、曹耕平、童正祥、刘国才、贺学明、刘旭、刘玉阶、潘勇、刘德鑫、宋安国、李玉田、陈正兴、胡书测、吴荣先、郭迅、谢兴恩、闵星原、魏雷等省内知名邮文作者,还有更多不太知名的邮人,他们都曾在我编辑的版面中留下自己的足迹。

在我担任客座编辑的期间,我们的报纸还经历过邮电分营、主管部门变更、小报改大报等重大事件,但是各位编辑在省邮协、编辑部的有力带领下,坚守阵地,同心协力,各负其责,立足湖北特色,面向全国邮迷,弘扬集邮文化,促进两个文明的办报方针始终如一;格调高雅,内容丰实,版面活跃,信息量大,邮味浓郁的特点始终坚持,为湖北省集邮协会会报(刊)持续出版21年的不俗成绩打下牢固基础。我的收获也是大大的,交结了数百位各地邮友,通过与他们的长期广泛交流,自己不仅提高了处理文字的水平和邮识水平;还集攒了数千枚各位邮友寄赠的首日封、原地封、纪念封。直到如今,我离开编辑岗位十多年了,还不时收到各地多位热情邮友的漂亮邮品呢!

协会成立30年,我当会报编辑正好占其中五分之一的时间。回顾以上经历,自己深深体会到,当一名合格的会报会刊编辑不容易,当一名满腔热忱地为邮人“缝嫁衣”,满腔热忱地为读者服务的编辑更难!但是作为编辑,你必须努力去做。 (武汉·王继红)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47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