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我今年已73岁,从1948年开始“玩”邮票算起,集邮已伴我走过了54载。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历程,如同长途爬涉的旅途,使我在不断探索中寻求集邮之路。其中虽受过挫折、走过弯路,但它带给我的永远是心灵的启迪、增知的快乐、交友的深情、收获的喜悦和回味无穷的记忆。
无知的苦果
1948年我在武汉市第二十一小学读五年级时,无意中看到父亲保存的一个本子里夹着一些花花绿绿的邮票,它一下就深深吸引住了我。从此,邮票就开始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无钱买新邮票,就千方百计找亲朋好友讨要信销票,并把它存放在自制的“邮册”里。因毫无集邮常识,错误地认为只要邮票图案“好看”、邮票图幅大就是好邮票。因此,吃亏上当的事屡屡发生:贴在信封上的精美邮票被我撕得破损不全;完整的实寄封片在我无情的剪刀下剪成了大洞小孔;珍贵的早期邮票因图案 “不美”而被精明的同学用“好看”的邮票换走;在邮购中因邮商失信而蒙受经济损失;在组编邮集初期只片面选用单一的邮票而忽视封、片等邮资票品的收集和搭配走了不少弯路等等。损失和挫折使我感受到了集邮的艰辛,也尝到了因缺乏邮识和无知而吞下的苦果。这些教训烙印在我心上至今难忘!“这算是集邮交的学费吧!”我只好这样来宽慰自己。
求知的快乐
挫折和损失让我从反思中激发出了一种学习邮识的渴求,从不断摸索中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集邮求知之路以及它带给我的无穷乐趣:
1、从书、报、刊中寻求邮识。1961年我大学毕业于原华中农学院,分配到恩施州建始县工作。有了经济收入,我就挤出点钱到书店、邮局购买或托人到外地代购集邮书刊。如《集邮爱好者手册》、《集邮词典》、《邮票目录》等集邮基础方面的书籍十多本。同时,先后订阅了《中国集邮报》、山西《集邮报》、《湖北集邮报》以及《集邮》杂志等报刊(现在因年老视力减退,仍坚持每年订阅《集邮》)。这些书、报、刊如同一扇扇天窗,成为我畅游邮海的指路明灯和取之不尽的邮识源泉。从此我才开始明白了什么是集邮,集邮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怎样集邮等。从一个盲目的邮票爱好者和收藏者逐渐变成了一个自觉的集邮者。
随着邮识的增加,我开始学习组编邮集,先后购买了《集邮展览指南》、《现代集邮指南》、以及《世纪伟人毛泽东》、《中国书法史》、《中国青铜器收藏与鉴赏全书》等数十本专题书籍。我组编的每部邮集都是先从书、报、刊中获取知识、寻找依据、构思提纲后创作而成的。每当我购买到与专题相关的书刊时,如同寻求到一枚久盼的邮票,总是感到异常兴奋和快乐。实践让我明白了“惠人以邮品,不如惠人以邮识”的道理。
2、从集邮交往中喜结良师益友。集邮者之间的交往是我获得邮识的另一条有效途径。通过信息交流、邮识探讨不仅使我获得了一些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同时也使我结交了不少良师益友。令我特别庆幸的是结识了我县的一位集邮行家杨汲深先生。杨老不仅是我州、我县表彰的集邮先进个人,更是受到湖北省和全国邮联表彰的集邮先进个人。他不仅集邮时间长、邮品多、邮识广而且邮德高尚,赢得了集邮者的广泛赞誉。他无私的把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宝贵经验向我传授,还为我提供有信誉的邮商帮我购买所需的邮品,为我组编邮集帮了大忙。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使我更加坚定了集邮的信心和决心。无论集邮是高潮还是低谷,我对集邮的热爱从未动摇。“人生难得一知己”,能遇到他这样的良师益友真是我一生的幸事。
此外,我还得到了恩施州的戴宜恩(州集邮联副会长)、我县的王晓师(县邮协理事)、宣恩县的瞿丽茹(州邮协理事)等同志的指导和帮助。这些知音和邮友不仅因志同道合而相互促进,同时因不同的邮品收集类别和特点,不同的真知卓见使我学到的邮识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从邮购、邮市中体验寻邮的乐趣。由于我县地处鄂西南山区,经济文化发展较为滞后,既无集邮市场也无集邮商人,所需邮品除在邮局订购年票外,其他邮品和集邮用品等均无供应。有时虽有一点,但都是邮折之类的高附加值邮品。为了补齐所需邮品和组编邮集的需要,我主要靠从外地邮商中购买。为此,我先后订阅了《专题世界》、《北京特别全邮票社》、《潮州邮苑》等邮商刊物,遇到出差机会,集邮市场是我必到之处,有时则托朋友外出代购。
每当我寻购到所需邮品时就如同获得宝贝一样激动和高兴。通过邮商渠道购买的邮品基本上满足了我组编邮集的需要,仅我的《青铜器》专题邮集就购买到5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多种邮品充实到了邮集中。有的邮品名称有多种,如何确定是自己所需的?这就要借助资料进行查阅和核对后加以确认。所以寻邮、购邮虽然要付出不少精力和辛劳,但它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积累邮识的机会。同时,也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寻宝”的乐趣。
到家的收获
1987年4月我县成立了集邮协会,使我们这些散兵游勇般的集邮爱好者终于有了“家”的感觉,其期待之心、兴奋之情可想而知,我被推选为县集邮协会副会长至今。特别是1993年5月在我县集邮行家杨汲深先生的倡导下,成立了以老年集邮爱好者为主体的“建始县集邮沙龙”(属县集邮协会领导下的一个集邮骨干组织),我成为其中的积极参与者和负责人之一。从此,集邮协会和集邮沙龙就成了我们集邮爱好者的共同家园。我们制定了章程和活动计划、落实了活动场地。每年除酷暑、寒冬的两个月外,每月一次的活动都风雨无阻。
通过广泛开展学习邮识、交流信息、观赏邮品、研讨邮文、专题讲座、评审邮集、组织和参观邮展、撰写邮文、交换邮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我实现了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结交朋友的美好目标。这期间既是我集邮生涯中的黄金期也是我集邮的收获期。在省、州、县邮协组织的关心和支持以及邮友们的帮助下,我先后组编邮集9部,其中开放类邮集《伟人毛泽东》获湖北省和四省六地集邮联展三等奖,有四部获恩施州邮展二等奖、一部获三等奖,一部获县级一等奖。共撰写邮文40多篇,其中在《湖北邮电报集邮版》刊登3篇,《恩施邮讯》上刊登10余篇。
同时,我还积极参与省、州、县邮协举办的集邮展览、集邮知识竞赛以及邮展进校园、集邮知识进课堂等集邮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先后荣获湖北省集邮先进个人(2003年)和州、县集邮先进个人。2004年被推选为湖北省邮协第七届理事。虽然这些算不了什么,但它是对我热爱集邮、坚持集邮的一种肯定和回报。
半个多世纪的探邮之旅,是伴我成长的幸福之旅。它带给我的是收获和精神享受,使我的老年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建始·朱红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