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我是一个外文盲,可偏偏迷上了外国文学、艺术。世界各国的大文豪、美术家、音乐家……以及他们的作品,都是我的钟爱,特别是将他们文学艺术、美术作品浓缩于方寸之中的邮票,是我收藏的最爱。
保加利亚著名人物季米特洛夫说过一句话:“邮票是国家的名片。”一枚小小邮票,以它特有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一个国家的精华。系统地收集某一国度的邮品,除能在欣赏图案的艺术、美学的同时,也能对该国的政治、经济、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及自然风光等有较深的了解。如果按某一专题进行收集,则会系统全面了解该专题的科学文化、艺术知识,会使你的心灵飞向知识的海洋,使你的文学艺术素养进一步升华。
我从小就喜欢集邮、看书、画画。由于不懂外文,加之家境不宽裕,很多书都买不起,我就找别人借,到图书馆去查阅。为便于增强记忆和用时查找,便下功夫抄。1975年4月抄了《英国文学史纲》(苏·阿历克塞著,314页),1978年5月抄了《俄国文学史(中册)》(苏·布罗茨基著),10月抄了伏尼契著《欧洲文学发展史》(共343页),以及十几本外国文学名著。后来有了复印技术后,对早年出版、世面少见的书,我就找别人借来后进行复印。如,请哈尔滨邮友
随着家庭经济情况的好转,我又到处购买了一大批工具书。如《世界邮票知识手册》、美术史、文学史、大型辞典和英、法、德、俄等语种姓名译名手册等。由于多年来外国文学、艺术知识的积累,对我收集外国邮票、邮品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另外,在长期购买、阅读各种书籍的时候,养成了一个制作资料卡片的习惯,对书中的人物、姓名、国别、生卒年月、主要作品等都一一作了详细的记录。凡遇到一枚相关邮票,就可以通过资料卡片查到在某一本书、第几册、哪一页中有其相关的资料。这样既省时又方便,也为我购买外国邮票提供了便捷。
早年,我最先购入的是前苏联邮票。根据
由于我从大量的书籍中收集到不少外国文学艺术的史料,加之较长时期的知识积累,使我较大程度上避免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所以当《中华世界邮票目录(欧洲卷)》出版后,才有了我的一篇《中华世界邮票目录(欧洲卷)》勘误的邮文。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书本资料,指出了“中华世目”欧洲卷中的不足。从中让我深深体会到,集邮活动不但使人增加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也因此结识了更多朋友。
在我多年收集外邮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例如外国美术家及作品,欧美几十个国家,成千上万位画家,除了一批一、二流名家外,对一般画家很多书上没有或很简略地介绍,邮票上所标文字都是发行国的文字,就是懂外文的人也不可能全都能识别,别说我一个外文盲了。面对一枚精美的油画邮票,发行国是哪一国?作者是谁?哪国人?由于都是外文,让我深感迷惑。于是决心自己编一本“外国美术家人名目录”,把自己从所有资料上获取的资料汇编成册。由于我的藏书均分类编号,因而某一画家在哪本书上第几页,只要注明书号和页码即可随时查到作者姓名、译名、生卒年月日,以及国别、身份等详细资料。我便将已知的和自己藏书及各种报刊上刊录的用卡片摘录下来,并按作者姓名的第一个字母为序,先按A、B、C分类,再按画家生年先后排列,大类一个字母一册,有的几个字母共抄一册。由于逐年有新的加入,每买一本书,便把书中人添加到相应册内,并注明新书号。由于不断增加,过几年又要重抄一遍(抄一遍需两个月时间)。几十年来,先后三次重抄,已多达八册,共收录世界名美术家六千多人(而一般美术辞典上,只记录了知名的几百或1000-2000个人物)。加上早年自己动笔临摹了约1300多个外国名人头像,这些就成了我很好的工具。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从72岁以后开始学习电脑,不懂的地方就向女儿、孙子们请教。不会打字,就放一本《新华字典》在旁边,查一个字打一个字。几年来,通过电脑为我查阅外邮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对一些经常用的字、词组如“最后的晚餐”、“亚当与夏娃”、“圣母子”、“维纳斯”等各国画家常用题材,就预存在备用字词栏下,到时只需通过复制粘贴,十分方便。有时电脑上出现未翻译的作者姓名,就请孙女帮忙译成中文或自己查阅所购的各语种姓名译名手册。外国人一般名在前、姓在后,各国排列顺序不尽相同,其学问颇深,有的一个家族几个艺术家同一名。如意大利贝利尼三父子、罗比亚家族几代人、卡拉奇兄弟、皮萨诺父子、波拉约诺兄弟……等等。有的画家还有多个名字,意大利美术家一般就有两个名字。如朱里奥·罗马诺(Giulio Romano1492/99-1546),原名朱里奥·皮比(G·pippi),他到法国工作时,被人称为于勒·罗曼(Jules Romain)。大家熟知的达·芬奇,全名为“列奥纳多·达·芬奇”,而有的只写“列奥纳多”,三种形式在不同书刊中出现,这就靠自己积累的知识去识别。如果看到一枚名画邮票,不知作者是谁、画名是什么,这时我的资料卡片就派上了用场,有的邮品仅凭自己有限的知识和资料是无法搞懂的。几十年来,我还订阅过《中国集邮报》、《湖北集邮报》和《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等报刊杂志。每期上有关外票知识的邮文,均分类抄入“报刊邮文备查索引”本子中备查。有的则向外地邮友、老师、专家请教。1996年,我加入苏俄邮爱好者联谊会,得到
“求知、怡情、交友”是我集邮的行为准则,虽然也编了几部低水平邮集,不为某部邮集获奖不高而沮丧、失去信心,也不为迎合形势、粗制滥编,而是偏重宣传、娱乐。如在我组编的开放类邮集中,就重视利用封上的图和文字,如李宗仁像和“四行仓库图”使“台儿庄大捷”、“八百壮士死守苏州河”等历史大事更直观呈现在观众面前,还历史本来面目。又如《唐诗三百首》中白居易《琵琶行》首日封上,由于有名书法家选写的诗段,弥补了邮票上文字太小,难以识别的缺欠,从而增强了宣传效果,深受观众好评。
为使自己的集邮成果与大家分享,我将各种集邮报刊上选摘的文章、资料和自己组编邮集的体会、心得汇集在一起,并以自己收集的文艺名人及作品邮票为配图,系统介绍“从邮品上看西方美术的发展”为附录,自费创编了邮刊《雕虫》,每期打印数十份,分别赠送给“沙龙”成员和省内外邮友,与众邮友交流邮趣、切磋邮学、共享乐趣。十几年来,共出版8卷60期约30余万字,使我的集邮资料与人共享、传播效果最大化,不但结交了新友,加深了老友情谊,也给自己晚年生活增添了欢乐。
几十年来,为发展恩施州及建始县的集邮事业我也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上级也给了我极大的荣誉。曾当选我省邮协五届理事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1991年被省邮协授予“先进会员”称号,2002年被全国集邮联授予集邮“先进个人”称号。
综上所述,我认为,一个不懂外语的人,是可以收集好外邮的,虽有不少困难要克服,但知难而不畏难,力量来自强烈、持久的执着追求和求知欲望。只要有信心、恒心,博览勤抄,不耻下问,向身边的人、外面的邮友请教,坚持下去,总会有成果的。 (建始·杨汲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