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新的“大全套”到了该降低门槛的时候了

1楼
cjiyou 发表于:2012/8/31 18:08:00

 

 

一、邮票年册与纸*币套册

50上下的人都清楚,邮币卡作为一个收藏的大门类跻身于收藏界,邮票是先锋。现在的不少资深大币商都是80年前后信销票的粉丝。信销票不仅仅带动了邮币卡,也把“收藏”这个词真正地从城市普及到了天涯海角。

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年册的推行,邮票引入了股票机制,紧接着推行的年册预订其实是引进了期货机制。邮市成了中国实验板股市和期货市场。信销票开始无奈地黯然退场。从此,邮币卡的收藏性与股票性发生了根本的逆转-----实际上没有多少收藏价值的年册、为了“收藏”而发行的短腿产品成了市场的“主流”,相反真正体现邮票价值的“邮展”成了招人歧视的旁门左道。

年册虽然有普及收藏之功劳,却扼杀了“收集”之乐趣。如果把早期一枚枚收集起来的年票比作是‘梦里寻她千百回红颜知己,那么年册就无疑成了美容院标价待估的货色。

人民币收藏,步的是邮票的后尘,他吸收了邮票后期股票的成分,却漠视了收藏的本意,一册所谓的“大全套”遮住了全部视线,套住了所有收藏的灵感,扼杀了收藏的本性。

邮币卡步入股票时代是不可避免也无法逆转的,我说这些的本意只是提醒一下,邮币卡打的毕竟还是“收藏”的牌子。它毕竟不是股票。玩股票玩的就是个字,有多少人买股票是为了想当股东的?
   
而邮币卡除了的属性外,还有着收藏、怀旧、欣赏等属性。也就是说,纸*币除了有股票的部分属性玩外,还同时拥有书画、古董等等共同拥有的文化属性。

就纸币收藏来说,它与同门类的邮、卡相比,“怀旧”的需求是它的优势,所以加大对以“小全套”、“官方大全套”等等适合于满足怀旧需要的套册的推销是明智的选择。但是,怀旧只是市场流通的主流,不是收藏的主流。而纸*币收藏的主流还是应该注重于钱币发展的史料性和和拓展钱币的文化外延。

人民币大小全套是收藏和交流的主要形式,所以我们在开发“套册时,应该针对收藏、怀旧、投资性(投机)收藏、经营性收藏等等不同的需求,放开手脚,降低大全套的门槛。

二、第三套是人*民*币收藏的一个分水岭,值得关注

一提到“大全套”就不能不讲第三套。因为“大全套”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伴随着三套成长发育的。

能够把10亿人口大国发行量通天的人民币推上收藏快车道的,就是第三套人民币。它是纸币收藏与开发运作共存的成功典范。同时也是承上启下划时代的标记。

    第三套是发行和流通时间最长的一套纸币,期间又经历了整个文革的变革。所以,这套币不但记录了纸*币诸项技术的发展,也平添了不少政治与经济的元素。像红一角就是典型的政治产物(正面主图的人物走向右方,成了“右倾”;而凸版变平版则是经济发展的体现(经济发展了,一角的防伪风险下降,为了节约成本,降低防伪档次)。

三套既有红一角、背绿等等早期的精品,又有存量充沛的后期品种(小全套),中间还有不少可开发的题材,形成了不同档次的中全套,这就形成了一个合理、稳固的金字塔结构。

即:以存量较多的小全套作为普及和宣传的先锋,面向收藏圈子外的人士,一方面满足大众的怀旧需求,另一方面也普及了纸币收藏理念。

几个档次的中全套,满足了收藏爱好者的不同需求,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大全套”的粉丝。使得大全套成了万众瞩目的塔顶皇冠。

以背水为代表的“三精品”因为量少易操控,理所当然成了庄家的首选。“三精品”的成功运作,不但拉动了三套的价格腾飞,而且也打响了纸币收藏的品牌。如今的背水就像是邮票中的“猴票”,成了纸币收藏的风向标,同时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三套掀起的纸币收藏热,使得后面几套纸*币从原来的事后(停止发行后)收集转化成了事前储存。所以说,三套是人*民*币收藏的一个分水岭。

第三套则是收藏与储藏并存的产物。“三精品”和古币等等早期品种当属于无意的藏品。而小全套品种基本上是储藏品了。所以能有大量的“尾同号”。

 

 

三、收藏版大全套的成功开发是三套成为经典的基础

三套之所以能够成为划时代的经典,其最主要的一点就在于它成功地突破了官方“大全套”的束缚,形成了不断扩容的市场版大全套。

首先,民间对背水、平水、古币水印等等元素的开发,填补了官方版本的空白,使得三套大全套成了真正有文献意义上的收藏价值。

其二,三套每一个新品种的开发,都引来了大的争论。而争论常常是最佳的炒作。所以一连串的争论大大提升了三套的知名度,吸引了无数其他门类的收藏爱好者加入到曾经他们被认为是笑话的人*民*币收藏行列。

同时,随着新券种的出现,也不断掀起一轮又一轮的配册高潮,这样的高潮不但能够大量消耗(其实是沉淀性转移)存量,也一次又一次地把三套推到引人注目的风口浪尖。

另外,背水成功替代红一角更是三套最得意的点睛之笔。红一角是好东西,值得收藏,这不但因为他量少,还因为他有着自己独有的故事。但是,他毕竟是官方承认的品种。背水之妙,就在于官方没有认可他是独立的券种,但是他的确是有理由成为独立券种的。所以,背水是“黑马”的典范。而黑马的可贵就在于他打破了常规,突破了官方的框框,跌碎了权威、大亨的眼镜。

背水超越红一角成为币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他提醒了我们:玩纸*币玩的就是官方没有发现或者是不经意的“失误”。

 

 

四、新的“大全套”到了该降低门槛的时候了

四套从流通时间到政治、经济元素等方面都没有三套来的复杂多变。所以,四套能够开发与利用的题材要少得多。加上四套已经进入到了有计划的储藏阶段,所以它的存量与前面几套比算是天量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套如果继续抱着现有的官方大全套不放,就注定只能是“股票”。这几张东西所包含的知识,能够介绍的官方早就都介绍了,应该保留的档案资料也早就保存妥当了,而且官方的保存环境肯定比民间的好。还用得着我们去操心吗?同时,先知先觉者早就储存了天量的大四、小四,打着尾三同、四同的噱头,套上豪华的册子送遍了官宦人家。另外,如果只是为了满足“怀旧”的需要,有康银阁一家玩一玩就足够了。那里不但有尾同号的“大全套”,甚至还有专门为了“收藏”而准备的连体钞、礼品册等等。从收藏的角度来说,只需要康银阁的那些个量,就足够保证大四到100年以后也没有多少实际的收藏价值。

大四所以还能有今天的风光,一是8050的确还是有亮点的,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张大面值纸*币,当时百姓的经济实力决定存量不会太大(好些存量是银行和社会机构公款造成的)。二是靠“币王”的头衔进行股票化运作;三是靠工资收入的比价效应。四是借了近几年雨后春笋般的收藏网站的东风。这新增的众多收藏网店和网络炒手就像房产市场的中介,他们一方面带来了大量新的资金来源(这些人多数是另有经济来源的业余玩家)、活跃了市场;同时其中介形式的运作方式也制造了大量的泡沫。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知道大四的饱有量和价格都已经到了不胜寒的地步,他的发展之路我给他分析了三条;一是走股票的潮起潮落之路。因为没有亮点,就没有新的大宗的资金支持。没有新资金就只能逐步阴跌,跌到一定的程度,总会有币商联手社会资金来拉一把的,当然,你的赶紧见好就收,否则人家一收手就会跌得更加惨不忍睹。二是耐心等着,也许人*民*币一走向世界,就会掀起全世界的收藏热潮,当70亿人都想抢购时,你手上有货就成了牛人拉。三是向第三套学习,“围绕技术趋向,寻找有效变更;跳出官方版本,打破刻意储存。”就是要放下架子,降低门槛,广泛吸收新券种,建立有广泛的民间研究成果,能够全面、科学地体现本套币的自身特点、发展趋向和时代背的真正的大四。

大全套不应该是面向收藏圈外的怀旧品,应该是真正的收藏品,所以大全套不怕“大”,也不怕使用工具。否则,大全套就依旧只是市场的主流而不是收藏的主流。

 

 

五、确认新券种是最大的议题

 

 

确定新券种必须坚持突破与继承相结合的路子。突破’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所谓继承就是要吸收前面三套的成功案例的同时归纳总结新品种产生的规律。

我们就以三套为例来分析一下新品种产生的基本规律。

一是水印。水印在当时是代表世界水平的防伪手段,而中国的研制还没有成熟,所以选择了小面值的一角作为试点,三套最早发行的红一角和他的继承者背水以及二套还在继续发行的水库五角都是水印的试验基地。试验成功后被运用到五元等大面值纸*币中,同时因为水印纸成本大,小面值纸*币在完成了试验任务后就改用成本较低的普通炒纸。

所以这水印问题实质上就是新的防伪手段的试运行的问题。听说五角的平水是为了利用库存造成的。严格地说应该是错币。

二是冠字号扩容,红冠蓝冠、两冠三冠都是。冠字号只是用来计数的,不属于纸*币的重要元素,所以不是国家行为,人民银行可以自己决定,也不用公告。但是,作为收藏就必须把它们分成新门类,否则计数就会重复。冠字号扩容问题五套和四套角币也已经在应用了。

三是降低防伪档次节约成本。凹版改平板、背水成背绿等等都是这个范围。这种在发行期间减少防伪标识的状况,今后产生的可能性已经不大。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真正值得关注的是第一条,也就是新的防伪(也包括纸张、印刷等)技术的试验性应用。这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东西。因为他代表着新的技术发展趋向,但是还只是实验阶段,官方没有正式认可。四套的荧光、五套的拼接码当属于这一类。

新券种的确认,“变化”是前提。但是,有“变化”不一定都成为新券种。三套陆续被开发的品种远远不只是留下来的这27种。我们留心比较一下就能发现,留下来成为新券种都具有几个共性:

一是“变化”是有目的的,也是有实际的作用和意义的。像“行长印章”等等的“变化”得不到认可,就是因为没有实际的作用。

二是“变化”都是界限明确,没有拖泥带水的。

四套的荧光应该是新的防伪技术的试验,是有目的、有实际意义的“变化“,用“反工具论”和“一眼清”的论调来反对荧光是不应该的。大全套不是供外行怀旧的低档礼品,而是高端的收藏品。玩收藏的人谁家没有基本的收藏工具?现在荧光验钞机的普及率不比60年代时放大镜的普及率低。

当然荧光的查验不但需要通电的专门仪器,而且还得在黑暗的状态下,的确很不方便。市场大宗交易就更是不便。本人因为眼睛“花”的进展太快,一直不敢使用荧光灯,所以也不玩荧光币。但是,防伪是纸*币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可能还会有更加“深不可测”的防伪手法,那是国家的选择,由不得我们做主。你有理由像我一样不玩他,但是没有理由忽视它存在的价值。

至于“一眼清”这个词,我已经在《关于我对9910一些品种的看法----答郭新期先生》一文中说明了, 这句话的本意只是为了表示对收藏界前辈尊重的一句奉承话,切不可拿来当座右铭。收藏是很严谨的事情,玩的都是真金白银,怎么可以草率到只用“一眼清”呢?

但是,因为荧光的应用不像水印等等早期防伪手段那样边界明确、形态统一,在四套的试验过程中产生了太多的版本与变种,给入册增加了不少难题。希望荧光爱好者不要画蛇添足地过分细分,更不要内讧。按照我的想法可以多分几个版本,市场版可以有代表性每一个面值进一个,收藏版大全套就可以根据收藏者自己的意愿选择荧光的张数。

确认新券种将是纸币收藏最大的争论点,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从中难免掺杂着经济利益驱使。好在我手上没有一张四版的荧光币(这一点上欢迎大家监督),所以敢在这里大胆地放肆一把。本意只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欢迎大家善意指正。施建祥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040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