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我是从三尺讲台走下来近十年的退休园丁。五十年的教书生涯,我深知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他们对新生事物,从好奇到兴趣,从感知到理性,都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离不开社会的熏陶。从集邮事业的角度来说,也正是如此。
集邮事业的发展,集邮文化的弘扬,跟学校教育一样,没有青少年的接力传承是不可能的。集邮事业跟其他各行各业一样,都必须遵循一个基本规律:新陈代谢和吐故纳新,忽略了这一基本规律,集邮也就缺乏生命力,集邮也就邮将不邮了。
早在
为了集邮的明天,在集邮界各方面人士的共同呼吁声中,我也想衷心奉上一言:
一、激发青少年的集邮兴趣
世界近代伟大的物理学家、人类科学巨人、“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有过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兴趣——认识——探索——成功,似乎是每一个成大器者所经过的历程。我国一批知名的老一辈集邮家张庚伯、张包子俊、张复祥、赵善长、崔显堂、姜治方、陈志川、郭润康、沈曾华等等,多从幼时对邮票的好奇、兴趣开始步入邮坛的。
兴趣是“启迪蒙童之道”。一位名叫L·弗农·沃恩的13岁小男孩在收集邮票时,无意从家藏的旧信封上发现了世界第一号珍邮“1856年英属圭亚那1分洋红底色帆船图”邮票(现存世仅1枚),这枚邮票在用过17年后被他发现所收集。真是无独有偶,世界上第二号珍邮“1855年瑞典3斯基林邦科桔黄色错色票”,售出30年后,也是一位14岁,名叫G·威·贝克曼的斯德哥尔摩少年,从其祖父留下的信件上发现的。
近日我在小学三年级用书《教你写作文》中看到两篇幼儿作文。小作者付剑锋写的《我喜爱的邮票——“龙门石窟”》中,他在集赏邮票时,联想丰富,把票中的“如来佛像”与改革开放后人们抛弃贫穷,过着安康、幸福的生活而高兴联系起来;看到画面中“两个金童”联想到人世间孩子们的欢乐。这种集赏邮票妙极了。另一篇署名“佚名”的小邮迷为寻找一枚《风筝》邮票而花了不少时间,终于寻得的喜情而写的《我爱集邮》。青少年中潜藏着极大的集邮兴趣和渴望,真是可喜!
二、引导青少的集邮升华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可塑性。建立起来的集邮兴起,受邮坛风云变换或困难挫折而动摇。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是专门集邮组织对青少年集邮工作积极热情,给他们营造一个全社会都来重视和鼓励青少年集邮的良好氛围。要促使他们的集邮从单纯的“兴趣”初知的感性阶段升华到理性的认识飞跃。这方面的论述和谏言,不乏千言万语,都是金玉良言,如果都得到全面落实,集邮事业又会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正如邮人们期待的,把集邮工作当成一项“青篮工程”、“阳光工程”、“希望工程”切切实实地抓好。让集邮进学校,使青少年集邮学有阵地,动有场所,为有平台,难有所解。充分发挥学校中的二课堂素质教育的作用,着实抓好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的活动空间,在邮刊上给他们学习和展示的一块天地,多为他们排忧解难。… … 这就不愁青少年集邮爱好者没有信心,将使“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成为现实。
发展集邮事业,传承与弘扬集邮文化,千头万绪,归根一条,就是各级领导的支持,专业部门的真才实干。民间有句俗语:“鼓打千锤不如雷吼一声。”有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有了集邮专业部门的急邮人之所急,想邮人之所想,一个为青少年创造和谐的集邮环境便会形成。集邮的未来是青少年的,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托起明天这个“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恩施·王荣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