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8月17日,当阳十名邮迷在贺学明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一次有意义的集邮活动。贺老师讲:“最近老伴身体不好,邮协秘书长罗勇出差要几天才能回来,所以请大家来帮忙将《长坂坡集邮》7、8期和一期增刊三份报纸装入信封,装好后迅速寄往全国各地邮友。”
这是我第三次参加装邮报活动。装邮报我们都有经验了,明确分工,流水作业。有的折叠报纸,有的往信封上贴名址签,有的往信封里装叠好的报纸,有的贴邮票,有的盖“印刷品”戳,有的封信口。邮友们聚在一起不知有多高兴,边工作,边说笑。别看装报是很简单的工作,装1200份,我们这多人得花6个多小时才能完成,有满满两大邮袋。贺老师说,他和罗姐两人在家要用整整三天时间呢。大家都说,为减轻贺老师的工作负担,今后装报的事我们都来参加,邮友们聚会采取AA制。
在我们工作时,有几个外地邮友时不时打电话给贺老师,询问怎么还没有收到7、8月份的《长坂坡集邮》。贺老师说我们正在装报,下午就可邮寄了。全国各地邮友正急盼着要看我们的《长坂坡集邮》呢。
《长坂坡集邮》是1992年7月创刊的,至今整整有20年历史了。遗憾的是我10年后才发现她,那是在我退休后迁居来当阳时。2002年的一天,我到市邮局去买邮票,看到柜台上的《长坂坡集邮》,就问女营业员:这邮报多少钱一张?她笑着说:这邮报是免费的,你拿两张去看吧。可能她是笑我不知“行情”,发行十年了还不知道是免费。我高兴地拿了邮报回家来看,还真被报上的内容吸引住了。没想到,当阳还有编得这么漂亮的一份邮报,真是相见恨晚。
我是80年代末看到贺老师制作的精美邮票挂历而引起了兴趣,才开始集邮的。我长期在基层工作,住在偏远的方山观,连邮递员也不去送报的地方。对外面的集邮世界孤陋寡闻,与其他邮人也没有什么往来,就是定期到乡镇邮局去买邮票。邮票买回来后,欣赏一下就装入集邮册,再放进抽屉里,这就是我的集邮。自从有了《长坂坡集邮》,我才知道集邮并不是简单的攒邮票,里面的学问大着呢——集邮是一种文化,是一项高雅的文化娱乐活动。它可以使集邮者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广交朋友,丰富生活,愉悦身心。《长坂坡集邮》的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如党仁珊先生的《集邮讲座》期期都有,很吸引人。还有许多全国集邮名家写的邮文,也有当阳邮人写的邮文,每期邮报我基本上都要看完。《长坂坡集邮》使我开阔了眼界,给了我集邮知识,教我正确的集邮方法,真正体会到 “惠我邮票,不如惠我以邮识”这句至理名言。《长坂坡集邮》真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集邮的好伙伴。我非常喜爱《长坂坡集邮》,也是她的“粉丝”。我想收集,曾专门到贺老师家去寻找,虽找了一些,但还是不完整。不过从2003年到现在的《长坂坡集邮》,我一张也不缺,每年装订一本。
2003年9月13日,陈发忠老师约我到市邮局去听资深集邮家党仁珊先生讲集邮课,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集邮活动。2004年秋,我有幸认识了《长坂坡集邮》主编贺学明老师,他鼓励我给《长坂坡集邮》写稿。2005年4月,我第一次向《长坂坡集邮》投稿。承蒙贺老师的厚爱,第一篇拙文刊登了,真让我高兴了好一段时间。以后,我每年都向《长坂坡集邮》投稿3-5篇。《长坂坡集邮》是我们邮迷发表邮文的一个大平台。贺老师是个热心人,邮协一有活动就通知我参加。由于邮缘,我认识了当阳的许多邮友,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我深感当阳邮协是我们集邮人一个温馨的家。我喜爱各项集邮活动,不论是外出还是在本市,我都乐意参加。如布置邮展、参观邮展、听集邮课、集邮沙龙、制作邮集、联谊活动、三U活动、生肖集邮等等。贺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尽力去完成,也成了当阳集邮活动的积极分子(自称的)。2009年7月,真没想到市邮协还增补我为市邮协理事,让我感动不已。
集邮成了我的第一爱好。集邮使我生活更加充实,心情更加愉快。我的良师益友——《长坂坡集邮》指导我走向快乐集邮的行列,功不可没。 (当阳·李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