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龙生九子登上壬辰年邮品
2012年1月5日,上海市邮政公司发行了首套龙年生肖“龙生九子”必能宝邮资机宣传戳封片纪念册《祥龙如意》,在纪念册内装有邮资封片中,主要内容叙说“龙生九子”。该冊内之“龙生九子”必能宝邮资机宣传戳不对外打印,仅打印在该套十枚纪念封上,装冊发售。
2012年元月,济南邮政印制了《贰零壹贰◎壬辰龙年》贺年有奖日历型明信片1组12枚。其主要内容也是介绍龙九子的称谓与职守。
2012年,山东多地刻制了龙九子纪念邮戳,笔者见到其中滕州的1套9枚,十分漂亮。
上海邮政公司发行的龙年邮品以李东阳的《怀麓堂集》为本,我们也以此为主序并插入《天禄识余·龙种》中的内容,通过欣赏邮品来介绍龙九子的传说。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附图是将各地邮品用PS软件制作合成的,并无实际样本。
一、趴在石碑下的龙——长子赑屃
《天禄识余·龙种》:“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一曰贔屃(bì'xì,音:闭细),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跌是也;”民间有“王八驮石碑” 的说法。它长得确实很像乌龟(王八),但细看却有差异,赑屃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赑屃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喜欢背重物。传说上 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由于它有负重功能,便遗存在显赫石碑之下。成为祥瑞、和谐、长寿、吉祥、高贵的象征。据说触摸它总能给人带 来福气。
二、铸造在铜钟上面的龙——次子蒲牢
蒲牢长得最像父亲,但身体较小,它的特点是“大嗓门儿”,一叫起来,声如洪钟,能传百里之外。人们将他的形象,雕成钮环,铸在了乐器铜钟上。
《天禄识余·龙种》将其列为三子,称:“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级星也”。
《班固赋发鲸鱼铿华钟注》:海边有兽曰蒲牢。大鸣,凡钟欲令闻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者为鲸鱼。”其声“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据班固赋解说:蒲牢住在海边,它害怕体形庞大的鲸鱼。鲸鱼一闹,它就吓得使劲儿吼叫。人们根据这对“天敌”的特点,故意把蒲牢铸为钟钮,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这样敲起来,钟声悠远,响入云霄。
三、屋脊上的龙文化——三子螭吻
中国古建的檐角屋脊上常常排列着一些数目不等的小动物作为装饰,其中殿脊上的龙头鱼尾兽形即为螭(chī,音:吃) 吻,又名鸱(chī)尾、鱼虬(qiú,音:求),它喜欢东张西望,蹲坐在建筑物的屋脊上。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在古建筑中,只有官家才能拥有“五 脊六兽”。
据《墨客挥犀》记载:“汉以宫殿多灾,术者言天上有鱼尾星,宜为其像以礼之,始有此饰也。”。
屋脊上的螭吻是一种鱼形的龙,大嘴巴,口润嗓粗而好吞。其尾似鸱,激浪即降雨。螭吻水性极好,且有镇邪避火的功效。佛教将它安插在雨神宝座下,据说,可以灭火;民间将它作为“吞脊兽”,安在屋脊两头,以期消灾灭火。
《天禄识余·龙种》称螭吻是次子。
四、装饰在胡琴上的龙——四子囚牛
据明·李东阳 《记龙生九子》:“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
囚牛是一条有鳞角的黄色小龙,性情温柔、多才多艺,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 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在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及藏族、蒙 古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或刻或饰着其扬头张口的形象。
《天禄识余·龙种》无此记载。
五、贪得无厌的龙——五子饕餮
饕餮(tāotiè,音:滔帖)恶兽名,形似狼,好饮食,古钟鼎彝器上多雕刻其头像作为装饰,现在称之饕餮纹。《辞源》上有“吕氏春秋周鼎饕餮,有首无异也。”又《诸神由来》:“饕餮,好食,立鼎盖。”
相传饕餮是蚩尤败给炎黄二帝后被斩下的首级身首异处集怨气所化,饕餮形象有吞噬万物之能,被黄帝用轩辕剑所封印(喻剑上龙纹),并由狮族世代看守(守门石狮)。
据民间传说,这种怪兽贪吃无厌,喜欢品尝各式各样的美食,因此常站在鼎盖上沾沾油水,人们称它为“美食主义者”;因为 是贪食的恶兽,把能吃的都吃光了以后,最后竟然吃了自己的身体,到最后吃得只剩一个头部,所以落下个“有首无身”的名声。现在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 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
因它又能喝水,故古代也将其刻在桥梁外侧正中,防止大水将桥淹没。
六、桥头上的龙——六子趴蝮
趴蝮(baxia,音:八下),《诸神由来》:“趴蝮,好立,站桥拄。”平生最喜水,擅泳,以装在桥头柱、桥洞之上,或饰于石桥顶端以及建筑滴水上,被称为“好水者”。
这玩意儿模样似鱼非鱼,喜欢水,又称“吸水兽”。传说它能一口吸光三江四海水,有调节水量的能力,“少能载船,多不淹禾。”有这等功德,随即被请上了桥梁的桥头柱、桥洞之上,或饰于石桥顶端以及建筑滴水上。民间将它作为是古桥的守护神,保平安。
注意:趴蝮的“趴”字为代用,本字是“虫”旁加“八”字。因现代无此字,办好代用。
“趴蝮”亦称为“蚣蝮”,此处读作gōng fù(音:功夫)。
七、刀剑上的龙——七子睚眦
睚眦(yázì,音:崖恣),长相奇特,龙头,身子和豺狼差不多。
《天禄识余·龙种》:“……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传说中睚眦性情凶残,爱争斗厮杀,且能吞兵器,还负责看护天下兵器,因而刀、剑之类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人们笃信,有这家伙护佑,必能在沙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为了显示皇家威仪,睚眦还被请上仪仗队以及宫殿护卫的武器,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很有点“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霸悍之气。其实睚眦也是克煞一切邪恶的化身,体现了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精神。
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睚眦之怨”形容心地偏狭,气量狭小,些微嫌隙都不肯相让,叫做“睚眦必报”。
八、迷恋香炉的龙——八子狻猊
狻猊(suān ní,音:酸泥),长相酷似狮子,非常威武。其实,狻猊本来就是狮子的别名,属于猛兽。狻猊形象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狻猊还是文殊菩萨的座骑,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上还建有供奉狻猊的庙宇。
《升庵外集》曰:“好烟火,故立于香炉。”又称金猊、灵猊。佛祖释迦牟尼称其为“无畏的狮子”,意为敢食虎豹且气宇轩昂,所以又常蹲坐于庙中佛的坐席上。
但也有一说:狻猊长得很吓人,但性子却极为安静,它不喜欢张牙舞爪、四处乱蹿,倒像个营养不良的病人那样,待见打坐,迷恋香火云集之地,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
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九、装饰大门铁环的龙——九子椒图
椒图,“性好闲,立于门首。”《升庵外集》称:“铺首衔环是其形象”。椒图其形如螺蚌,螺蚌遇到外敌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它用在门上,除取“紧闭”之意、以求平安外,还因其面目狰狞以负责看守门户、镇守邪妖。
另椒图“性好僻静”、忠于职守,故常被饰为大门上的铁环兽或挡门的石鼓,让其照顾一家一户的安宁,被民间称作“性情温顺”的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