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1981年春节刚过,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我从杨场老家来到天门城关。生资公司设在沿河街,临街是一个卖竹器的门市部,门市部楼上有十年前公司分给我的房间。我打算在这里取走行李,到岳口生资中转站去上班。
我走近房门一看,门锁已被换了,里面已经住了人,我的一口木箱不见了。正在我着急时,门市部负责人万楚弼跟上楼来说:“经理把你的门打开,搬了进去。”我说:“经理肯定知道我要调到岳口去,抢占房子了,只是我房间里有口木箱很重要。”因为我近十年集攒的邮册都在里面。万楚弼是个热心人,看我着急,帮我寻找。在竹篾仓库的一个角落,终于找到了那口木箱。几本邮册都在,邮票一枚也不少,我长吁了一口气。万楚弼看我翻弄邮票,走过来说:“你爱好集邮?我有个同学也是街坊,名叫别祖法,集了好多邮票。他天天找熟人要旧信封,还问我认不认识爱好集邮的。”
第一次听说天门也有集邮的,他便当然想认识。万楚弼将我带到了离仓库不远的别祖法家。别祖法很热情,倒茶、递烟、抓糖果。寒喧一番后,便要我先把邮册拿出来给他看。看了几遍说:“邮票还可以,邮册太差了!”他将自己的邮册拿出来递给我:“你看这个怎么样?”
“不错!哪里买的?”
“这是我自己做的。我们搞工艺美术设计的,制作这个很简单,以后我也给你做两本。”随后他又拿出一个盒子,全是信销票,文革票居多。“这是我的复品,你可以交换。”
我把自己的复品给他看了一下,他似乎不太感兴趣。他说:“你的JT票是全新的,纪特票是盖销的,品相好,有没有复品?”
“这些都没有复品,只有一套。”
见他反复看着我的纪116,我说:“你要喜欢就拿去。”
他说:“我给你做两本邮册,做好之后,交给万楚弼转交给你。”由于初次见面,不好斤斤计较,就成交了。
告别万楚弼和别祖法,我当天就赶往岳口。岳口站站长陆兰庭给我安排了一个不到十平米的房子。里面一个木板床、一个木脚盆、一只木小桶,还有一把木椅子,刚好放我的那口木箱子。
岳口生资站是天门生资公司的一个中转站,由汉江水路运来的生产资料都由这里集散。整个中转站连站长、炊事员还有我这个新来的保管员,总共有七个人,其中只有我和社保管属外地人。在淡季或者是下班后,剩下我和保管两个人守城。
我有两大爱好:白天一根竹竿在仓库消防池钓鱼;晚上两本邮册、几本集邮杂志,一翻也是大半夜。工作、生活确实很单调。
我不止一次跑到岳口邮局,想买新发行的邮票,但每次都只有和上次一样的普票。问营业员岳口有没有爱好集邮的人,营业员连“集邮”一词都不知是什么。我委托她:“如果有人集邮,你让他到生资站找我……”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我在仓库大门前既值班,又晒太阳。心中不免胡思乱想。一方面为告别近十年来的采购生涯而庆幸——我对那种赶车赶船、颠沛流离的生活实在是太厌倦了;另一方面,我又为不能像在大城市收集到邮票的那种乐趣而惋惜。人生往往就生活在这样的矛盾之中。
有人走进仓库大门。我迎上去:“您找谁?有事吗?”
“这是生资仓库吗?我找涂华荣。”
“我叫童正祥,在天门血防站工作,老家岳口。今天回家探望父母,抽空来找你聊一聊。”
“是岳口邮局的营业员告诉你的吗?”
“是工艺美术厂别祖法介绍的。他说你为人很爽快,特来拜访。”
进到房间,我连忙拿出自己的集邮册递给他。他随手翻了翻,似乎不太感兴趣。
“听说你以前是采购员,跑过很多地方,到过许多省、市集邮门市部。请说说外面的情况。”
我说:“南昌,福州、成都、贵阳、桂林等城市都开办了集邮业务,设有集邮门市部,有很多新邮,还有信销票、邮刊、杂志等。集邮的人也很多,主要交换信销票。不过有些地方现在开始专集新邮,不要盖了戳的,听说是从国外学的。去年我从南昌回家的前一天,有北京人到南昌专门收购文革新票,还有纪特小型张,价格很高。”
他接着问:“除收了集邮票外,其他还有些什么?”
我说:“有些地方成立了集邮组织,有集邮小组,还有集邮沙龙、邮社等。有些地方还办了集邮展览,展览期间有自己办的集邮简报、纪念戳记等等。”
他说:“和外地比起来,天门集邮的条件太差了。邮局买不到集邮杂志,寄信都贴着普通邮票,订票买不到。要收集邮票只能写信和外地人交换,本地集邮的人太少。我想和天门的几位邮友组织一些活动,希望你能参加。”
没过几天收到他的来信,内容虽短,但情真意切:“华荣老弟:岳口初唔,甚是投机,相见恨晚,来日方长,如蒙不弃,盼后再叙。近与别祖法、曾祥熙老师相商,准备开展集邮活动,望有空到城关共商事宜。”
收到来信,刚好我放月休假,路过城关,找到童先生家里。血防站当时设在东门,他住的也是公房,两个单间,房子矮,也很旧。那时候,干部与职工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住房条件没有大的区别,一样吃食堂,一样上公共卫生间。
看
到我,童正祥连忙去病房把他的爱人(血防站护士)叫回来:“黄医生,你把我这位贵客招呼好,等一会有重要的事情要商量。今天小涂要在这里吃饭,晚上还要在
这里过夜。”童嫂在屋里屋外忙开了,我坐在那儿感到不安。童的房子收拾得很有条理,足见嫂子能干、贤惠。我从小就对白衣天使特别崇敬,今天见到黄医生年
轻、漂亮、热情、友善,更是佩服。他家当时挂着一张“西湖夕照”,是童自己拍摄的,给我的印象很深。以后我才知道,他的摄影也很有造诣。
不一会,童正祥引来两个人。一个是我认识的别祖法,另外一个是东风中学的曾祥熙老师。老童介绍后,拿
出一些外地的集邮信息,主要是小刊、小报、纪念戳、自制的首日封、纪念封等。说:“外地一些地方走到我们前面了,我们要尽可能成立一个集邮组织,并开展一
系列活动:一、广泛联系天门的集邮爱好者;二、举办一次邮展;三、刻纪念戳、自制首日封,对外宣传和交换。”他的建议得到我们三人的一致同意。
童正祥接着说:一、组织的名称最好叫“鸿渐邮社”。取“鸿渐”有两重意思:茶圣陆羽字鸿渐、世界名人、天门的骄傲,有地域特点。“鸿”又指“鸿雁传书”,邮的内涵也包括进去了。我们这几个人就是邮社的发起人,以后会不断壮大。既然是社团,就要定期开展活动。“小涂,你以后每月休假都来天门,我们一起相聚,互相交流。”二、我想以“鸿渐邮社”的名义举办一次邮展,而且时间就在近期,越快越好。
谈到邮展,别祖法说:办邮展麻烦很多,场地、展框、贴片、一样都没有。再说,天门有几个人懂邮票?到时候有没有观众?还有经费问题等等,总之困难重重。
童正祥说:“场地好办。前不久工人文化宫举办过展览,场地够大,我看可以借用。展框就用他们的相框。至于贴片。实在弄不到就用彩色条纹纸做背影,把邮票一枚一枚用玻璃纸包好,再往上面贴。观众可组织城关地区的中小学生参观。这一点请曾老师出马,您一出马便可马到成功。”
曾祥熙说:“现在不比文革期间,学校学习抓得很紧,一般不让学生停课搞活动。除非节假日,看可不可以商量。”
大家都说,“六一”学校放假,把学生组织起来参加,丰富文化生活,学习、集邮、知识一举几得。
别祖法:“现在清明已过,离“六一”不足两个月时间,来得及吗?”
童正祥:“没问题。你们把所有的邮票都交给小涂,我留他在我家过夜,就是为了布展做准备。先将邮票一枚枚用玻璃纸包好,等有了展框,再往上面贴。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别祖法犹豫:“用玻璃纸包邮票,对邮票损害会很大。再说我也没有什么邮票。”
童正祥和曾老师大体拼凑了一下已有的邮票,面临较大的问题就是缺老纪特型张、无齿票和早期原版票。如果要展示全套新中国邮票,显然不够完整。
为了避免邮票不全的问题,童提出了按专题摆列的方案……总之,涉及邮展的方方面面,事情较多,大家决定边动手,边商议。
没等我们商议完毕,童嫂的饭菜已准备好了。他们的两个孩子放学后在饭桌上做作业,大家建议不要打扰孩子学习,就用脚盆扣过来当桌子,用小板凳围拢来就餐。老童拿出一大瓶用中药泡制的酒,我们边喝边谈,欢声笑语,如同家人。
5月份放月假,我连家也没回,直接来到老童家,一连好几天吃住都在这里,做着各项准备工作。老童今天搬来展框,明天又拿来印好的纪念封、纪念戳。我对老童说:“你一边工作一边又搞邮展,真是工作邮展两不误,简直分身有术。”他说:“谁让我们爱好集邮呢?”
由于准备充分,整个布展都很顺利。“六一”前夕邮展就要如期举行,收音机、广播传来了宋庆龄主席逝世的消息。原来准备的鞭炮锣鼓取消了,开幕式很简单,也没有搞剪彩。一队队小学生的胸前佩戴着小白花走过来参观,有很多人凑过来看热闹。也有少数集邮爱好者从此有了联系。
晚上,童正祥拿出邮友留言簿说:“这几位留下联系方式的邮友,是以后活动的骨干。”我接过留言簿一看,里面有李中元、胡学祥、高国兴、张国华……
一晃30年过去了,当时的小涂今天已成了老头。但每当想起邮社成立、举办邮展,往事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 (天门·涂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