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央苏区银元的来源及在货币经济中的作用
钟 健
1931年9月,红军取得第三次反“圈剿”战争胜利后,赣南、闽西两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包括21个县城,250万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宣告成立。翌年2月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票面金额为五分、一角、二角、五角、一元的银元券,二角银辅币和一分、五分的铜辅币。
由于旧中国币制混乱,多种纸币充斥市面,信誉极低,群众喜用能直接表现商品价值的银元。因此,苏区国家银行在发行货币、占领市场、驱逐敌币、稳定金融的斗争中,依然以银元作为苏区的本位货币,实行银本位制,发行的银元券可以和银元通兑。
面对敌人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为保证国库主币有充足的储备,苏区军民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为开拓银元的来源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打土豪、筹银元
打土豪筹款是红军的兰大任务之一。这是建筑在阶级与革命的原则之上的苏区财政的主要来源。当时苏区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向一切封建剥削者进行没收或征发”(1),“向着一切国民党区域去扩大我们的财政收入,向着一切剥削分子的肩上安放着苏维埃财政的担子”(2),以解决财政上的困难。1932年在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下,苏区曾一度取消了主力红军筹款的任务,导致苏区纸币后期贬值。当蒋介石调集50万兵力向中央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时,鉴于地方筹款不能保障红军的需要,国库日渐空虚,1932年1月11日,红军总政治部发出《开展节约运动和加紧筹款以进一步充足战争经费》训令,恢复了主力红军的筹款任务。其具体做法是:“在白区与苏区内向地方罚款,向富农捐款;及在不损害苏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向商人作适当的征税”(3)。筹措的款项须以银元交纳。当时有些地主将金银藏起来,拒不缴纳,苏区报纸曾报导博生县城内打土豪挖窖藏筹银元的情况:“四郊的贫农团、男女代表、赤少队儿童团等,晚上打起火把进飞机洞内捉土豪,在两个洞内他们挖出了地主埋窖十九个,掘出金子九两多,花边三千二百多元,银子七十二两。五六七三个月筹到款子二万六千余元,超过了原定数目的四五倍”(4)这一正确的财政路线,不但基本上保障了红军物资的供给,亦保持了国库银元的充实,增加了苏区的财力,使国家银行的纸币有了坚实后盾。
二、收银子、铸银元
赣南、闽西一带的妇女革命前喜佩各种金银首饰。革命中,破旧俗、立新风,“各县妇女大多数实行剪发,所有金银首饰不卖变为废物一般”(5)。就此,中央财政部函令各级财政部门“收集金子、银子解送中央财政部造国币”(6)。中央直属县瑞金还专门在执委扩大会和妇女分子活动会上讨论“收集银器、号召妇女剪发,以无用的装饰品来帮助战争和换取生活必需品等问题”(7)。原国家银行造币厂厂长回忆:造币厂自成立伊始就大量仿造银元,“原料是中央供给,大部分是首饰,也有元宝,银锭子”。“造的花边有小头、大头、墨西哥版的,拿到白区去买东西”。至1933年夏,造币厂利用简陋的设备实行两班生产,银元日产量达1万余块。这些银元在维护苏区纸币的信用、打破敌人经济封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多出口、进银元
随着革命根据地的扩大与发展,敌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日益加剧,国民党反动派叫嚷:“将X区严密封锁,是我们一个最重要的战略”、(8)。妄图使我们苏区变成“无粒米勺水之接济,无蚍蜉蚊蚁之通报”的孤岛。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对外贸易工作,是冲破敌人经济封锁,流通白区货币,发展苏区经济的重要工作之一。”(9)苏区各地针锋相对相继建立了赤白贸易交换所、物资采办处等专门机构。1933年4月,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了国民经济部,专设对外贸易局,加强了对赤白贸易的领导,中央人民政府特别强调:“苏维埃政府应该用极大的力量将苏区内部的生产品,如纸、钨砂、木材、烟叶、樟脑油等输出,以换取日常必需品。粮食与生产品这样的大输出,更可以输入一部分现洋,以解决我们在金融上的困
难。”(10)由于经营灵活,方式多样,苏区外贸迅速扩大,输入了相当一部分银元,增添了国库硬通货的储备。如钨砂出口贸易,据于都县盘古山钨矿老工人回忆,当时盘古山钨矿在中华苏维埃钨砂公司的领导下,开采钨砂出口,从1933年秋到1934年秋,出口值达200多万银元。
四、少进口、省银元
中央苏区地处贫穷、落后的山区,只有很不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大多数军需民用物资必须从白区进口。在设法少进口物资、尽量节省作为“外汇”的银元支出上大有文章可做。当时的大宗输入品是盐和棉布,政府号召军民“设法来自己生产盐和棉布”(11)。“如果盐和布二项,能够设法得到某种解决,那么苏区的金融问题就大部分可以得到解决。此外,我们应尽力提倡以樟油代替洋油,以廉价夏布,部分的代替棉布,节省消耗品(如香烟等)的消费,以减少进口,减少现金的流出”(12)。大家想法设寻找各种工业品的替代品,自种棉花自织布,熬硝盐代替食盐。在当年的熬盐群众运动中,于都县岭背区还被评为模范区。
此外,提倡厉行节约,减少财政开支,也是减少进口物资、节省银元支出的措施之一。1930年11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向各级苏维埃政府、红军部队、革命团体发出紧急通令秘字第一号,要求加紧节省杂费及一般零用钱(零用钱不发),原来在城市一角五分伙食者,现在每人每天只发菜柴钱五分,在乡村一角伙食者现在每人每天发菜柴钱三分(13)。最大限度地厉行节约来减轻财政负担。
五、防外流、控银元
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腐败无能,当时国统区的金融秩序十分混乱,既有中央和各省银行发行的纸币,又有各县商会、钱庄印制的五花八门的票券,白区群众十分厌恶这些没有信用的票子,乐用银元交易。因而从白区购买各种物资主要使用银元。如何有计划地使用“外汇”—银元,控制尚散存在苏区民间的银元不外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临时中央政府财政人民委员部发布了《现金出口登记条例》,规定“凡苏区群众往白区办货,或白区商人来苏区贩卖,须带现洋(大洋及毫子)出口,在二十元以上者(来与中央苏区联系之苏区由当地省政府酌定数量),须向当地区政府或市政府登记。汀州商人带一千元以上出口者,则须到省政府登记。登记后,取得现金出口证,才准通过出口检查机关”(14)。“非为办货目的或货卖完回去输运现金出口者一律禁止”(15)。“无出口证的现洋则限在苏区使用,并一律兑换国币及毫洋”(16)。这一正确的政策比较有效地控制了银元的外流。
六、用纸币换银元
国家银行发行纸币之始,备有充足的银元以供兑换,加之纸币便于携带,很快得到群众的信任,有些商人还贴水用银元换苏区纸币。在此基础上,苏区采取了对内使用纸币、对外使用银元的做法。在苏区境内一律使用纸币进行交易,完粮纳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财政人民委员部紧急通令》中强调:“各级政府机关及群众团体一切费甩须一律使用国票,所有现洋概须送交总分库或附近兑换所换取纸票应用,无论如何不准自由动用现款,以妨碍银行兑现,致无现款送往前方。”(17)江西省委号召边区党组织”责成地方武装—独
立团营游击队,宣传游击区域的群众用国币,将现洋尽可能运到苏区来”(18),各县还成立了兑换所,以便利随时用纸币兑换银元。苏区人民以极大的革命热情积极地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苏区境内坚持使用自己的纸币,直到红军长征。
(作者系江西省于都县政法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
注释:
1、2毛泽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1934年1月),《红色中华。第二次全苏大会特刊》第三期,1934年1月26日。
3.《中央政府关于整顿财政部工作的训令》,《红色中华》第107期,1933年8月25日。
4.《红色中华》第227期,1934年。
5.《闽西苏维埃政府布告第三号—禁止私人收买金银首饰》(1930年10月)。
6.《江西省苏维埃政府通令》(第2号)。
7.《号召劳动妇女把银器售卖或捐献给国家》,《红色中华》第217期。
8.成圣昌《苏区经济恐慌横断面的暴露》、《前途杂志》民国二十三年第二卷第六号。
9.《江西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经济建设决议案》,1933年12月28日。
10.洛甫《收集粮食运动的战斗任务》,《红色中华》第96期,1933年?月26日。
1l、12亮平《目前苏区的现金问题》,《斗争》第20期,1933年6月22日。
13。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紧急通令》(秘字第一号),1930年11月20日。
14、15、16《现金出口登记条例》,《红色中华》第78期,1933年5月l1日。
1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财政人民委员部紧急通令》(1933年4月9日)。
18.《为消灭食盐困难而斗争》,《省委通讯》,1933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