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出版的邮集。南都记者 陈伟斌 摄
“十八大”邮票发行当日,购买到的集邮爱好者格外高兴。南都记者 田飞 摄
本地集邮爱好者收藏的红色伟人邮票。南都记者 陈伟斌 摄
一枚方寸邮票,可观大千世界。在惠州,集邮爱好者有超过2万人之多,邮票的魔力可见一斑。这些集邮者中有耄耋老人,也有在校的莘莘学子,不过多数介于3 0 - 5 0岁。各式各样的邮册是他们展示心爱之物的舞台,那里面有式样繁多、色彩缤纷以及价值连城的邮票。他们集邮大多不为投资,而是纯粹爱上这方寸间的文化和风情。
最爱什么生肖邮票和惠州元素受宠
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当天6点多,天刚蒙蒙亮,已经有集邮爱好者在惠州市区江北邮政营业厅门口排队等候,因为“十八大”邮票将于9点正式开封发售。80岁高龄的梅焕裕7点多到达大厅时,前面已经排了8个人。“十八大邮票很有纪念意义”,有集邮爱好者解释排队抢购的原由。
“十八大”纪念邮票包括2枚邮票和1枚小型张,邮票分别以神舟飞船、长城、白鸽和牡丹为主体元素,有“科学发展”和“继往开来”的主题。这套邮票在惠州限量发售,零售570套,预订4009套。
惠州市集邮协会相关负责人温小姐介绍,惠州的集邮爱好者口味广泛,生肖、纪特邮票、文革票、纪念封片、盖销票甚至金银币等都有人收藏。集邮爱好者众多,各自专注的方向不尽相同,不过生肖类邮票是集邮爱好者普遍喜欢收藏的,因为生肖文化是我国独特的文化,每个人都有属相,因此生肖类邮票格外受宠。同时,相对其他类型的邮票,生肖邮票升值也最快。
据集邮多年的梅焕裕先生介绍,1980年2月,中国发行首枚生肖邮票,目前1980年的“猴票”最值钱,一枚售价已达数万元。
邮品记录着历史人物、美丽风景以及城市的历史变迁,和地域有关的邮票因此备受当地集邮爱好者的青睐。惠州的集邮爱好者也喜欢收集和惠州有关的邮品,惠州名人廖仲恺和邓铿、廖承志、叶挺、邓演达等名人,惠州西湖、惠州罗浮山、惠州水东街等风景,都曾经出现在邮票或邮资封上,成为惠州集邮爱好者的收藏热品。集邮爱好者饶夏阳的藏品就可谓“惠州大全”,他基本收藏了有关惠州的邮品、邮票、邮资图、邮资封、明信片等。
谁在集邮中老年居多青少年渐增
集邮是个漫长的过程,并需要投入不少财力和精力,相对于接触过邮票的人数而言,能长期坚持下来的集邮者并不算多。梅焕裕表示,近年来邮票的面值逐年增加,而如果收集老纪特邮票、文革邮票等年代久远的珍贵邮票,则需要更多的花费。据介绍,现在生肖、文革连版邮票,少则数千元多则数万元。
尽管如此,惠州的集邮爱好者仍在与日俱增,成立于1986年1月5日的惠州市集邮协会目前已有会员2500余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年龄范围跨度大,上到80岁老人,下至中小学生,只要热爱集邮就可以申请加入。
据了解,从每年预订和购买邮票的人数来统计,全市集邮爱好者应该能达到20000余人,主要分布在市区、惠东、惠阳、博罗、大亚湾,龙门地区由于地域和经济的原因相对较弱。
集邮是一项安静、传统的爱好,惠州的集邮者虽以中老年居多,却也不乏活力四射的学生一族,据了解,惠州的青少年集邮人数在逐步增加。惠州市集邮协会青少年委员会主任朱伟平介绍,目前惠州的青少年集邮爱好者的数量没有准确数据,初步估计全市的学生集邮爱好者约有4300人。
惠州市集邮协会青少年委员会主任朱伟平介绍,现在有一些家长会为孩子预订邮票年册,以此代孩子收集邮票。当然,真正入了门的青少年集邮爱好者,更多的是自己在网上购买邮票。
朱伟平表示,与成年人相比,现在的青少年爱好者刚开始集邮时没有明确的目标,更多是基于一种感性,被邮票漂亮的画面所吸引,之后再逐步被邮票上很多自己熟悉的话题激发出更浓厚的兴趣。比如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中有金田起义、林则徐虎门销烟等重要的历史事件,在邮票中也有相对应的邮票纪22《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和J114《林则徐诞生二百周年》邮票,因此青少年可以通过邮票直观的画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形象记忆。朱伟平认为,这些就是青少年初涉邮海时在“岸边”的收获,以及吸引其奔向邮票海洋的动力。
如何交流展览讲座沙龙应有尽有
大型邮展、邮票首发式、巡回展览讲座、集邮沙龙等等,惠州市集邮爱好者的交流方式丰富多样。例如在建国60周年时,他们举办了以青少年为主题的巡展“邮票伴我成长”;2010年举办了亚运会大型邮展、建党90周年邮票首发式和大型邮展以及集邮教育师范基地挂牌仪式等活动。
除了展示邮票,交换邮票也是集邮爱好者之间重要的交流方式。今年8月的南国书香节上,集邮协会搭建了邮票跳蚤市场,市民可以在现场交流心得、交换邮票,现场很热闹,不少人交换到自己心仪的邮品。对于爱好者而言,集邮可以扩宽人际关系的广度,并享受与他人分享的快乐。
数字说话
从每年预订和购买邮票的人数来统计,惠州全市集邮爱好者约有2 0 0 0 0余人,年龄跨度大,上到8 0岁老人,下至中小学生,不过多数介于3 0 -50岁。初步估计,全市的学生集邮爱好者约有43 0 0人。
集邮大事件
1986年1月5日
惠州市集邮协会成立,这是集邮爱好者组成的群众性文化团体,目前会员共计2500余人。
1986年末
邮报《惠州集邮》创刊,标志着惠州集邮文化进入了新的时代。
2004年12月
惠州第七届集邮展览在步行街举行,这是惠州集邮史上规模最大、展品最多的一次盛会,共有7个类别、36本邮集、84个标准展框、1344个贴片参展。部分展品曾在其它邮展上参展,获得过“大镀金奖”、“大银奖”等好成绩,
2008年4月5日
为庆祝惠州设地级市20周年,市政府和广东省邮政公司联合在惠州西湖泗州塔下举行《绚丽惠州》、《惠州西湖》专用邮资图首发式,通过专用邮资图这一载体展示惠州的城市魅力和文化活力。
10-12版
采写:南都记者符芳晓
圈友故事
1
联系家庭感情集邮功不可没
朱伟平,老师,集邮龄:30多年
80年代初,改革开放不久,集邮风潮再次兴起。1981年,朱伟平第一次看到有别于常见的长城8分普通邮票的邮品,那就是同学拿来炫耀的《寓言刻舟求剑》五连票。他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还有这么漂亮的邮票?!从那一刻起,他便爱上了邮票。
朱伟平集邮多年,他的太太也有相同爱好,后来女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知不觉也开始集邮,一家三口组成了集邮大军。
朱伟平说,集邮是他家联系情感的重要方式,每逢新邮发行或启用新邮戳时,全家人会为了制作首日实寄封一起努力,写信封的写信封,贴票的贴票,虽然辛苦,但一想起这些邮品将随着邮路寄达全国乃至港澳台时,疲惫就烟消云散。
而组邮集参展更能考验他们一家三口的配合和默契。通常是朱伟平负责拟提纲和找素材,太太负责封装和粘贴邮品,女儿专管装护邮袋。制作邮集是件细活,需要高度的专心、细心和耐心,一部邮集从规划、拟纲、选材、封装到成集需要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每每等到邮集获奖的消息,全家的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朱伟平集邮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编组邮集参加展览。2000年,他编组的邮集《中国民居》参加广东省集邮展览,同年被选送到澳大利亚参展,两次均获铜奖。他的作品《中国载人航天》分别于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参加广东省和全国网络集邮展览,获得两次银奖和一次镀银奖。2008年,《中国载人航天》从1框扩展到5框,参加广东省集邮展览获得大银奖,2012年经过提炼后再次参加省邮展,获得镀金奖的好成绩。
2
集邮60余载曾因被盗想放弃
梅焕裕,退休人员,集邮龄:60多年
梅焕裕今年80高龄,已经集邮60余载。
1944年,12岁的梅焕裕同邮票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只是看着这些花花绿绿的花纸片,梅焕裕说自己就十分喜欢,于是在大哥的支持和影响下开始集邮。等参加工作有了工资,他集邮的兴趣日趋浓厚,会专门寄钱到外地邮票纪、特邮票,为了买到喜欢的邮票,他宁可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1962年发行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和小型张时,工资不高的梅焕裕硬是咬牙买齐了全套票和小型张。
经过近10年的坚持和努力,梅焕裕的集邮已颇具规模,不料却遭遇了重大挫折。1963年,他把自己的两大本邮票放在门口的小凳子上通风去潮气,当他进屋做饭的间隙,两本邮票不翼而飞,梅焕裕山上山下、屋前屋后到处寻找,还是两手空空,最后气得直用拳头打自己的头,伤心得两顿饭都没吃。心爱的邮票遭窃,梅焕裕一度心灰意冷想放弃集邮,但亲友们不断寄来的邮票和一本备用交换重复的邮票集慢慢重燃他集邮的热情。
梅焕裕将手中成千上万的邮票整理成不同专题。“集邮应注重研究,光收集(藏)不研究不是真正的集邮者。”这是他的集邮座右铭,不管是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还是1980年发行的第一版生肖猴票,他都能从中读出历史和文化,他认为每一张邮票都有历史背景或纪念意义。
3
在校女生至今保留写信习惯
叶静芳,学生,集邮龄:1年多
叶静芳在集邮爱好者中属于“低龄”,她是一名中专一年级学生。
叶静芳接触邮票是在一年前。她说:“那时候,叔叔喜欢集邮。有一天看到他有一张盛开的牡丹花邮票,比真牡丹花还漂亮,我就千方百计讨来。”这算是她收藏的第一张邮票。集邮一年多来,她收集了近60枚形态各异的邮票。
上中专后,叶静芳加入了学校的集邮协会,慢慢成为协会里的积极分子,在学校参加各种集邮讲座,还跟集邮爱好者一起研究邮票,邮票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邮票是小型的艺术品,画面周密、生动,从方寸的画面中可以看到外面的大千世界,还可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她说。
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寄信这种传统的通信方式已经慢慢被取代,但受父母的影响,叶静芳至今还保留着写信的习惯,因为“写信可以细腻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她写给爸妈、朋友和同学,信件多了,接触以及收集的邮票也相应增多。不过,叶静芳收集邮票很随性,“不太喜欢的邮票,我就寄给同学或朋友。”她通过这种方式交换邮票。
叶静芳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iPad、iPhone,而她独爱传统的集邮。
惠州集邮之最
最幸运一人收藏两个“最早”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是英国发行的“黑便士”,中国第一套邮票则是大龙邮票。这两枚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邮票是众多集邮爱好者梦寐以求的,而惠州的集邮爱好者沈奇岳有幸都收藏了。
最阔气连版邮票他或许最多
据梅焕裕先生介绍,在惠州市区惠环有一位集邮爱好者,他非常热衷于收藏连版的邮票,多次出手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选购,重点收藏生肖和文革类的连版邮票。梅焕裕说,这是他至今见到的惠州收藏连版邮票最多的人。
最小额面值仅0 .5分钱
邮票的面值在不断变化,我国最小面值的邮票是0.5分钱的邮票,发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梅焕裕先生就收藏有这种邮票。
最长脸惠州人首次登上邮票
1932年8月13日(民国21年),中华邮政发行的民普13北平版烈士像邮票中出现了两位惠州人,就是廖仲恺和邓铿。这套邮票发行使用后,又通过加盖改值在全国各地邮局流通使用。惠州有集邮爱好者收藏此邮票。
作者:陈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