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系我国东南部海上的一个省,由台湾岛及其周围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彭佳屿、兰屿等岛屿组成,面积3.6万平方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广东相望。
自上古时代,台湾曾以各种不同的名称出现在我国的历史典籍中,1662年,郑成功逐走荷兰人收复台湾后,将台湾定名为“东都”。清康熙统一台湾后,于1684年正式命名为“台湾”。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随后英国掠夺了中国海关的管理权,关税金由英人掌握,赫德也当上了中国的官员,获得了李鸿章的信任,并任总税务司。1864年清政府于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厦门道,由于台湾特定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了通信、交通建设在巩固海防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光绪11年(1885年)10月左宗棠奏准台湾建省,次年3月,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
刘铭传(1836-1895),清末淮军将领,字省三,安徽合肥人,咸丰4年(1854)在乡办团练。同治元年(1862年)随李鸿章到上海进击太平军,以所部铭字营编入淮军,1865年任直隶提督,参预镇压捻军。1867年在湖北尹隆河被捻军包围,经鲍超救出。光绪10年(1884)督办台湾军务,抗击法军八个月,1885-1891年在台湾巡抚任内开办铁路、煤矿,有《刘杜肃公奏议》。台湾在未成立邮政总局之前,通信机构一直沿用驿站。(见《中国邮史》杂志总24期拙稿《清代的台湾邮票》一文)刘铭传在任6年,拟定治台方针,一改过去“鲜由外至”的保守思想,采取了筑炮台、修铁路、通电线、创邮政、强海防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他认为“南北电报未通,不足以辅戎机”,鉴于当时的旧式驿站弊端丛生,传递迟缓,于光绪13年(1877年)12月13日下令“将台湾各县所设驿站分别裁撤,依照西洋邮政章程变通办理,按照全台原设驿站处所核实裁减,分别增添,核议新章……嗣于光绪14年(1888年)2月初10日起一律按照邮政新章开办”。
刘铭传以沈葆祯原已建立的“站制”为基础,于光绪14年正月底发布了《邮政条目十二条》和《台湾邮票章程》作为“改驿为邮”的纲领,对当时已积弊深重的台湾邮驿制度作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光绪14年2月初10日(1888年3月22日)台湾邮政总局正式创办,并于当天挂牌营业。邮政总局在台北、台南两地设立总站,各地分设正站17处,腰站13处,旁站13处,全省共核定分设43个站。
刘铭传创建的邮政新制,对于中国的近代邮政革命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四方面:一是官办邮政兼办官方文书和民间通信,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1870年以后,当时欧洲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为促进社会商业贸易的发展,改驿站为邮站,使其不再是地方官衙的附属机构,已变得十分迫切。由于建立了商民通信制度,台湾岛内的经贸空前繁荣;二是规定所有发递全台公文均需粘贴专门邮票,这对于限制官府衙门滥用邮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独立发行(邮票),专售专营,只需粘贴即可传递收寄,一改千年邮驿专用官用的历史,改变了迂腐陈旧的习俗传统,从而跨入官民用邮的近代邮政的开端;四是利用近代工业社会的产物,火轮邮船作为邮政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走出了中国人自主兴办邮政的道路,为全国范围内近代邮政的诞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开创民用信件的先河,为此后创办国家邮政奠定了基础。
邮政改革后不久,台湾邮政总局改名为“大清台湾邮政局”。在随后的几年,刘铭传完善邮政措施,经整顿改革后,将原设至腰各站覆实裁减,并于旁道暨新设各县分添旁站,原有站夫一律撤去,由各营汛分拨兵丁,酌给津贴,责令传递,各站另雇书职专司站务,仿照西洋邮政办法,委令道令陈鸣志督办。所以说,刘铭传改革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使用邮开始普及于民,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了一条实现邮务自给的道路。
由于清朝末期当政者的无能,公元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清廷把台、澎割让给日本帝国作为赔偿甲午战争战败的代价,而引起台湾人民的群起反抗,并于同年5月25日宣布独立成为“台湾民主国”,台湾的“独虎图”邮票也因此而面世,日本在6月9日也开始在台湾开设野战邮局,这已是后话,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 来源 :中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