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揭示收藏的文化内涵 马未都用收藏触摸历史

1楼
一飞 发表于:2008/1/7 10:26:00
2008年第一缕阳光,温暖而淡然,一如马未都先生那充满神采而又儒雅、淡定的表情。2008新年开篇的央视《百家讲坛》上,他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诙谐、自如,带观众领略古典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

  紫檀座椅、青瓷大罐、丹青书卷、青铜方鼎——古玩,负载着民族历史纵横几千年文化的沉积与生命的轮回,那缜密的纹理渗透着遥远的生活气息,那泛着斑驳的铜锈记载了岁月的沧桑,用手抚摸,你可以感觉到一丝温润的人文气息——那是血脉相连的无法割舍,那是老祖宗的文化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这次我去百家讲坛,感触很深,他把你放在了一个位置上,这个位置是你以前没考虑过的,不是高也不是低,而是你从没有站上去过的,这和我以前在课堂上讲专业课不同。”

  冬日午后,在马未都先生亲手创立的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典雅而温馨的会客厅,笔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走入雅致、隽永的观复博物馆,一曲抑扬顿挫的《广陵散》,一卷闲情散淡的写意山水,一幅苍劲有力的中国字,一对灵动婉约的梨木雕花窗,你会感受到传统的张力,你会感动于文化的力量,你也许无视过她的存在,甚至曾经践踏过她的尊严,但你永远都无法抹去她烙印在这个民族身上的底蕴。

  1.走上百家讲坛,揭示收藏的文化内涵

  “这次我上《百家讲坛》和以前讲课不同,以前上课无非是两类,一是在工艺美院等高校,那里都是很专业的。还有另一种是完全泛娱乐化的给一些俱乐部或者企业讲课,他们注重的更多是投资,是赚钱。而《百家讲坛》把收藏搬上荧屏,首先肯定了这里面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内涵。我的讲座基本上也是按照这个理念讲的,我讲古玩收藏,关注的是文化背景,是挖掘历史的厚度,拓展收藏的乐趣。作为一个学者,你的深度就是你比别人多看到的那一层。所以,我对每一个事物生成的原因都渴望探寻,想看到它背后的真相。历史有无数重幕,你要把它一层层的拨开。今天,我在《百家讲坛》,就是要把所有的幕布拉开让你看,就是讲所有文物背后的那道背景。那种精神上的满足,文化上的享受,它不同于金钱带来的短暂的愉悦。”马未都很是健谈,尤其在说到他用生命来热爱的收藏与文化时。

  今天我们处在市场经济的滚滚浪潮之中,但文化是否就该被淹没它的本色,它是不是应有自己所秉持的东西和坚守的理念?马未都此番在《百家讲坛》所讲的内容,是经过深思打磨,用大众所熟悉的话语穿透历史的平面展示文化背后的故事。他以古代家具作为开篇,因为家具是所有的古典艺术品门类当中最为直观的,集艺术性、实用性和文化传承于一身。“比如,中国人生活中最常见的椅和凳的由来和区别,虽然二者都是坐具,但在我们的文化中其实大不一样,椅是一定有靠的东西。倚靠,椅(倚)就是靠。而凳,最早并不是坐的东西而是踩的工具,是蹬。现在残留下来的就是上马凳。其实它的本义是蹬,后来演化为临时的坐具——凳。正因为是临时坐具,凳的等级比椅的等级低。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如家里来了重要的客人,一定要让客人坐椅子,而不是凳子。这反映了我们民族礼仪文化与伦理秩序的传承,因而,无论是家具还是其它古代艺术品,从文化的任何一个角度去理解,都有她的特定内涵。”

  三十年的收藏生涯,伴随着马未都文学青年、编辑、作家、编剧直到学者身份的转换,对中国文化天生的喜爱与深刻的研究,赋予他既有智者的睿智,又有文人的儒雅与无法漠视的责任意识。“文物是人类文明的坐标,对文物的认知程度和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标志着一个民族发展的水平。”

  中华民族的文化不是凭空而来的,有些事物和现象似乎已是熟视无睹或习以为常,但其实它是经过无数次的改造、演变而成为今天的样子,这就需要文化的注解。马未都在《百家讲坛》家具篇中说:“今天的人们摒弃了许多我们自己的文化,包括家具文化,现在绝大多数国人甚至整个民族都在用西方的家具,这其实是本土传统文明的一种失落,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很多本民族传统家具的精神内涵我们没有享受到,更无从知道。几千年文明流转所形成的家具文化能带给我们的尊严、愉悦、舒适,我们都不知晓,更无法体会其中的奥妙。因此,今天对于已经逝去的文化、远离的文化,我们首先应该自责,愧疚,为什么把曾经那么美好的文化给丢弃了呢?同时,我们还应该感恩,现在全国各地的中式家具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而在未来的中国家具市场,家具中的文化符号会越来越多,这些对普通百姓生活会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未必体现在实际性的变化中,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累积。”

  马未都之所以选择从家具谈起,还有另一个因素,就是他那代人的特殊经历,1968、1969年那个难忘的时代,中国社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当时马先生全家要下乡去往遥远的东北,很多家具都无法带走,只能变卖,他把家里的收音机卖了15元,但不能换成现金,只能在那个信托商店换一件相应等价的物品。售货员推开一扇大门,指着一大套精美的金丝绒沙发让他搬走,可他们连个收音机都带不走,怎么拿得了沙发?马未都就在那个商店的大门后看到许多的老家具,价格都很便宜。那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低落到最低谷的真实写照,没有任何要求,没有任何意识,现在回望那段历史,是一曲文化的悲歌。

  古玩,作为民族历史文化沉积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历史的、艺术的,她更是人文精神的寄托,哲学思想的折射。马未都就是将这件事情用最通俗、简单的语言娓娓道来,无需卖弄,不要玄虚。比如,他认为李白的《静夜思》——这首写进小学课本、人人都会背诵的唐诗被绝大多数人误读了,人们都认为这四句诗是抒发李白的思乡之情,夜里躺在床上,睡不着,看着月色,聊以思乡。实际上,李白并不是躺在床上,而是搬了一个马扎坐在院子里。“床前明月光”的床其实是胡床,即马扎,不是真正睡觉的床。因为,唐代的建筑和现在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我们今天传统意义上的民居建筑是受宋朝的影响,唐时的房子是没有隔扇窗的,没有透光的东西,唐代的门叫板门,窗子也很小,根本透不进来光,更不要说月光了。这次马未都在《百家讲坛》说收藏,就是让更多的人关注我们自己的文化,明白自己的文化。在他的世界中,只要喜欢收藏,不论起点是什么,进入到这个氛围中,都会殊途同归,最终会走到一个点上,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力。

  马先生聊起他以前遇到过一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甚至小学都没毕业的人,在社会上贩卖古董,倒卖古钱币。“这些人很有意思,他们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比大学历史专业的学生都清楚,因为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饭碗。比如,历史上的‘天显’、‘天赞’两个年号,不是研究辽史或是对历史特别精通人是不会知道这个时间的,但那些古董小商贩却是随口拈来,因为那个时期的钱币最值钱。慢慢的,那些人在对文化的接触和收藏中,文化会对他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然后这种影响会转化为一种情感。那就是文化熏染出的发现美的眼睛,从最初的被迫到自觉的审美。她会慢慢感动你,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马未都谈收藏,其实是摆脱了单纯的文物,而旨在文化的传播。这次《百家讲坛》给了他一个机会,与所有喜欢文化、热爱文化的人共同交流,一起探讨,也使他得以将多年的心得积累公示于众。而《百家讲坛》的压力也迫使他把从前的经历重新梳理一番,这很可能将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以后的岁月,他也许会远离收藏,而更多是研究,进入一种纯学术的状态,通过自己的认知、感悟来传播收藏文化,把已有的东西沉淀下来向学者的身份转移,著书立传,开掘更多的东西。

  2.好奇与懵懂,徜徉于文化与收藏的天地

  1911年辛亥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那段日子之后,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便开始持一种强烈的批判态度,甚至是抵触和全盘否定,一直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所以现在很多古代艺术品面临着不尴不尬的局面,比如,现在某个物件,价值五万元,对一般人来说,并不太感冒,他的感受很平静。但要是一件东西价值500百万元,以前只是花三五元就能买到,这就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所以我们的民族需要反思,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状态出现?如果半个世纪以前,国家就很重视收藏与文化的保护,那就不会有马未都后来的经历,恐怕也鲜有他接触古玩的机会了。近三代人,七十年的时间对传统文化持强烈批判态度的时候,文化便就低落到历史最低点,没有人在乎她,对民族传统与文化积淀的漠视可能超出你今天的想像。而他对文物感兴趣时,恰恰是在整个文化的谷底之时。

  “今天我走上《百家讲坛》,也是对我三十年收藏生涯的一个总结。像我这样的收藏经历是不可复制的,无法可循的,这有其时代的特殊性。时过境迁,历史是不可能重头来过的,我没有任何榜样的力量。最初接触古玩,完全是一种好奇,一种懵懂的状态,大家都知道,那个时代我们所受的教育是彻底的批判旧社会,旧文化,我们并不知道过去的岁月有着怎样灿烂的文明,以为所有的东西都是黑暗的,丑陋的,后来问号就多了起来,那源于有些东西它向你挑战,比如,我看到了一只过去的很精美的碗,不禁问了:过去的人不是很穷吗,怎么民间会用这么好看的碗。就这样,我发觉有些事开始说不通,也许事情不是你所想像的那样。好奇心一再被激起,就愈加渴望了解更多,接触更多。”

  耐人寻味的是,马未都收藏观的建立正是在破坏观念肆意横行的时代——“文革”时期。那时的马未都十几岁,正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阶段,那十年形成了他日后对世界的所有看法。“文革”结束后,马未都开始走向自立生活,当他能拿到每月三十元工资时,开始对古玩发生兴趣,并且有了购买能力。从一元、两元的东西买起,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积累为日后的厚积薄发奠定了根基。马未都说,他是幸运的,幸运在于他喜欢的这些东西在整个上世纪八十年代价格都很低廉,即使有所上涨,也是与他荷包的增长是同步的,而那十年间笔耕不辍的写作也让他有充足的稿酬来支付他日益扩张的视野。但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出现了困难,尤其是1995年后,古玩市场价格飞涨。现在回首三十多年的过往,颇有些感触:“可谓十年一代,七十年代是破坏的一代,八十年代是淡漠的一代,九十年代是关注的一代,到了二十一世纪则是一个蜂拥而起的时代了。”马未都的幸运得益于八十年代,那时的他充满热血与激情,年轻而澎湃,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徜徉于收藏的天地。而且,因为对传统文化长时间的践踏,那时大多数人对于古玩这些事物是心存惮意的,所以,才会出现琉璃厂的橱窗里一件雍正时期的大官窑盘子只卖几百元,却长时间无人问津的局面,这无疑使有着强烈爱好和前瞻眼光的马未都捡了许多“漏”。当马未都回忆起年轻时的往事,仿佛又回到了那令他心醉的时光。他说,有一次,他看中一个人家中乾隆朝的瓶子,那个人提出要用一台电冰箱来交换,但冰箱在当时还是罕见的家电,马未都就想方设法弄来一台单开门的旧冰箱与对方交换,最后终于捧得宝贝归。

  马未都话锋一转: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忽略甚至破坏传统文化,而今,国人在逐步了解自己文化的灿烂之处,对文化的尊重也在加深。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就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全世界面前,都展示着中国文化的魅力。虽然“地球是平的”,地球村的概念在逐渐扩大,但是对从小看方块字长大的中国人来说,也许很难驾驭西方文化,也很难深入理解,我们就是要立足本民族,放眼世界。当面对祖先璀璨的文化遗珍时,应该感到心灵的富足与安慰。

  3.“将来我们这代人走了,博物馆还在”

  望着窗外浸染着落日余辉的观复博物馆,马未都思绪飞扬:“我为什么能做成新中国第一个私立博物馆?与我同时代一起搞收藏的人很多,后来者也不乏其人,都陷入到交易或者说自己收藏的乐趣当中。但我没有追求这点,我如果想凭借收藏让自己过很舒适的日子应该是很容易的,但那不是我想要的。”马未都在收藏初期时,更多关注的是文化的成因。每一件东西拿到手,他都会想这件东西为什么和今天的有如此大的差异,为什么当时初始状态是这样?比如,壶的概念,众所周知,壶是大进小出,一头进水,一头出水。但汉壶和汉以前的壶是没有嘴儿的。那什么时候开始有嘴儿的,壶嘴儿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壶嘴儿的力量越来越大?这跟后来的饮茶习惯有关。我们今天的饮茶方法是明朝时由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订的,元朝以前是不这样喝茶的。

  正是马未都在收藏之初的不同寻常的想法,奠定了他的起点。从1996年观复博物馆始建至今已走过十一个寒暑,马未都虽然是创立者,但他一直致力于将其做成公共事业,而不是狭隘的把它留在自己身边,只是作为私人的财富或炫耀的资本。“博物馆是舶来品,250年前,大英博物馆落成伊始,人类从此有了装载历史、凝刻文化、寄托灵魂的家园,而中国博物馆之父张謇于一百年前的南通创立了首家博物馆,那也是一家私立博物馆。由于西方早于我们一百五十年建立了博物馆,而且创建之初的藏品就是由私人捐赠的,良好的传统,对文化的尊重,对文物的那种向往与我们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是,西方人骨子里的谦卑、公平,整个社会对公平的崇尚,对待文化也是一样。他不管别人的文化是否对自己有伤害,在展示这个文化的时候他是公平的,平和的。反思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是存在狭隘的意识,我们没能坚守文化,在历史的更迭中,我们放弃了自己的东西。因此马未都认为在做博物馆上,在展示文明、承传文化上,我们要迈出一步,要勇于面对,更要敢于承认。有人说,中国的文化是一种酱缸文化,模糊文化,这虽有失偏颇,但也昭示了一个现实,包容性过强,许多东西已然找不到源头。所以马未都说,学者的责任就是要把其中的问题搞清楚。但他同时希望大众也能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加深了解,只有越深的了解,才会有更深的情感。而《百家讲坛》就是这个加深了解的舞台,每一个点都作为可以指认的负载文化的契机,从懵懂到自觉,从无意识到有认识。”

  马未都从不介意把自己定位为草根学者,在他心中,知识的积累更为重要,草根就是他的本色。但他从接触收藏文化之初,就是严谨的,从开始研究收藏文化,就是学术的。因为学问最大的功能之一在于传递,那是知识的力量。而知识的力量不仅仅体现在创造财富上,还体现在文化层面的享受。他从内心深处感谢中华文化,他常说:“自识方块字始,你就无法摆脱这个文化”。“观复”二字出自老子《道德经》:“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观复即是一种轮回,表露出马未都对收藏和文化的深邃理解与珍重。建馆之初,博物馆本是他个人名下的私人性质,但现在已变成董事会制。马未都深深地懂得,博物馆只能依赖一个制度生存,而不能依靠一个人来生存。他打了一个比方:“以前呢,博物馆好比一辆公交车,我是司机,累了也必须开,没人替我。现在我还是开着这辆车,但是车上坐满乘客,而且每个乘客都会开车。这样,如果我累了,有一天下了车,博物馆这辆大车还可以继续向前开,谁下车都没关系。一个良好的制度要比一个优秀的人重要得多。我希望在我有能力的时候把这个良好制度建立起来,将来可以把这个物质和文化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财富留给社会,一百年、两百年后,观复博物馆依然存在,这是我的愿望,也是全体董事的愿望。

  漫步在观复博物馆,你会感受到展示的变化性,几千米走下来,不会感到很累。马未都说,他对博物馆最终的目标是要做成体验的感受,进来的感觉要完全的不同,让参观者不会觉得疲惫。在体验式博物馆中,每一次的休息都很随意,聊天、品茶,你变成别人的景观,别人也是你的景观。文化的符号会逐渐累积、添加,到那时,博物馆不再是满足你曾来过,而是满足你经常来,把博物馆的消费变成你日常的消费。让文化成为真正的消费,而不是强化的消费。

  俗语说,盛世收藏,这是千年不易的规律。今天,文物收藏在凝滞了几个历史片断之后再次勃兴,这也表明了国家和社会对文化的尊重,对传统的抚慰。

  马未都端起一盏茗烟袅袅的紫砂杯,目光坚定而从容。十五年前他开始申请建立私立博物馆时凭着是一腔热情和冲动,却没有想到过日后的艰难,可一旦做了,就希望不辱名声,这毕竟是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个私立博物馆,将来有一天,这一代人走了,但博物馆还在,承载着文化的光荣和他们的梦想。现在,马未都和他那辆大车上的人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切都为了这个梦想而努力。因为利益、代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应当在有生之年做一点事、为社会做一点事,这是责任使然,也是生命之轮在岁月打磨下的感悟。

来源:新浪论坛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766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