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嗨 怪怪怪。龙格里格隆。。。邮市就是这么怪,老天常把玩笑开。
这边下跌 那边涨啊,倒是无行,行还在。
邮市就是这么怪耶,命运也把玩笑开。
有钱没钱你实实在在,无忧无虑耶,欢乐开怀!
想让涨的没上涨啊,没让涨的,他还涨了。邮品投资就要愉愉快快啊,坑人害人划不来。

姓名:毕士哲
第一:集邮的价值体现在“老邮票”上
参与集邮的人们应该知道集老邮票的价值自然比新发行的邮票价值大,因为老邮票发行年代久远,其自然的消耗也就大。特别是中国邮票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网络和电话还不普及,众多的人们只有依靠写信相互联系,相互问候。这样使邮票自发行之日起就进入到大量的消耗之列。如文革邮票尽管发行量在数千万之巨,然而在那个集邮者凤毛麟角的年代里,靠的只有写信消耗,就是在这样的消耗中,数千万发行量的邮票也在21世纪成为稀有。这样,此类邮票自然也就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了,自然其价值也就真正得以体现。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邮票也显得极其珍贵,发行量在500万的1980年生肖猴四方联现在已经是56000左右的天价,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老邮票的魅力所在了。那么新发行的邮票尽管在发行之初疯狂上涨,然而经常参与其中的朋友自然知道其炒作的能量所发挥的作用才是新邮票显露繁荣的真正原因。炒作以后新邮再次进入打折一族,使众多的集邮者被套,再被套。
第二:集邮的价值体现在“珍罕性”上
大家知道,在集藏领域,无论是字画也好,或者是瓷器也罢,最根本的价值也体现在“珍罕性”方面。邮票的存世量越少,其邮票价值本身的价值就越显得珍贵。在文革时期,众多的邮票因为其政治色彩而显得特别珍罕。如蓝军邮其价值已经是160万的天价;祖国山河一片红邮票因为其发行以后发现有错误回收没有彻底,在世面上留存的一片红自然就进入极其珍罕的行列,在1997年高潮时期也曾拍出过20多万的价格;还有黑题词、放光芒以及明信片中的“片蓝”等等,都因为其珍罕性成为人们猎奇的对象了,其价值也就凸显出来。集邮的珍罕性还表现在量上。这个量就是存世量,上面已经提起。还有一个就是发行量的多少,也是邮票是否有珍罕性的参照。如上世纪80年代的邮票和90年代以后发行的邮票相比,那么后者自然成了超量发行了,自然也就无法谈珍罕不珍罕了,大多沦为打折行列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三:集邮的价值体现在“艺术性”上
邮票本身就是浓缩的艺术品,有着国家名片之称谓。所以集邮也是在看你个人的艺术涵养,看你对邮票的审美能力是否过关。缺少艺术眼光的人集邮者,是很难集到好的邮票的,在集邮的过程中往往是比较盲目,甚至是抱有“挖到篮里就是菜”这样的心态。根据笔者所知,很多的集邮者集邮历史很有些年头了,可是所集的邮票却是值钱很少,很多看上去就缺少一种美感,当你把自己集的邮票让朋友欣赏,也不能得到朋友的认同,觉得你集邮这么些年怎么还是小儿科啊。一是看着也不够美,二是也不值钱,那么如此集邮的价值是无法得到体现的,如此集邮集下去也得不到兴趣,最后只有离开集邮这个领域。艺术性强的邮票不仅仅体现在设计上,设计好的邮票本身欣赏就让人感到视觉上的美感,还体现在由视野上传感到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上。艺术性还体现在邮票的题材上,大家也许看到这么多年发行的邮票,在选择题材方面已经到了黔驴技穷的境地了。在题材上盲目的重复性,无序的粗制滥造,都使邮票的艺术性大打折扣,得不到集邮者心中所期待的初衷。自然因为其艺术性的欠缺而远离邮市而去,这样集邮的人自然就少了,集邮自然就断了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