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猴王
一、我国城镇化的必要性
二、我国城镇化面临的挑战和解决办法
这边把二三线城市改成了三四线城镇,这样表述比较符合现在普遍的定义。
一、我国城镇化的必要性
城镇化的短期目的是为了两个(以5年为单位思考),一个是继续释放2亿劳动力(解决人口结构性问题带来的人口红利的终结),一个是解决粮食美元急需的土地集约化问题(规模种植和精细种植,还有就是粮食上收问题)。
城镇化的中长期目标(以10-100年为单位思考)是为了完成我国整体人口结构的改造(30年内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这样我国才能够形成一个庞大的中产群体,假如30年后我国中产在人口中占比达到65%(那时假如中国人口在14亿),那么中国将有一个9.1亿的中产人口,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财富中心,中国将在全球形成巨大的虹吸效应,假如配合那时中国控制了水货币体系,那么中国将主导全球的走向,这个是美国和俄罗斯都无法做到的(美国的白人人口和俄罗斯人口一样情况不乐观,我们前面专门研究了美国的人口结构以及欧洲的人口结构发展,包括伊斯兰教在欧洲的蔓延问题)。
二、我国城镇化面临的挑战和解决办法
(一)、城镇化的核心一:土地流转形成耕地集约化,解决后面粮食问题。土地流转是城镇化里面比较核心的内容,里面牵扯到很多方面,这边把可能碰到的比较重要的问题讲一下。
1、土地集约化的过程中要进行精细化、精确化、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的引导以及普及,另外对于经济作物要进行引导(比如经济作物的种植占比不能超过多少等等,另外经济作物比较合适的种植在非粮食耕地,比如山坡、控制水土流失等等领域,要保障粮食耕种面积,特别是后面要增加大豆耕种面积),另外对于轮种进行引导(一块地老是种同一种作物,会导致减产和土地肥力的丧失),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一些模式(但是美国的休耕制度我国暂时还没有这个条件)。
2、土地集约化的过程中,就必须加大对于中小水利设施的建设,这个一定要吸取前面的教训,前面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问题,喜欢搞大水利建设,因为这样他们能够吃到肉,而中小水利设施的建设他们很难吃到肉,所以导致我国前面中小水利设施问题很严重。这方面我国要加大投入,当然这个也是财政拉动经济的一个比较好的模式。
3、引导耕地投资者加大中小水利设施的建设,这方面国家可以给予补贴。
4、要控制进入耕地集约化的企业(特别是外资控股的企业),可以进行审核制或者准入制,关键是控制农业人口进城的速度和我国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的速度相匹配(通过控制进入企业的量可以控制土地集约化的速度,通过控制这个速度可以控制从农村向城镇释放劳动人口的速度),另外防止外资过多进入我国的耕地领域。但是要防止出现新的利益集团(因为一旦出现准入制度,那么审核方就有了这个权力,权力就会寻租,因此就需要有监管),对于个人承包土地的模式可以进行备案制(这个里面要禁止外国人承包中国的土地,外国人只能通过企业模式承包)。
5、后面粮食美元的过程是高粮价,那么中间的利润如何分配是一个问题,中央拿多少、地方拿多少、农民拿多少、种田大户拿多少,通过什么渠道拿,怎么拿,在这个里面一定要分配合理,而且要有监管体系,否则就会形成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一旦形成利益集团要改难度就很大。
6、对于大豆等现在来看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品种可以增加财政补贴,尽快解决这个战略问题。
(二)、城镇化的核心二:释放2亿劳动人口进入三四线城镇,支撑我国低端制造业从沿海向内地,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镇转移的大战略,另外在三四线城镇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其中三四线城镇工业化是核心,有了工业化才会聚集大量的劳动力,才能够发展第三产业(具体内容下面有详细分解阐述)
(三)、城镇化需要注意的配套一:土地流转要防止地方政府垄断,防止地方政府强制低价收购农民耕地然后高价卖出。
1、保证农民耕地的出让是自愿的,不能强制执行
2、保证农民的补偿金到位,到位后土地才能够流转,这个到位包括足额到位(现在克扣问题很严重)
3、一次性承包年限不能超过50年(有些地方可以设置上限是30年,这个国家可以进行调研后考虑),因为承包年限过长后,不利于30年后的调整(在合同存续期内的调整其实就是启动了二级市场,这个是容易出现问题的)。
(四)、城镇化需要注意的配套二:土地流转要防止出现庞大的二级市场,其实就是防止出现类似前面的房地产爆发的模式,实际盖房子的拿地成本很高。房价暴涨已经影响到了政权,要是粮食价格暴涨,政权就倒霉了。
(五)、城镇化需要注意的配套三:城乡二元化问题,要引导释放的人口进入三四线城镇,而不是一二线城市,因此一线城市依然保持城乡二元化,但是三四线城镇打破城乡二元化。等到我国产业升级完成后,一二线城市慢慢形成卫星城模式,那么一二线城市也可以开始打破城乡二元化的模式了。
1、保障问题,三四线城镇的保障问题很关键,要打破城乡二元化最主要的就是几点:小孩读书问题、养老保险问题、医保问题、廉租房和保障房问题等等。
2、保障问题又面临一个人口流动跨区域的保障问题,就是我拿了一个身份证是否可以各个地方打工,如何把保障连续化。现在苏州试点的在苏州缴满10年就可以选择按照苏州标准在苏州获得保障的模式就是一个不错的试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二线城市要继续保持城乡二元化,不然大量人口进入一二线城市,会造成比较严重的问题。
3、在我国产业升级完成后,可以考虑在一二线城市建成卫星城模式,卫星城主要成为中心城的配套区域,包括生活配套、产业配套、服务配套等等,当然这个前提是有便捷的交通,包括地铁、接驳站等等,从卫星城开车到车站,然后乘快捷公共交通能够快速进入中心城。那么在这种模式下,基本上一二线城市的城乡二元化问题也就自然而然解决了。所以整体模式是需要渐进的发展。
(六)、城镇化需要注意的配套四:关于县一级民主和县一级分权的问题,这个是终极的完成民众监督的模式,但是在没有完成反腐和反垄断之前不适合。那么在完成反垄断和反腐之前如何让民众有一个过渡性的监督地方政府的机制,这个很重要,我觉得网络监督是一个比较好的模式,可以每个县级市都搞一个网络举报平台(解决信访办门口聚集很多人的问题),另外官员财产公示、三公经费的公开、政府招投标信息公开等等都是比较好的手段。
(七)、城镇化需要注意的配套五:产业支撑的问题,大量农民进入三四线城镇需要大量的就业机会,这个很重要,就是我国的低端无污染的产业要向三四线城镇聚集,而有污染的要向国外发散
1、引导农民进入三四线城镇,前提是我国的低端产业必须向三四线城镇聚集,这样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2、另外控制三四线城镇的房价,房价不能再暴涨,必须软着陆。关于控制三四线城镇房价的层面,这个很重要,假如三四线城镇的房价因为城镇化而快速起来,会快速中断产业的转移(企业主要看优惠条件和成本问题)。李克强同志前面搞的保障房就是一个后面的终极稳定器,可见我国高层还是很有前瞻性的。
3、关于通过税收优惠等等措施来引导低端制造业进入三四线城镇的模式,这个套路我相信地方政府已经比较熟悉了,这个就不多说了。
4、另外在这些企业进入三四线城镇中,必然需要土地建设厂房,这方面我国要做好规划,防止有人大量圈地(把耕地变成工业用地甚至商品房用地)
5、后面要整顿高速公路收费、普通公路收费、公路运输罚款、铁路运输里面的腐败问题等等影响运输成本的领域,因为产业转移向内地后,运输成本会增加,要尽量减少他们的这方面成本的支出。
(八)、城镇化需要注意的配套六:三四线城镇的体制内监督问题,建议地方层面的纪委、公检法司都要垂直管理,然后纪委主要针对执法部门反腐,然后公检法司对于政府部门反腐,在初期纪委也可以介入政府部门的监督,但是后期要慢慢放权给公检法司,因为要防止地方纪委权力过大(其实整个体系类似香港的廉政公署,廉政公署监督执法部门,执法部门监督其他非执法部门)。但是我国高层,要确保纪委的绝对权力,这样才能够保证党的绝对权威,防止出现欧美期望看到的司法独立和军队独立,一旦这两样独立了,那么资本就会控制政治。所以在高层纪委需要有绝对控制力,在县一级,纪委将来主要的目标就是类似于香港廉政公署的模式。
补充两点建议:1)
后面的政府机构调整,中央和省市一级部门会压缩出部分人员,建议充实到县以下工作部门中,这样既解决了人员分流问题,又能提高县以下部门人员的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