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刘延河
前不久,由于2013年新邮预订提前半个多月结束,在给很多集邮者留下不小遗憾的同时,也引起了邮市和集邮界不小的非议。
提前结束
12月4日,从北京市几大邮局网点获悉,北京市2013年新邮预订已经全面结束,不再接受客户预订。
“觉得很突然,根据之前公布的《2013年邮资票品预订和销售方式》,新邮预订从11月20日启动,分两个阶段。”一位集邮者心有疑虑地说:“第一阶段从11月20日开始到11月30日截止,为老预订户提供预订服务;第二阶段从12月1日开始到12月20日截止,为新预订户提供预订服务。可是第二阶段刚开始,预订上限就满了,让人情何以堪!仔细研读《预订和销售方式》,也没发现有预订上限的条款啊,要是有说明,我就早动手了。”
陕西一位集邮者介绍自己的遗憾经历说:“2011年推出的网络预订新邮业务,使没有预订证的集邮者也可以预订邮票了。作为一个铁杆邮迷,当年我就体验了一把足不出户订新邮的惬意。2012年,由于邮票题材等原因,我没有继续网络预订新邮。2013年新邮发行计划公布后,当看到有《捣练图》、《小蝌蚪找妈妈》、《中国古代文学家(第三组)》、《琴棋书画》、《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等数套自己喜欢的邮票题材,而且还有多年不见的8枚、12枚大套票问世,一下子激起了我预订的兴趣。12月3日,我用前年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顺利进入了预订页面,网页显示的却是‘该票品已达到预订上限’! 平心而论,11月20日新邮预订开始,12月3日我进行预订,时间并不算太晚,还是错过了。”
也有网络预订的集邮者反映,同一时间,中国邮政2013年套票、年册和2013年香港邮票虽然结束预订,但中国邮政2013年纪念邮资封片和澳门邮票却可以预定,似乎有些不合理。
原因何在
在今年新邮普遍打折和集邮者逐渐流失的情况下,2013年新邮预订却能提前结束,似乎让人觉得有些矛盾,原因何在呢?
“这种情况说明新邮预订还是比较抢手。”北京的一位邮商分析说。根据某市预订消息,全市各预订网点人流不断,市民争相预订2013年邮票。预订套票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9.77%,年册较去年同期增长40.49%,各类预订品种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其实,近几年来,邮政部门一直实行‘总量调控、适度从紧’的纪特邮票发行政策和‘预订和零售并举’的销售办法,使新邮预订成为紧俏货。这也算饥饿营销的一种方式吧,以前很多集邮者对新邮预订不够积极,有了这次遭遇,以后就懂得珍惜了。”一位集邮者笑言。
呼吁自由购买
尽管新邮预订早已结束,但很多集邮者还是觉得有话要说。
有集邮者认为,新邮预订本身没有错,问题出在限制太多:首先是限制新老集邮者的预订时间,使新集邮者很难获得预订机会,从而阻碍了集邮界新鲜血液的进入。其次是限制预订数量,这个规定其实很荒唐,邮票作为商品,邮政部门又没有生产能力的制约,集邮者应该可以不受限制的预订新邮。也许限制数量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恶意炒作新邮,但是大多数集邮者预订新邮完全是为了收藏、欣赏、研究,增值倒在其次,哪一个集邮者会拿着一两套预订的新邮到邮市叫卖,进而造成新邮暴涨暴跌呢。再次是限制预订种类。套票、小型张、小全张、小版张应该可以自由选择预定,不必配合搭售。也许邮政部门嫌选择预订麻烦,经济收入少,但是集邮人数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会更大。
对此,另有集邮者表示:“这种人为设置限制的方法实不足取,既浪费了邮票资源,又打击了集邮者的收藏热情。一面是新邮打折,大力销毁,一面是设置上限,预订无门,这种局面让集邮者徒唤奈何。真想说一声:现在社会资源如此丰富,邮票又不是紧俏商品,放开预订又何妨呢?”
更有一些错过新邮预订的集邮者甚至认为新邮预订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应当取消预订制度,让集邮者到邮政窗口自由购买新邮。
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自由购买和预定听起来很美,做起来却费事。试想,全国大大小小有多少个邮局,新邮发行时邮票不可能齐刷刷地同一时间、同一数量出现在所有邮局,必然有多有少,有早有迟。取消了新邮预订,集邮者购买新邮的数量和时间就得不到保证,紧俏邮票也许集邮者连面都见不到,再说没有设立邮政窗口的地区到哪里购买新邮呢?到时候集邮者为了买一套新邮而到处奔走,再回头看看新邮预订,一定会觉得那真是香饽饽了。所以只能希望有关部门将新邮预订制度完善,更好地为集邮者服务,而不是为了盈利和炒作新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