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红色收藏品的价值金钱无法衡量

1楼
cjiyou 发表于:2012/12/29 22:38:00
阿兵

一个国家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在收藏界再现出来的无论是鸿篇巨制抑或雪泥鸿爪,均为本民族的情感所系,这就是红色收*****特的魅力所在。

  1999年,当时著名的收藏家秦杰在他的论文中,首次使用了“红色收藏”来专指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活动相关联的历史遗物和文献的收集整理。这个带有较强特殊性的收藏行为,第一次形成了具体的概念和圈子。

  红色的“蓝海”

  1993年,正值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画家刘宇一的油画巨作《良宵》在香港拍出836万港元,创下当时中国油画最高成交纪录,同时也标志着“红色经典”油画首次进入拍卖市场。两年后,颇受圈子关注的著名油画《毛主席去安源》进入嘉德秋拍,以605万元的高价拍出,“红色题材”油画正式进入内地拍卖市场。

  但全局看来,红色收藏是受市场化“1—2—1”模式影响相对较小的。“1”是指收藏,“2”是指买卖。红色收藏多受情结和纪念含义使然,普遍来讲,“成本”较低,大多是当时的生活、文化用品或纪念品,甚至包括生产队发放的用品和纪念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红色收藏一直不愠不火,但几乎都是在“稳步前进”。即便是在国际金融、国内房地产、股票等各行业的资金大肆涌进收藏界时,红色收藏也没有爆出“转手富翁”“一夜暴富”的神话。所谓“塞翁失马”,这对红色藏界而言,反而获得了一个壮大和良性继承的机会。

  短短几年时间,收藏成了富人的艺术游戏。资金如潮水卷席海岸一般,对传统古玩、字画、现代美术等构成了“营养侵略”,原本循着行业规律行事的收藏界瞬间被泡沫淹没,动辄百万、千万、亿,场面活跃了,可是,原本细致的继承模式却被打破,入行的新人大多冲着“鞍前马后,金币伺候”而去,真正文化内涵的东西却更多地流失了。红色收藏却在这样的冲击下,反而成了继承相对较好的分支。首先,红色收藏门槛低,新人进来容易;第二,文化普及高,抗战以来的历史离今天并不遥远,甚至还有些直接影响;第三,群众基础非常好,有情结,易接受。中国各省份,尤其是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地区和经历过“文革”“大炼钢铁”的地区,大多是红色收藏较为盛行的地方。民间自发组织的红色收藏层出不穷。在中国的任何一个行省,办一场本地稍具规模的红色收藏都不是难事。

  良好的继承性使得红色收藏成为业界市场的“蓝海”,“遍地开花”的收藏行为更是较好维护了这片“蓝海”。这片海的“深水”领域比起古玩、字画来,要小很多,市场化炒作相对少一点,基本上算是收藏大类中比较单纯的部分。

  红色的时尚

  虽然很难统计全国的红色收藏爱好者有多少,但据相关部门保守估计,仅毛泽东像章收藏一个门类,全国就有收藏爱好者数十万之众。2006年3月,湖南省收藏协会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专门的红色收藏委员会。其中,专门从事红色收藏的会员大约有四五十人。如果给全国的红色收藏爱好者画一张分布图,说是“全国山河一片红”也并不夸张。

  2012年上半年,北京、上海、天津、河南、山东等地就举办了百余次红色收藏展。但业内专家认为,红色收藏概念只是近十几年兴起的一个概念,目前所见,只是冰山一角。

  “红色收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著名红色收藏家,《红色收藏》的作者秦杰总结说,“2001年以前主要是民间自发行为,红色收藏主要集中在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湖南、郑州、西安,这些地域农耕文化比重更大、改革开放步骤比沿海城市慢一些;2001~2003年间,政府和企业家加入,带动了民间红色收藏热,中年民营企业家和国家级博物馆成为红色收藏主力军;2003年至今红色收藏已经掀起高潮,发展成为一种“显学”。

  随着红色收藏人群的迅速增长,红色藏品的价格也一路水涨船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宣传画,当时售价不过一两百元,如今品相好题材好的要数千元一张。因为起点低,藏品价格翻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情况并不鲜见。即便是近年来发行的邮票和金、银纪念币,与红色题材紧密相关的,也都在快速升值。门槛低、升值快,让红色收藏吸引了更多人参与。

  网络兴起的“红色热”广泛激起了80后、90后的热情。“文革”时期的生活用品、战斗标语、军帽服饰等成为网友怀旧的公共话题。一些头戴发白军帽,身穿部队大院里常见军大衣的照片深受追捧。

  2011年,建党90周年,红色收藏热迎来了第一个小高峰。据粗略统计,在省收藏协会会员中,就有近四分之一的会员对红色收藏有所涉猎。而据张祖仁估计,全国的红色收藏爱好者在百万人以上,在各门类收藏中人数最多。

  红色的记忆

  国人对“红色时代”抱以纯真而热烈的感情,令我们珍视的是其中所蕴涵的历史记忆、思想感情和人生信仰。与之相关的一切事物,无论贵贱,都有可能成为收藏品。

  号称“毛泽东著作收藏四杰”的北京奚景鹏先生,倾其所有寻找毛泽东著作建国前的早期珍本,50年来共藏900多件。居国内抗战史料收藏之首的樊建川在成都创建了中国最大的民间抗战纪念馆,馆内共有3万件藏品,其中一级文物就多达60件。2005年,7家国有抗战系列博物馆的馆长被吸引到了建川博物馆,在那里举行了“首届中国抗战系列博物馆、纪念馆馆长峰会”,博物馆独到的创意、丰富的馆藏,赢得馆长们一片赞叹,馆长们与其结成同盟。喜爱红色经典创刊号的上海收藏家冯建忠,20年来集藏期刊创刊号1.8万种,在老期刊收藏上独树一帜。

  红色艺术品收藏的意义在于,它真实地记载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艺术状况,包括艺术家们当时创作过程的思想状态、精神状态、以及作品所反映出的当时社会现实。文革艺术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红、光、亮、高、大、全。它是中国乃至世界美术有史以来以一种创作形式存在的最大的艺术群体,由此产生的艺术品数量骇世惊人。但是,随着文革的结束,这些艺术品又最彻底、最快地被人们所遗弃、毁灭。巴金先生曾说过,如果现在不注意收集整理文革的藏品,那我们的学者等想要做文革研究时,脸皮一定要厚一些,因为这些文革遗物可能要去外国的图书馆、大学、博物馆才看得到如果他们让你看的话。对文革文物的收藏,也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了。

  年代久远的红色纪念物目前存世量已经不多,抢救、保护、征集、收藏革命纪念物品的意识必须得到提升。民间收藏者的举动已引起党史界、学术界、文博界和理论界的关注,并以多元、开放、创新的精神,对红色收藏重新审视、研究和诠释,是一次传统文化向现代化、全球化转化与重塑的努力,一次思想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演示。

  对于经历过“红色时代”的人而言,大锅饭、红卫兵、知青、袖章、文件、标语……无一不是自己生命的痕迹。“红色年代”至今,也是中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时代与自我的交流,只有通过这些可见的物件以寄存。这也是红色收藏与其他收藏不同的魅力所在,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能面对一件红色藏品时,张口就能说出“我爷爷那一辈……”这种情结与政治、经济、思想无关,更多是一种缅怀和记忆。

  红色的价值

  一个国家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在收藏界再现出来的,无论是宏篇巨制抑或雪泥鸿爪,均为本民族的情感所系。红色收藏品中的经典,是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广泛尊崇的,被视为当代文物收藏中的顶级藏品。“红色收藏”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所产生的历史现象,自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物收藏价值。

  繁荣兴旺的艺术品市场最先创出天价的必然是那些反应独特历史场景和领军人物的优秀作品。这在世界收藏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中国近现代史上先后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而它的主线就是革命战争,这就是“红色收藏”走红的首要原因。

  上世纪50、60年代前后出生的人不约而同地对自己记忆中的“红色文化”的激情呈现,对红色历史的“宏大叙事”方式推崇备致,这使我们常常对红色藏品产生一种潜在的文化联想:当代人的生活趣味有另一种文化的存在,这就是存在于井冈山、长征路上和延安的红色文化。这种文化折射出来的感应是那么的不同。红色藏品具体独特的历史文化特性,对红色藏品进行文化解释不仅具有真实感,由红色藏品折射出来的公平、正义等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文化感应,在市场化的今天具有现实意义。

  国内一批独具慧眼的收藏者从十多年前瞄准了有关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大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史料、实物,千方百计地刻意收集,至今已经初具规模。据了解,目前红色藏品收集到千件以上的收藏者在全国达到五六百人,建有各类大小专题收藏馆200余家,而随时举办的各种专题展览更是层出不穷。许多收藏者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进一步深入发掘多种多样的红色藏品,不但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而且填补了国家收藏某一方面的空白,尤其是不少珍品、绝品的史料研究价值不可低估。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37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