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 本文贴是探讨类的老帖子,内容不过时。今天原文重发主要是求证“二类”邮品的集藏价值,从中为非典“红封” 、“ 拜年封”鸣不平。今天,“红封”在纪念抗击非典十周年的背景下,引发狂澜,在一些研究者和钟爱收藏群体的心目中,尽管没上《目录》,但已把她看做珍邮。文贴中没有涉及“ 拜年封” ,但其中国民俗文化和生肖文化以及记载的中国邮政近史等强大信息,是众多集邮品组合起来都难以匹配的。欢迎专家、有识之士、广大朋友共同探讨。
因文底没有保留,从百度搜索中看到不少网站转发,但有的不完整、有的没有出处,只有***保持原创。这里表示感谢!】
[日期:2009-06-17]来源:*** 作者:老田
谈非典“红封”的集藏价值
(老田)
每当我拿起“一对(红、绿)”沉甸甸的“非典”首日封欣赏时,总是带有鉴赏、探讨的心情,思忆这特殊历史时期诞生的特殊产物,同时,心中激起的感慨久久不能散去。对于一位30年“邮龄”的笔者,“钟情”过不少精美邮品,但都不能超过信息量大且遮盖面纱的“非典”首日(红)封的厚爱。
在那“非典”疫情猖獗泛滥,已经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民的正常生活、乃至形成全人类的灾难面前,中国的医务工作者站在了最前沿,他们救死扶伤、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获得了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尊荣。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在非常时期及时的采取了非常措施,迅速的制服了疫情。国家邮政也及时紧急的增发了赈灾邮票,传播了“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的国策,和“向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疗卫生工作者致敬!”的慰问。
2003年5月19日,国家邮政局增发特4---2003“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的同时,中国集邮总公司还发行了20万枚带有编号的“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绿色图案的首日封(下称“绿封”),并衍生一枚印有“向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疗卫生工作者致敬!”字样和红心图案的首日封(下称“红封”)。“绿封”是正常发行的有价商品, “红封”是赈灾慰问品。
自“红封”面世以来,由于它的瞩目和隐秘,一些集邮界人士和市场邮商,都在关注、探讨它的种种价值,但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结论。笔者仅站在一个普通集藏者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一. 集邮者集藏什么最“珍贵”
所谓“珍贵”,是相对集邮者的层次和自身的综合条件而言。对于普通集邮“爱好”者,收藏什么都感觉“珍贵”。正如邮票设计名家卢天骄所说:“邮票世界中留下的信息已成为共和国不同时代的缩影、历史的见证而被人们收藏。”
集邮收藏,是通过一种载体,收藏记忆、收藏历史、收藏一种情结。当一件收藏品的历史意义逐渐凸现的时候,无论是以什么为载体,都有特殊的收藏价值,何况是以“国家名片”这一精美的邮票方式体现?对于收藏的载体,都超出了邮票的自身意义。如收藏“奥运”系列邮品,不只收藏体育竞技,而是弘扬一种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邮品都含有信息量。一般的讲,各类正规的邮资封片所含的信息量,比票(含小型张)的信息量大;邮资封片中,实寄品比新品的信息量大;实寄品中的原地首日实寄信息量更大。邮资封片相对比票的信息量大的原因,是它文图并茂、一体成材,所含的信息多而直观,是一般邮票无法比拟的。收藏品的信息量越多,越能客观的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意义也就越大,收藏的价值也就越大。如首日封通过原地首日实寄,可以说是一套上乘的“全息”品了。
在集邮界中收藏不是目的,集藏才能体现它的真正意义和本质。初层次的集邮者是出于喜好,多以购买新发行的邮票,围绕邮票的表面来欣赏并保存;中层次的集邮者则学会鉴赏,并注意收集相关题材的邮品,加以整理,逐步走向组编邮集、参加邮展之路;高层次的集邮者则走向收集、鉴赏、组集参展,再收集再参展的集藏之路。从收藏到集藏,是个成熟过程,是学习、研究、发表学术成果、提高集邮文化的追求过程,也是巨大的精神享受的过程。
对于“国家名片”的邮票,无论收藏者还是组集参展者,都会有意无意的体现爱国主义的情感。收藏重大历史题材的邮品有纪念意义,但相对我们亲身经历的特殊历史时期诞生的“非典”邮品,更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枚“红封”,它沁透着疫情的猖獗无情、白衣天使义无反顾的献身、中华民族伟大的博爱、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这种特殊的情结,这样的特殊题材,在近阶段还能有比它更“珍贵”的么?收藏能留存“永久”的怀念,组集参展是那份情结的释放,这种释放,是一个普通集藏的笔者时常期待的愿望。
二. 非典“红封”是否国家的“正宗邮品”
在集邮界,“正宗邮品” 泛指邮政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各种票品及其实用品 ,包括各种邮票(含设计图稿、试样、印样、样票等)、邮戳(含其改进衍生的邮资机签条等)、封片简卡(含其实用品)、邮政用品、邮政签条、邮政单式单据等等。相对邮票而言,指有“中国邮政”和“国家邮政发行”字样的票、小型(全)张和各系列的JF、FP、J P、TP、HP等邮资封片,均为“正宗邮品”,或称“一类”邮品。
对于中国集邮总公司开发的产品则属“非正宗邮品”,如:极限封、拜年封、首日封、邮折、地方小本票等邮品。因中国集邮总公司无权发行有值票品,只能在国家邮政发行的票品基础上加工制作一些商品,如拜年封、首日封贴票后进入使用领域。这些“非正宗邮品”被视为“二类”邮品,也有人称“边缘”邮品。一些集藏者认为“二类”邮品收藏价值小,有些属于商品“垃圾”而大打折扣,这也难免为集藏“红封”,带来认识上的“误区”。这点有几方面需要探讨。
其一、“红封”能否参展? 应该明确,集邮就是收集整理票、封、片、简、戳和其它邮政用品,通过研究、选材,让邮品“说话”讲故事,编组成符合邮展规则的有知识性、史料性和趣味性的邮集。集邮者在日常积累的选材中,十分重视所谓的“正宗邮品”,但对于重大意义题材的“二类”邮品同样不能忽略。在FIP规则的指导下,我国集邮文化正向大众化、深层次发展,是邮展规则拓展了集邮文化的外延与内涵,逐渐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集邮文化体系。据此,即使“红封”是“二类”邮品,也能专题参展,不只是可用于“开天窗”,相信还能全图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其二、“红封”是否商品?“红封”不是中国集邮总公司以赢利为目的擅自开发的商品,而是受国家邮政局的委任制作的特殊慰问品。这从当年《中国邮政报》记者李 潮的长篇报道:“铭记历史——《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发行纪实”中,找到确切答案。其中一段:“国家邮政局党组经过慎重研究决定:紧急发行一套抗击非典题材的邮票,将邮票发行的全部收入捐赠给卫生部门(其中500万元现金和价值500万元的邮票和邮品),用以支持抗击‘非典’斗争,并作为医务工作者参加这场战斗的珍藏纪念。”
现在基本弄明“珍藏纪念”品即500万元“邮品”中的一部分,是由一版非典票和一枚“红封”组成的“邮折”,事实证明,这套邮折根本没对外销售。另“从5月13日开始,陆续加工出来的邮品已向各地发运。在运送邮票的邮袋上,以往所用的封口标牌全部换成了红色的特殊标牌,按特急邮件抢先发运。”看出,赈灾品(含慰问品)一步到位的发行到各地,这同以往的商品有本质的区别。
其三、“红封”是否“正宗邮品”? “铭记历史”的报道中有句话:“制做价值500万元的邮品任务由中国集邮总公司承担。”从此用词看,包括了国家邮政对邮总下达的“指令”任务,也包括了邮政代表党和国家“向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疗卫生工作者致敬!”的特殊慰问。当年国家邮政局举行的“非典”邮票首发式上,国家卫生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高强出席并同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同时在大样的“红封”上题了词,与会人员还获赠一套背面署名“国家邮政局”的纪念邮折,当时国家邮政局对折内的“红封”作没有任何说明。现在看,这种邮折就是赠给白衣战士的“珍藏纪念”品。
尽管“红封”的背面有中国集邮总公司的徽标,但从“红封”特殊的诞生、特殊的“指令”任务、特殊的生产流程、非商品的特殊属性及“邮折”署名国家邮政的字样,都显示特殊的“正宗邮品”迹象。也可以说,国家邮政局在特殊时期,履行特权、责任、义务和捐赠爱心,所产生的一切效应都应归属国家邮政。而集藏者期待的只是为“红封”“正名”。
三. “红封”的集藏价值和发展远景
通过几年来对“红封”的不断了解和探讨,我对“红封”归纳了三个字:特、奇、精。
特:票中特品,意义更殊
在市场和集藏领域,有人立“题材为王”、“量为后”,比喻题材好和量小邮品的特殊地位。国家邮政临时增发的特4---2003“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以“特”字系列出现,也是特大的题材,依此票制成的量小“红封”,集“材”“量”于一身,更显出众。
无可争议的说,“红封”和“绿封”都是很有集藏价值的邮品,但防伪性强、集历史意义、政治意义和多项题材于一身的“红封” ,更是集邮界几十年难遇的研究、探讨、收藏的特殊佳品。
奇:发行隐秘,误中有错
“红封”是正规邮品,但“隐秘”的发行,致使一些集邮爱好者,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即使有很多后知者也未曾亲睹尊容。
“红封”堪称邮品中的“奇材”,它是现阶段集多种唯一题材于一身的特殊品。如:是唯一即无发行公告也未公布发行量的邮品;是唯一一套邮票同时制作两种款式的首日封;是唯一邮票上未加盖纪念戳的首日封;是唯一纪念戳直接印刷的首日封;是唯一发行期过后仍然可以随时邮寄的首日封;是唯一发行量不过万(参考)的量小邮品;是唯一一枚属性与实际不符的首日封。
现在看, “红封”在属性上的失误,从制作到发行,都留下了特殊历史时期的足痕。 “红封”左下角标明“首日封F.D.C.”,但在制作上,其纪念戳不仅是印刷,还根本没有销在邮票票面上,却是不限日期邮寄的“首日封”。这是中国邮政出于方便白衣天使的爱心,而失误或不经意的改变了首日封的根本概念,致使特殊历史时期造就了中国唯一一枚概念上错误的“首日封” 。
另,在“红封”(含“绿封”)的背面,“首日封设计:中鸿博集体创作 卢天骄执笔” 的译文中,漏译了“中鸿博集体创作”的英文字样,只显示了“卢天骄执笔”。是漏译的错误。
精:制作精美,量小居奇。
集藏者倾爱这一对“红封”和“绿封”,也同白衣天使一样,在内心蕴藏着 “真爱”和“动容”。一些人对于量小的“红封”,现在就视为“珍品”而长期收藏。
“红封”的发行量至今是个谜。但,从“慰问品”的性质和被慰问的队伍看,发行量不会多。从各集邮市场的柜台看,可以说“红封”是“凤毛麟角”;网络邮市的流通,只能偶见一枚或数枚。前两年“红封”达到550元/枚的高价时,也仅引出几份一、二十枚的抛盘。据有关资料介绍:“一位与国家邮政局有特殊关系的资深集邮家透露,‘慰问品’邮折发行制作量,不超过1万套。”笔者从几年来的收藏、接触、探讨,认为“红封”的发行量不过万、可流通量不过3千,是比较客观、贴切的。
“红封”这一特殊的纪念、集藏品,获赠者大都会珍惜而沉淀,一部分送人转让的易位,是找到了合适的收藏主人。对于流入到市场的部分,随着集藏者的需求和每周年的“实寄”消耗,新品将会越来越少,更显珍贵。集藏者趁市场回调、价格合适之际,正是拾遗补缺的好时机。有条件者买上几枚长期收藏,即使不算啥投资,也可以邮养邮。
笔者了解到,邮界有智者提出要打造“红封”成为“新中国第一珍封”。我认为这种“打造” ,只能建立在集藏、鉴赏、研讨的基础上,一层层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才能逐渐看清其真实面目。如果它先天是块无暇美玉,得到后天挖掘、雕琢,必成大器。
(仅供交流 欢迎探讨) 2009.06.07 于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