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讨论]试论“二十四节气”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1楼
我是小散 发表于:2013/2/7 10:41:00

http://www.snwh.gov.cn/feiwuzhi/lwzz/yxlz/201206/t20120621_142468.htm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补充历法,据考证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至今仍在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生活。本文就我国“二十四节气”这一传统文化瑰宝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展开探讨。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申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twenty-four solar terms)就是我国古人概括总结出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一种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补充历法,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距今有二千七百多年了,却仍在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生活。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事活动是围绕太阳运行情况来进行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因此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一、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划分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古人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日月运行的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的相互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表明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到了西汉时期《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但却是根据太阳的位置来划分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从“春分”点(黄经0°,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运行一周(360°)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即为24个节气。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因此二十四节气每年在阳历中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在每月的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每月的8日、23日前后。

  二、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含义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立”即开始的意思,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变化,是一年四个季节的开始,这样就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把它编成节气歌,歌诀如下: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三、二十四节气的现实意义

  1.民俗文化的有效载体

  “寒食春过半,花浓鸟复娇;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因气候、地理和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一个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景象。我国的民俗文化,在整体保持中华特色的同时,各地各民族又有着极大的差异性,有关的国际专家认为,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国度,中国传统民俗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每一节气因地区的不同,都会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从傣家新年的泼水,到黄河流域的清明禁火,从古代的帝王之家的迎春大典,到每一地每一族不同风俗的婚丧嫁娶,无不浸透着古朴的民风。在我国总结民俗活动的谚语更是多的不胜枚举,像“冬至饺子,夏至面”、“清明风筝谷雨花”等,都是非常恰当的总结。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又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清”表示百草发芽,“明”表示春光明媚。“清明”表示春末时节气候渐暖,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作为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在气象上的应用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在每年的每一个节气到来之日,都会进行这一方面的气象与传统知识的普及。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气象上的指导意义都不会降低。从中可以看出,有的表明季节,有的表明温度、降雨、露、霜等气候。

  反映四季转换的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反映日照长短的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直接反映温度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直接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3.在农事活动上的应用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在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谷雨节气,雨生百谷,故名“谷雨”。许多作物在此节气前后即开始种植。常言道:“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芒种节气,“芒”是指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开始收割;“种”是指晚谷、黍、稷等作物开始播种,正是最忙碌的农事季节。

  虽然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我国各地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利用二十四节气,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如二十四节气农事歌就有“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dao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等。

  四、二十四节气申遗的重要意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从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来看,二十四节气完全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要求。

  1.传统文化的有续继承

  二十四节气将天文、物候、农事完美结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所沿用,至今仍在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生活,二十四节气与时光相伴时刻关照着我们,关照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衍。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将其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2.传统文化的有力保护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的国粹,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二十四节气,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走向世界的有力保障

  在上个世纪末,有一些西方的科学家讨论认为,二十一世纪世界的科学中心有可能转移到中国。主要理由是中国人有特有的思维方式,因为西方尽管有很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他们有缺陷,缺乏的是我们中国人那种看问题的整体观,较为先进的方法论。至今仍在中国普遍使用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二十四节气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并不亚于世界公认的“四大发明”,因为到现在我们的生活,仍然受着二十四节气的指导。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才能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后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基础。就像我国的“生肖”文化在全世界引发热潮一样,向全世界推广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这一文化瑰宝。(常伟 李立平 李建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认证员注:交易级别有效期至2012年5月7日。
姓名:杨健(已通过身份核查,号码一致,照片一致)
地址:上海市崇明电力公司南门供电所(202150)
电话:021-59611962   手机;13601823696
工行:4270 3078 0026 5633
农行:95599 8003 05529 23218
电子邮件:shanghaiyoumeng@yahoo.com.cn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37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