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爭 人幣如何自處?
近年歐美日等經濟體大推寬鬆貨幣政策,日首相安倍近期更多次高調明確抗通縮救經濟。二月初日圓兌美元一度貶破94日圓;韓、台央行亦不甘示弱,即時干預令本幣貶值,亞洲貨幣普遍跟隨下跌。二月中,G20財長會議上,各國達成共識,避免對本國貨幣實施競爭性貶值。但會後韓總統朴槿惠稱將穩定韓圜以保護出口企業;新西蘭聯儲局主席亦稱紐元明顯被高估,日圓則續走低位,兌美元在三個月內跌約17%。貨幣戰爭似乎如箭在弦。作為新興經濟體的貨幣,人民幣又將如何自處?
從競爭角度考慮,日韓等亞洲貨幣貶值,對中國影響甚微。一來雙邊貿易上,對日出口重要性已大降,反而,因兩國間存在大量加工貿易,若日本經濟復甦而帶動內需增長,則更有利中國對日出口。二來因中國跟這些國家出口上直接競爭較小,如日本出口產品集中在高端產品,中國仍主力中低端市場和組裝,關係上互補多於競爭。何況,在目前全球生產鏈國際分工縱向加深下,貶值對出口刺激作用比以前更小,故為了爭取出口銷售而令人幣貶值的可能性不高。由經濟結構來看,中國淨出口佔GDP比例,已從○七年峰值的10%降至一二年的不到3%,維持在國際公認的合理水平,雙順差局面難維持。隨着內資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中國將逐步走向國際收支平衡。早前外管局局長易網表明現時人民幣接近平衡,預期年內升貶機會均存,且波幅應有所擴大。
人民幣已不具備持續和大幅升值的條件,在中國經濟復甦、通脹有回升壓力、貨幣政策偏緊下,一三年人民幣仍將延續緩慢升值,分析師預測中值顯示,年內人民幣兌美元料漲至6.15;但須注意國內經濟是否真確回暖、國外寬鬆貨幣措施的預期逆轉帶來的貶值風險。
貨幣貶值無疑是某些股市大漲的原因之一,但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經濟體,復甦依然緩慢。貨幣政策僅是權宜之計,只有真切的結構改革,方是妙藥靈丹。澳門國際銀行資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