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1952年从北京寄来武昌的官方信件,邮戳为三格圆戳。
汉口代办所于1893年5月20日第一次发行邮票上的海关戳。
长江商报消息 民间收藏家朱汉昌用邮戳“拼接”武汉邮政史
近日,家住武昌的一位民间收藏家朱汉昌向记者展示了他的珍藏——邮戳。八卦戳,海关戳,三格式圆戳……从清朝末年开始的武汉邮政史,在这些或大或小、形态各异的邮戳当中生动呈现出来。
一枚印有“等候空运有延迟,邮局得改水陆路运寄”的“提示戳”引起了记者注意。据朱汉昌介绍,这个戳印的日期是1953年,因为朝鲜战争时期飞机都去战场“服役”,空运物资,邮路紧张,为了配合当时的状况而临时实施了这项邮政政策,为期一个月左右。期间,只要收件人拿到包裹,不管晚了多久,都不予退还邮资费用。
邮戳除了能够间接记录一段历史,这些特殊时期留下的稀罕邮戳,也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据朱汉昌介绍,这件藏品的市场价值大概有一两千元。
真正的邮政史,在邮戳上
60岁的朱汉昌家住老社区水陆小区。他出生的地方,是附近一带由夏口驿驿站马棚改建的房屋,那是古人传递信件的“中转站”,所以他对邮局一直有着别样的感情。
上世纪六十年代,朱汉昌逐渐喜欢上收藏,他喜爱收藏邮票。与其他藏家不同的是,他还收藏民国时期的湖北税收单据、邮政戳据单、邮政附加费、汉口老字号的票据等。其中最有说头的,还是邮戳。
“说邮政,不得不说邮戳。” 看到此前媒体报道彭刘杨路邮局,朱先生以为,研究武汉的邮政史,光看一座与其有关的建筑是不够的,尤其要关注邮政史,还有那些信过留痕的戳印。他说,那些普通的邮戳,单个看或许没什么,“但多了,也会累积出一条邮路,一个故事。”
在这位超级藏友家中,收藏了很多已经泛黄的票据。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藏爱好者,时不时想从他这里买一件藏品回去。因为藏品太多,别人需要借用或者查看资料,都至少需要提前一天给他准备时间去找。
为了弄明白一些藏品的来龙去脉,他特意花近千把块钱,买了《中国邮政史》对照学习。在他看来,“真正的邮政史,在邮戳上。”
“国家邮政”始于清末
邮戳是邮局盖在实寄过的邮件包裹上的各类戳记,包括普通邮戳、纪念邮戳、宣传邮戳等。中国的邮政史伴随着西方国家而来,其存在形式多样,邮戳也变迁较大。
据朱先生介绍,1896年,大清邮政设立后,进入国家邮政时期,先后产生了为官文服务的免费戳、八卦戳,1904年按照中国人的计时法干支纪年邮戳,沿用海关戳的大圆戳、椭圆戳,以及汉英文单线戳等。
“当时的邮资已付戳为三格式长方形木戳,最上面为‘大清邮政’,中间刻有‘信力已付,勿索勿给’,最下面为各局名,比如‘汉口局’、‘武昌局’等地名。”朱先生补充说,武昌第一家邮局诞生于1897年9月1日,是一个相当于代办点的四等局。现存最早能证明邮政文明进入武昌的邮戳,是1899年6月22日印在信笺上的外圆单线小型印戳,直径约25厘米。
1911年,大清灭亡后,中国邮政进入中华邮政时期,大清邮政时期邮戳的外形被沿用,启用民国纪年邮戳,一直使用了38年。
到了新中国时期,依旧沿用三格式圆戳。1955年,英汉文邮戳全部停用,使用全汉文邮戳。直到1957年,启用“三七式戳”,一直使用至1999年。此后,启用了新式邮戳,一直使用至今。
寄一份包裹,23100元
邮戳是邮件传递时间和时限的查询依据,当然,也是集邮价值判断所在。
在他的藏品中,有一个印着11个戳印的信封。据他讲,这封信随着一位大人物,从四川到重庆,再到湖北,中途转换了11个地方,信也周转了11个地方,留下了11个戳印。
邮戳之于邮政,在朱汉昌看来,“就好比是政府大印一样,印戳印到纸上时,才能真正证明邮政存在于这里。”
在朱汉昌的邮政藏品中,还有一个1953年5月11日从上海江西路邮寄到武昌四马路的航空包裹单。单据显示,邮寄的是价值936000元(相当于现在的93.6元人民币)的丝线。
因为是航空运输,邮费为23100元。“相当于当时一个上班族一个多月的工资。这在当时已经高得吓人了。”
朱先生笑称,“这份包裹,非有钱人是寄不起的。”
本报记者 王巧爱